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将“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1967年9月6日,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勉;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最喜欢哪一个?请写一篇文章,明确你的选择,并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审题•题目要求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一对联的源、流演变中的选择,选出自己“最喜欢”,这道作文题目不妨称之为“内窥式”写作,既然考生择一“最”,就要内窥入深,否则就有浅尝辄止之嫌。当然,“内窥”为最用力的功夫,还要有“外延”的能力。考生要引得进去,爬得出来,在咬文嚼字上用足力道,既能言出所选择的内在深意,又能结合此联中传达的历史内涵、文化意义以及当下的时代需求,当然,如果能深知材料中所涉及的前因后果和时代背景,写出文章,有书卷气而无书呆子气,则可能为佳作。(一)材料解析•1.杨继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铁肩”比喻勇于承担重任的强者。“辣手”本意是毒辣的手段,引申义是能手,对某方面熟悉的人。“铁肩”与“辣手”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强势而霸道的形象,是一个风风火火的事业型人才,是一个狂飙突进、横冲直撞的子路般的担当者。这则对联的“担当”有一股子路见不平的“愤”。•(备注: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而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恰如其当的名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谈及杨继盛。)•2.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多了一份文武双全的味道。在社会上也会勇担社会重任,成为民族脊梁;而文章又写的高妙,影响深远。这多了一份委婉与智慧,也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能力的自信,没有问题,有本事,行。在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还是要“知其不可而妙为之”的。•3.杨联陞“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担道义”何尝是英雄豪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平民的肩膀也能或多或少的分担一点,哪怕是为自己的成长和幸福承担责任。平就是平凡,庸就是普通,平庸就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自己喝着稀饭就着咸菜也要关注一下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国难当头也要振臂高呼不能做亡国奴,在国家强盛时也要为祖国喝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人在国家大事面前有热情,不麻木。•3.“庸手犹当勉著文章”降低了自我过高定位所带来的负累和压力,意在强调,无论你资质平庸还是天资聪颖,都应该勤勉地“著文章”。钱穆是国学大师,学生杨联陞是海外汉学的先驱者,师生二人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诸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挽救并匡扶了中华文脉(1967年的历史背景与师生二人的身份不言自明)。此外,杨教授还曾任赵元任先生助手,与胡适论学谈诗二十年,谊兼师友,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汉学界的检察官”•4.钱穆“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化用傅尃(bù)《夜吟寄钝剑》:“风云只手开天地,道义双肩并古今。”钱穆作为老师,往往有更深层的意蕴,他不但肯定了杨联陞的自勉,而且赋予“双肩”和“只手”一个最直观的意思,即“简单”或“单薄”。人人有“双肩”,人人有“只手”,无需吹得天花烂坠,我们担当,无非就是举手投足之间。“担当”不是暴虎冯河,更多的是无所谓、有所为。钱杨师生对这幅对联的改动(窜改),各有深意,而钱的改动,更是一种升华。•核心概念阐发:“道义”与“文章”•“道义”在当下可以粗略地阐释为道德义理,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为人处世的约束和规范,每个公民都要承担与其年龄段和身份相适应的“道义”。“道义”具有映射特点,让他人承担过高的“道义”是一种精神绑架,反之,则是无原则无底线的迁就。“道义”是相对的,其本身就是用来维系和调整人与人关系的或明朗或潜伏之准则。•核心概念阐发:“道义”与“文章”•“文章”就是人思想的载体、结晶。中国文人追求“君子不器”:君子的目标,不是要成为一个有特定用途的器具。则形而下的“器”比不上一个人的修身养性之“道”,这样看来,率性而为的文章,在自由度上要远大于成体系的理论。文章抑或道的传承靠人,靠一篇文章来点化和改变人。•这样看来,上下联的关键词“道义”和“文章”可以互文,可以统一为做人、做事和影响人。