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2019高考二轮复习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专题训练
高考二轮复习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专题训练一、单项选择题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2题。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3.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坏境产生的影响还有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B.防止海水倒灌C.减缓地面沉降D.减弱酸雨污染4.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A.退耕恢复湿地B.铺设防渗路面C.完善排水系统D.增加绿地面积《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指出,未来十几年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表1为我国人口变化预测数据。据此完成5-6题。5.下列说法符合我国人口发展趋势的是A.出生人口性别趋于平衡B.劳动力人口趋于年轻化C.人均寿命增长,死亡率降低D.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6.根据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变化,推测其对我国农村的影响①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②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变小③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④农村学校儿童上学平均距离缩短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读“城市温度与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变化关系图”,完成7~8题。7.下列判断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①城市热岛效应明显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不相关④该城市职能为政治、文化中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由此必然会带来的现象有()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②城郊间形成热力环流③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④城市环境恶化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植生滞留槽,又称作“雨水花园”,主要机制包含物理性的入渗、吸附拦阻作用和滞留槽中生物性的反应;另外,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目前,植生滞留槽成为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新亮点。下图为“城市植生滞留槽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9.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后()A.地表径流增加B.大气降水减少C.水汽蒸发减少D.地表水下渗增加10.下列属于城市“植生滞留槽”的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A.发挥生物滞水功能,根治城市内涝B.加重地表土壤干燥度,导致城市气温日较差增大C.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D.增加地表水下渗,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植物墙,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他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毛毡式建筑垂直绿化是将体型较大的植物放置于植物墙的上方,体型较小的植物放置于植物墙的下方。该类型植物墙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土壤和种植基质,以管线方式传输水分和养料维持植物生长。图1示意毛毡式建筑垂直绿化结构,图2为“植物墙景观图”。据此完成11~13题。11.植物墙的核心功能是()A.减少建筑能耗B.增加绿化面积C.延长建筑寿命D.丰富城市景观12.体型不同的植物布局考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交通安全B.土壤与温度C.景观协调D.光照与水分13.推测目前高层建筑没有大规模采用植物墙的原因是()A.技术不够成熟B.破坏建筑景观C.安装维护费高D.市场需求不足荷兰鹿特丹市为减轻暴雨带来的城市内涝修建了水广场。水广场既是可以供人们游憩、玩耍、运动的公共活动广场,又是能够收集并存蓄雨水,并把雨水转换为城市景观的雨水存蓄空间。下图示意荷兰某水广场蓄水过程。据此完成14~16题。14.水广场()A.减少地表水下渗量B.增大地表径流总量C.增强植物蒸腾作用D.延缓地表径流形成15.与城市地下排水设施相比,水广场()A.泄洪效果显著B.建设成本较高C.服务功能更多D.占地面积较小16.鹿特丹建设水广场的主要原因是()A.排涝设施较缺乏B.河流径流变化大C.鹿特丹地势低洼D.全年降水较均匀由于郊区城市化产生了交通的“潮汐现象”,即每天早晨进城方向交通流量大,反向流量小,傍晚则反之。为此,交通部门设置了“潮汐车道”,在早晚高峰时,相应调整部分车道的行驶方向,以分解交通流量。下图为“潮汐车道通行方向示意图”。据此完成17~19题。17.“潮汐车道”设置的主要目的是()A.减少道路违章行驶B.优化配置道路资源C.加强城市交通管理D.美化城市道路景观18.“潮汐车道”大多设置在()A.市区中心B.商业区附近C.机场附近D.郊区进城干道19.如果图示的“潮汐车道”设置在早高峰,则()A.城市的西侧有大型居住区B.城市东侧有大型居住区C.大型工业园区在城市东侧D.主城区位于城市的西侧二、综合题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南宁市位于以邕江河谷为中心的盆地之中,盆地向东开口,南、北、西三面均为山地围绕,河流汇集到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南宁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增强并呈蔓延趋势,对城市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南宁市从城市总体规划角度构建城市降温通道,以期缓解与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下图示意南宁市降温通道实施规划。(1)阐释南宁市降温通道缓解热岛效应的基本原理。(2)指出南宁市降温极核和降温节点的分布特点,并推测其土地利用类型。(3)说明降温极核除降温功能之外的生态、社会效益。(4)除建设降温通道外,请你再为南宁提出三种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21.根据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信阳市某中学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对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升数据并绘制了图甲、图乙(基准温度取当日平均温度)。材料一几种下垫面的吸收率(吸收率是指投射到物体上而被吸收的热辐射能与投射到物体上的总热辐射能之比,称为该物体的吸收率)。下垫面道路(沥青)混凝土砖石土壤(黑土)沙漠草木吸收率0.8~0.950.65~0.90.6~0.80.65~0.80.6~0.950.55~0.850.74~0.840.9~0.97材料二下图中小区①为下垫面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②为下垫面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材料三下图中小区③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m/s;小区④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5m/s。