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第二单元: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第三单元:先进思想理论与现代中国•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第五单元:中国史学的发展•第六单元:古代世界的帝国•第七单元:世界三大宗教•第八单元: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第九单元:★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中国史世界史第七分册•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第二单元: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第三单元:先进思想理论与现代中国中国史的第1—3单元突出了“思想文化”发展历程学习要求:(1)了解文化产生发展的基本环境;(2)理顺文化发展基本进程和进程中的有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主张(3)揭示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4)分析思想文化演变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第2课:宋明理学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第4课:礼制规范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儒学演变儒学影响朗读单元序言,找核心概念儒学的流变与辐射(东方)儒家学说自汉代以来一是中国营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的春秋乱局,以重振礼乐制度为己任,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汉代儒士兼采阴阳五行学说,为儒家的伦理纲常敷上浓郁的神学色彩;宋明理学家则将儒学提升至哲学的高度,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从本质上说,儒学是与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在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长期延续的过程中,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儒学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并在西方引起很大反响。重点单元解读(1)儒学本质上是一门注重解决人世现实问题的伦理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2)其发展、演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先秦儒学:儒家思想形成和理论体系的奠定时期: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但其实践意义并未受到时人的重视;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第二阶段为两汉经学:儒学新发展,儒家学说正统思想地位确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士,重构儒学体系,在汉武帝等统治者大力推崇下儒学逐渐取得独尊地位,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第三阶段为宋明理学:儒学走向强化,理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思想在佛道的刺激下,程朱等人吸收了佛道的本体论学说,不仅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原则提升到宇宙本原(即哲学)高度,而且还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通俗化、普及化,广泛传播于民间(3)儒学的传播:秦汉以来,儒学先后传入越南、朝鲜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儒家文化圈”;明末以后,儒学远播西方,并在西方引起了很大反响1、“孔孟之道”: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习称“孔孟之道”2、儒家创立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士阶层活跃,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各种方案,形成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动荡纷争的局面,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创立儒学——可见儒家是在乱世求治过程中诞生的学术思想流派(儒学的本质是政治伦理学说)(一)先秦儒家——孔孟之道(儒学的创立和发展)3、主要内容:(1)孔子:基本主张“礼”: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仁”: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核心)“义”: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A.主张重建周礼权威,遵循宗法制度原则,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B.认为“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达到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仁之本应从最亲的血缘关系入手,由近及远,推而广之C.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符合仁与礼的要求就是义•儒本是一种职业,是给富贵人家相礼的一批人。•《论语·子罕》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孔子生平(前551—前479年)《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生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早年当过管理仓库和畜生的小官;中年时做了三个月司寇;晚年从事教育。•孔子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2006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向海内外发布孔子标准像儒家兴起的社会背景•经济:井田制崩溃•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争霸称雄•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办大变革•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苟志于仁者,无恶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孔子强调:1、仁是生活准则;2、仁具有很大作用;3、修仁道要从心地上做功夫;4、真正懂得仁道就是死了也在所不惜。孔子“仁“学的内容:•1、“仁者爱人”:爱人思想、亲亲观念•2、“克己复礼为仁”•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达人的忠恕之道•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杀身成仁•5、“为仁由己”: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努力•6、“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以恭、宽、信、敏、惠为要事。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认为“仁”就是“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首先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推而广之便能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孔子的“德政”思想•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德政”思想的表现:1、行为规正。因为北辰居中就是“正”。2、免除内心的恶念头3、“正名分”。4、孝是德政的路径。3、主要内容:(2)孟子:A.认为人性本善,是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与开端B.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C.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3)荀子:A.从“性恶论”出发,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B.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C.提出“君舟民水”(民本)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孟子生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四端”,它们是人与生俱来的。主张通过修养扩展“四端”就可以保持人的本性善良孟子的性善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孟子的仁政学说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ou),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可使制梃,以挞(ta)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政无敌。(《梁惠王》)•孟子对梁惠王谈了四件事情:1、省刑罚,这与法治有关;2、薄税敛,这是属于财政问题;3、深耕易耨,这是属于经济建设;4、文化教育,以孝悌忠信为大要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改造荀子的生平荀子,名况,又称之孙卿,赵国人,生卒年不详。《荀子》是我们研究他的思想的主要依据荀子的主要思想1、自然观方面:“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2、伦理观上:人性本恶3、政治思想上:礼法并施(熔礼法于一炉)4、影响: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礼的规范民本思想异人性论爱人为政以德足食…民信之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战国显学之一);但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被冷落)4、先秦儒学的历史地位:其学说强调道德感化,重视伦理亲情,脱离当时奴隶制渐趋崩溃、战国纷争的现实,无助于实现统一,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原因:•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土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5.先秦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首先,先秦儒家注重个人修养,对于当今社会造就理想人格是有借鉴意义的。•其次,先秦儒家主张经世致用、推崇教化和德治,对于国民团结奋进以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来说是有裨益的。秦朝时期儒学地位: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被压制再次,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都不无裨益。1、概念: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二)两汉儒学——儒学经学化(逐渐成为官方哲学)2、背景:经历了秦代汉初的沉寂后,儒学渐受重视。汉武帝时代国力强盛,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为儒学复兴提供契机;董仲舒改造后新的儒学体系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需要3、代表及其主要内容:西汉大儒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A.将天道与人事作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应”之说;B.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秉承天意治理人世,臣民必须服、从天子,同时天又对天子进行监督考察,通过详瑞和灾异予以褒奖或谴责;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C.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汉初形势战争破坏社会凋弊“无为”黄老之学(道家)与民休息宽松百家复兴儒学复苏面对汉初如此形势,如果你是刘邦,你会怎样做?从严法治国的法家到无为而治的道家汉初的“无为”从“无为”到“有为”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
本文标题:第一单元儒家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75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