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引论一、选择题1、现有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的欲望这一事实被称为()。A、机会成本B、稀缺性C、规范经济学D、生产什么的问题2、经济学可定义为()。A、研究政府如何对市场机制进行干预的科学B、消费者如何获取收入并进行消费的学说C、研究如何最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于诸多经济性用途的科学D、企业取得利润的活动3、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B、怎样生产C、为谁生产D、以上问题均正确4、“富人的所得税税率比穷人高”是()。A、规范的表述B、实证的表述C、否定的表述D、理论的表述5、当经济学家说人们是理性的时,这是指()。A、人们不会作出错误的判断B、人们总会从自己的角度作出最好的决策C、人们根据完全的信息而行事D、人们不会为自己所作出的任何决策而后悔6、研究个别居民户与厂商决策的经济学称为()。A、宏观经济学B、微观经济学C、实证经济学D、规范经济学7、微观经济学的中心是:()A.价值理论B.价格理论C.生产理论D.分配理论8、经济学分析问题的“三部曲”是()A.假设,检验,模型B.假设,模型,检验C.模型,假设,检验D.检验,假设,模型9、经济学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什么,为谁生产B.如何生产,为谁生产C.生产什么,如何生产D.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10、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是()A.经济个体是理性的,经济资源是相对稀缺的B.经济个体是理性的C.经济资源是相对稀缺的D.经济资源是相对丰裕的二、名词解释1、经济人2、机会成本3、生产可能性曲线4、相对稀缺性5、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三、简答题1、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经济含义。2、经济模型应该准确地描述现实世界吗?3、简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4、什么是经济学,经济问题的本质是什么?5、简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核心思想。四、论述题1、经济学研究能否保持“价值中立”原则?经济研究是否需要价值判断?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C3、D4、D5、B6、B7、B8、B9、D10、A二、名词解释1、经济人:被视为经济生活中一般的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是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所谓的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促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2、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3、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能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组合与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组合之间的曲线。4、稀缺性:稀缺是经济学中一个基础性的概念。由于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就必须作出各种选择,这也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本原因。5、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是可以通过对证据的检验来肯定或是否定的;而规范分析除了事实,还包括价值判断。两者互相关联的,实证分析会对规范分析产生影响,规范分析结论不仅需要实证分析,还需要价值判断。三、简答题1、(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稀缺性的具体化;(2)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任何一个经济都必须作出选择;(3)生产可能性曲线还说明选择的具体内容;(4)生产可能性曲线可说明资源配置的效率;(5)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密切相关。2、经济模型不需要准确地描述现实。所有的模型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的,它们忽略了大量不会对研究结果有实质性影响的细节,向我们说明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模型是为了增进我们对现实的理解而简化了现实。3、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前者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采用个量分析方法,是通过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经济资源配置问题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后者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采用总量分析方法,是以国民收入核算为核心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充分利用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稀缺资源配置的节省和经济效率,取得社会福利最大化。区别主要在各自的研究重点和论述的方式不同。在微观经济学中,总产量、价格总水平、总就业量是作为已知变量看待,侧重用个量分析方法分析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而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正是微观经济学假定不变的经济总量。如果宏观达到充分就业,又实行了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微观又实现了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一国的经济就达到了福利最大化。因此,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就好像森林和树木之间的关系一样。4、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科学。其本质是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5、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分为产品市场理论和要素市场理论。在产品市场上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和厂商的供给决策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生产什么。在要素市场上厂商对投入品的需求与消费者对劳动及其他投入品的供给相结合,帮助决定工资、地租和利息;收入进而影响物品运送给谁。厂商为了购买要素投入品和以最低价格出售物品而展开的竞争决定了如何生产的问题。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价格机制实现两个市场均衡,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四、论述题1、科学性和客观性要求经济学超脱和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就经济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客观的描述,这就是所谓的“价值中立”原则。价值中立原则在经济学中的运用,是将经济学划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的任务是如何客观地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它需要保持“价值中立”原则;而规范经济学的任务是怎样按人们意图改善经济运行状况,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不可能保持“价值中立”原则。尽管经济学主要是一门实证科学,但它依然需要价值判断。当西方经济学试图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立经济学体系时,他们很快就发现,经济学面临着一个在自然科学中通常不会遇到的问题,即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特别是对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经济问题,往往会做出好坏或应该与否的判断,即价值判断。2、经济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产生的基本经济问题。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不论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如何,也不论它处在什么历史时代——经济问题都导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事实或矛盾,即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的稀缺性。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这里所谓的稀缺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者是可以耗尽的,也不是指这种资源的绝对量是稀少的,而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与人类需要相比,其供给量总是不足的。所以任何经济社会都会面临着一个选择问题,即在资源有限的约束下,如何把具有竞争性用途的稀缺资源按需要的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去,以便产生出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各种物品和劳务。这是稀缺资源配置和合理和优化配置问题。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的经济问题包括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一国的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运用;货币和储蓄的购买力是不变,还是由于通货膨胀而下降;一个社会生产物品的能力是一直在增长,还是仍然没变。
本文标题:微观经济学第一章习题与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91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