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言文翻译张若曼•翻译要点:1.准确把握关键词语的用法和意义。2.准确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3.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语句。关键词语——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文言句式——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等)和固定结构通顺——表意清晰文言翻译的原则:•1.译文忠于原文,要做到“信”。所谓“信”,也就是不能脱离原文语义,与原文语义要保持完全一样。•2.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就是要做到“达”。所谓“达”,也就是行文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明白。•3.译文要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风格,语言要“雅”。所谓“雅”,就是要注意语言的美化,尽量用最美的语言翻译原文。•4、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注意:•文言文翻译要强化“语境意识”和“分点意识”所谓“语境意识”,就是能根据语境灵活推断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及其用法,并进行整体翻译。所谓“分点意识”,是指每一个知识点,如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都要落实,切忌笼统。具体地讲,就是翻译文言文时,句子中的实词必须字字落实,句子中的虚词要明确其用法。翻译的方法:•1.“留”字法——留用。对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可以采取保留的办法进行处理,不必翻译。如:“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2.“对”字法——对译(单音变双音)。对已由单音节词发展成双音节词语的,我们可以采用对译的办法处理。•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其中,“求”现在变成了“要求”,“木”现在变成“树木”,“固”是使动用法,变成使……牢固。整句就可以翻译成:我听说想要树木长的高大,就一定要让它的根生得牢固。•3.“换”字法——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如:上例中的“闻”,现在都不单用以表示听说的意思,现在就换用“听说”一词来翻译。[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又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4、“删”字法——删略。古文里有些虚词,现代汉语没有对等的词来翻译,或者现代汉语在这个地方不用虚词,便可删略。[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例2]:战于长久,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5、“补”字法——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例2]:“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6、“调”字法——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如:大王来何操?——操何:大王来,拿了什么(礼物)?(宾语前置句)•其闻道也先乎吾——乎吾先:比我先(状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无利之爪牙:没有锋利的爪牙(定语后置句)•7、“变”字法——变通。(意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练习: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我不是吝啬我的财产才用羊去替换它,老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文言文翻译实例评点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易乱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左传·僖公三十年》译文一:晋文公说:“不可以这样做。没有大家的大力相助不行。依仗过人家的力量反而去伤害他,不符合‘仁’的标准;抛弃友好邻邦,不符合‘智’的标准;用战乱来代替安定局面,不符合‘武’的标准。我们还是回去吧。”也撤离了。译文二:晋文公说:“不可以这样做。没有那个人的大力相助,我不可能达到今天的地位。依仗过人家的力量反而去伤害他,不符合‘仁’的标准;抛弃友好邻邦,不符合‘智’的标准;用战乱来代替安定局面,不符合‘武’的标准。我们还是回去吧。”也撤离了郑国国境。分析:上面译文一对于文意的表达大致准确,但是没有做到字词的一一落实。如“夫人”的“夫”为指示代词“那”,漏译;“不及此”译为“不行”,未做到对译;“亦去之”的宾语“之”(指代郑国国境)漏译,等等。译文二能做到字词的一一落实。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资治通鉴》译文一:孙权祖孙三代都在江东地区割据。译文二:孙权割据江东地区,已经三代了。分析:原句旨在强调孙权割据江东已历多年,根基稳固,陈述的重点是“已历三世”。译文一把“三世”移到前面同“孙权”一起做主语,这样改动原句语序和句法结构的译文,其实已改动了原句的意味。译文二根据原句句型、语序,采用一一对译的做法,比较忠实于原句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点。例、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译文一:这两个小生物,又怎么知道?译文二:这两个小生物,又知道什么?分析:对比之下,译文一把前置宾语处理成了状语,译文二则调整了宾语的位置,使句意的表达更为准确。例、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译文一:那晋国是贪得无厌的啊!译文二:那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啊!分析:原句为反问句,其所表达的肯定语气比一般陈述句更为强烈,且为宾语前置句。译文一没有按照原来的反问句式对译,而是把原句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出来,且宾语前置的特点没有落实。译文二注意把句式仍译成反问句,使句式和语气得到较好的落实。注意文言文中常见固定句式的翻译例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例1:吾孰与徐公美?例3: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听说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历年全国高考题1、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1、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2、到(他)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2、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块)且悸,谒医视之,。曰:“惟伏神(中药名,外形像竽)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把医生叫来责问这是什么缘故。3、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①令以为贤,举为孝廉。②一一《后汉书•袁安传》①袁安答道:天下大雪,人们都在挨饿,不应该再求别人。②洛阳令认为袁安是一个贤明的人,推荐(他)做了孝廉。[解析]耍弄清的几个词:雪,名词用作动词,下雪;干:求;以为:古今异义,此处的意义是以之为。;举:推荐。•翻译的程序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本文标题:文言翻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87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