(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下垫面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升的影响及原因。(2)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因。(3)如果你是住宅小区设计者,你认为在楼房占较大比重的小区,应如何减轻热岛效应。答案精析1.D2.C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所以D项正确。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热岛”效应会不断增强,而地表径流会增加,生物多样性会减少,居民通勤距离会增加,因此C项正确。3.C4.D第3题,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减轻因地下水过度使用而出现的地下漏斗区,利于减缓地面沉降;城郊间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与水运动无关;酸雨是天气和污染现象也与海绵城市无关;海水倒灌是因过度抽取地下水或河水水位下降导致,海绵城市是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不能减缓因河水水位下降导致的海水倒灌。第4题,增加绿地面积,可有效的增强雨水的下渗,利于下雨时蓄水,利于植被吸收,利于海绵城市建设;上海市本身耕地少,导致城市内涝的主要是硬化地面,退耕恢复湿地,是有限的,不能很好的实现海绵城市建设;铺设防渗路面不利于雨水下渗;完善排水系统,是加速地表径流下泄,不利于雨水收集。5.A6.B第5题,读表可知,我国人口性别比自2015年的113.5下降到2020年的112,到2030年下降到107,说明性别比趋于平衡。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力人口趋于老年化。人均寿命延长,死亡率升高。生育率自2020到2030年间没有变化,而死亡率升高,自然增长率应当降低。第6题,读表可知,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导致农村劳动力比例降低,农村劳动力短缺,会推动劳动力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由于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村劳动力年龄增加。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居住,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由于农村人口比例降低,农村少年儿童数量减少,学校布局更加稀疏,农村学校儿童上学平均距离延长。7.A8.D[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面积越大,热岛效应越明显,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呈正相关。第8题,城市人口增加会导致城市市区气温增加,故会形成城郊热力环流。城市人口增加导致城市化水平提高。]9.D10.C[第9题,“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增加地表水下渗量。第10题,城市“植生滞留槽”的建设,使植被覆盖率提高,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11.B12.D13.C[第11题,植物墙为一种绿化方式。第12题,体型不同的植物布局更加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垂直绿化景观,主要受光照与水分因素影响。第13题,植物墙相关安装维护技术成熟;植物墙设计崇尚美观高雅,兼具功能性及实用性,市场需求旺盛;但是由于各种情况的复杂性和安装与维护的费用高,使植物墙普及难度较大。]14.D15.C16.C[第14题,水广场能够收集并存蓄雨水,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减小地表径流量,可以延缓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轻城市内涝,故选D。第15题,水广场既可以供人们游憩、玩耍、运动,又能够收集并存蓄雨水,并把雨水转换为城市景观,功能更多,故选C。第16题,因为鹿特丹地势低洼,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排水不畅,故建设水广场来减轻城市内涝。]17.B18.D19.A[第17题,根据材料中的介绍,“潮汐车道”是指根据流量的变化适时对车辆行驶方向进行调整的车道,这样可以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优化配置道路资源,降低高峰期间交通压力,减少城市交通拥堵。故选B。第18题,“潮汐现象”,即每天早晨进城方向交通流量大,反向流量小,傍晚则反之。因此,“潮汐车道”大多设置在郊区进城干道。故选D。第19题,“潮汐车道”可在早晚高峰时,相应调整部分车道的行驶方向,以分解交通流量,如果图示的“潮汐车道”设置在早高峰,则城市的西侧有大型居住区,因为早高峰进城人数多。故选A。]20.(1)南宁市的降温通道由邕江水系和城市主干道组成。邕江水体比热容大于混凝土和柏油路面,吸收相同热量,两者温度上升幅度不同,形成温差,加大热力环流的速度,起到降温效果;河流又可以通过蒸发降温,并将部分热量带出城外,使城区温度不致过高。南宁市主干道两旁植树种草,形成林荫大道,绿化带可以遮阳隔热,大量蒸腾,对林下和周边环境具有显著的降温增湿作用,从而缓解热岛效应。降温通道可以将郊区凉爽的风引入城区,从而缓解热岛效应。(2)降温极核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降温节点主要分布在城市内部。降温极核用地:农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化用地。降温节点用地:城市公园与绿化用地。(3)南宁市地处河谷地带,周围山地环绕,降温极核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南宁市提供青山绿水的宜居环境,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旅游的目的地,游览功能显著。(4)控制空调使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质量,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太阳辐射的反射量;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机动车道,渗水砖铺设人行道,以储蓄雨水,降低路面温度;提高能源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节能减排,提倡低碳生活,发展循环经济;控制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积极建设卫星城等。21.(1)下垫面吸收率小的小区的温升幅度(作用)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区。相同吸收率,下垫面热容量大的小区温升幅度小于下垫面热容量小的小区。原因:大气增温的热源主要来自于地面辐射,不同下垫面,热容量不同,吸收率小的下垫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相同吸收率条件下,热容量大,向外传递热量慢,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和对流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引起的温升幅度小。(2)风速与热岛强度(温升幅度)呈负相关。(风速越大,温升幅度越小;风速越小,温升幅度越大)。风速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由风带走的
本文标题:2019高考二轮复习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专题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00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