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小说之环境描写的常见手法及作用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自然环境描写的常见手法及作用教学目标(考点):1.了解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常见手法和作用;2.明确答题的基本思路,能结合具体文本实际运用,落实书面表达。我初进宫的那一天,是个非常晴朗的日子。乾元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黄道吉日。站在紫奥城空旷的院落里可以看见无比晴好的天空,蓝澄澄的如一汪碧玉,没有一丝云彩,偶尔有大雁成群结队地飞过。鸿雁高飞,据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预兆。毓祥门外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无数专送秀女的马车,所有的人都鸦雀无声,保持异常的沉默。我和来自各地的秀女站在一起,黑压压一群人,端的是绿肥红瘦,嫩脸修蛾,脂粉香扑鼻。很少有人说话,只专心照看自己的脂粉衣裳是否周全,或是好奇地偷眼观察近旁的秀女。选秀是每个官家少女的命运,每三年一选,经过层层选拔,将才貌双全的未婚女子选入皇宫,充实后庭。……——《后宫·甄嬛传》请简析第一段自然环境描写的手法及作用。趣味导读1、手法:运用比喻、白描等手法,如“无比晴好的天空,蓝澄澄的如一汪碧玉,没有一丝云彩,偶尔有大雁成群结队地飞过”等句,勾勒出一幅纯净明丽,清新旷远的画面,渲染静谧悠远的氛围。2、作用:烘托人物心理,突出此时甄嬛天真活泼、纯净烂漫的性格特点。答案呈现第一次:“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祝福》中四次“飞雪”的自然环境描写:作用: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第二次:“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作用: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第三次:“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作用: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次:“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整个鲁镇。”作用: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命运。雪的阴冷之气,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比喻)(情景交融、通感、动静结合)(拟人手法,感官描写:视觉、听觉)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药》鲁迅)2、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的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叫。(《药》鲁迅)白描抓住事物特征,注重颜色对比第1段是文章的第一句话,作用:①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②奠定了文章压抑的感情基调,周围事物皆死气沉沉。③烘托出小说人物华老栓沉重压抑的心情。第2段的作用:①营造出阴森幽暗的气氛,基调冷峭深沉,让读者不禁感到压抑。②烘托出了人物心情,定下了文章感情基调。③推动故事情节,暗示了人物之后要做的事一定有些恐怖,令人紧张。①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自然)环境描写常见手法:②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描写、联想想象等;③调动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描绘;④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写;⑤观察角度、时间顺序等,写景有层次。(自然)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2)增添或烘托某种意境和气氛,奠定基调;(3)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4)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5)揭示主题,深化主旨。浙江近5年高考卷中涉及此题:第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2008·浙江)《乌米》(【俄】阿•马•高尔基)第12题: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2009·浙江)《魔盒》(【英】大卫·洛契弗特)(4分)第14题: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5分)(2011·浙江)《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我不知道在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这个故事的人和他的妻子当时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深夜,他去吸烟处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的时间啊?”随后他入车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大片草原,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2011年浙江卷《第9车厢》)【学生答案】作用:①营造意境,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的心情。【答案示例】作用:①运用白描手法,“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②烘托人物心理,突出了人物的孤独、无助的心情。③衬托故事情节,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2011年浙江卷《第9车厢》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5分)答案太笼统,没有针对性,未结合文本2、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派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乌米》〔苏联〕阿•马•高尔基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学生答案】手法: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作用:①形成了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了乌米六年来的孤独寂寞,暗示乌米的悲惨命运。2008年浙江卷《乌米》【答案示例】手法:①运用衬托(以动写静)手法;②“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由近及远,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的写景手法。作用:①渲染小说氛围,突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衬托人物形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暗示人物的命运。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思考角度单一,只局限于修辞。四级循环答题模式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地点,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人物(烘托…心理,突出人物…性格);③情节(推动…发展,暗示,为下文…作铺垫);④主题(表达…主题,寄托…情感暗示,揭示…主旨)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答题模式:沿用术语+结合文本+表述作用答题注意事项(技巧):1、列点概括2、联系主旨3、对号入座4、尽量多写5、字迹端正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的从临安牛家村边绕过,东流入海。江畔一排数十株乌柏树,叶子似火烧般红,正是八月天时。村前村后的野草刚起始变黄,一抹斜阳映照之下,更增了几分萧索。两株大松树下围着一堆村民,男男女女和十几个小孩,正自聚精会神的听着一个瘦削的老者说话。那说话人五十来岁年纪,一件青布长袍早洗得褪成了蓝灰色。只听他两片梨花木板碰了几下,左手中竹棒在一面小羯鼓上敲起得得连声。唱道:“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射雕英雄传》金庸课堂操练1请赏析文段中景色描写的语段,指出手法及作用。(4分)运用了比喻、白描等手法,“叶子似火般红”,“野草变黄”,勾勒出初秋季节特征,渲染氛围,营造一种萧索、苍凉的气氛。课堂操练22.渲染了凄凉的气氛3.暗示了高考学子悲惨的命运4.揭露了凄惨的高考社会环境5.为端午的投江埋下伏笔6.与即将到来的美好小长假形成鲜明对比1.揭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每年的高考期间为什么会下雨?
本文标题:小说之环境描写的常见手法及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81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