•(三)立意建议•选杨继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侧重在“担当之勇”——敢于挑战的勇气,大无畏的精神;•选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侧重“担当之妙”——道义担当,妙手为文,勇于担当,自信而为;•选杨联陞“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的,侧重于“低调自视,不弃担当”,可以谈匹夫有责,虽平庸却不弃担当之责任;•选钱穆“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的,侧重于“平实担当”,强调为人、处世、治学等的脚踏实地作风,担当无可弃,担当自在寻常时,为人为学均要有社会责任感。•四、其他说明•题目驱动要求如下: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最喜欢哪一个?请写一篇文章,明确你的选择,并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1.“最”具有排他性,因此考生最佳四选一;明确你的选择,要求考生迅速承题,不得大段复述题目,搞版面拖延战术。•2.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这里观点先行,进而是态度,学生可以针对其他三联的一些不同词汇表态,即“不承认,但不否认”。“理由”是写得深刻的主要评分依据。主要看理由是否有完整严密的逻辑链,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篇文质兼美的文章。•3.自拟标题,则不许抄袭四则对联中任何上联或下联,至多化用关键词诸如“只手”“双肩”等。•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学生窄化理解“文章”,而倾向“道义”,诸如“文天祥”“魏征”“荆轲”等渲染所谓“道义”事迹可能频现。参考标题•只手双肩济天下平凡人亦能大作为•“双肩只手”亦无妨担道须“铁”,著文当“妙”•平肩庸手出华章铁肩辣手,担天下重任•铁肩辣手,担天下重任平肩庸手,亦担道义•谨以铁肩道义,辣著时代雄风•“平庸”之伦尚需鸿鹄之志铁肩辣手振国魂道义需要“铁”与“辣”以良知之手,著醒世之文铁肩辣手,文人风华只手双肩济天下•历史的天空闪烁无数明星,古往今来,他们用双肩双手(改为“只手双肩”,和题目对应。),造就了多少思想与实践的传奇!(首段另辟蹊径,深情地勾勒出仁人贤士只手双肩济天下的宏伟气象,语言精炼,启人联想!)•“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上有两袖清风、危急救国的大儒于谦,下有避居香港、羿楼“射日”的柳亚子,无数石灰般留下不朽事迹的铮铮铁骨警醒世人、(此处标点宜删去。)“清夜闻钟”。(例证多元,古今对照,人事与警语并举。)“铁肩”不改,“妙手”著文,多了一分文化救亡的大家气质;“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颇有自卑自谦的意味。(此处句式不够齐整,且前后关联不甚密切。可改为“尽显文化救亡的大家气质”和“包蕴谦逊平和的贤者风范”。)而我最敬佩的,是“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便处处不卑不亢,心怀天下(添补“的”字。)气度尽显。(作比较之时,便自然地注入个人的文学积淀,引例与论述结合得宜,毫不造作。)•不同于杨继盛铁肩辣手的傲骨,亦不同于“妙手偶得之”的文学气度,“双肩”“只手”是文人的豁达、(改为“,”)更是文人的担当。我们身体所有,其中便包括双肩双手,而“只手”显然有“让”(改为“沉着”。)的气度,显然(累赘,可删。)是只手秉笔、肩挑道义的文人写照。范文正站在岳阳楼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显然(累赘,可删。)肩担天下,手写名篇;(为与后半分句形成对照,可调整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文正肩担天下,手写名篇”。)“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显然(累赘,可删)是玉谿(添补“生”字,李商隐的号。)心怀道义、能予担当、(此短语可删。)手写怨怼的体现(删去“的体现”。)。文人风骨,一脉相承,怎能不让人叹服?(为应和“一脉相承”,将范句与李句调换。)(此段思路不够清晰,致使对“双肩只手”内涵的阐述与后头的例证无法匹配,可在范李二例中点出二人个人遭遇的困窘。)•更重要的,此联更是劝勉佳句,教人莫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删去“引喻失义”。)更有一种普世性、一种号召力。(观点句过散,凝练之为“此联更是劝勉世人莫妄自菲薄的佳句,极具普世的号召力”。)天下兴亡,上至天子,下至匹夫,(此八字可删。)人人有责,只要你还有双手,写得了好(此字改为些许。)文章;只要你还有双肩,担得了些许道义,你就是顶天立地的人,(改为“。”)不论是市井出身的百里奚、(改为“,”)还是救治小皇子、起名“病已”的汉室狱卒,(改为“;”)无论身处何方,有肩担道义,双手著“文章”——(改“——”为“,那么”。)是翰墨漂湘(笔误,应为“缥缃”。),还是无言长歌,都不重要了——(改为“。”)顾亭林说着:“匹夫有责”,一边不仕(以)“担道义”;另一边云游四方,以“经世之学”作文章。我所敬畏(的),正是如此(之)精神,不论出身。(本段紧承上段,对所选对联的内涵作更深入的挖掘,然观点句可更加精当,同时此间引例有“造作”之感,可以舍弃。)•“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此乃朱熹之言论。)承宋代理学发展,阳明心学更是“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的最佳佐证之一。人人皆圣,人生来有良知,只要在格物之中“致良知”,人生自有大境界——何谓:(删去标点。)“大境界”?承良知,传良知,“事上炼”,以克“心中之贼”、(改为“,”)克众人“心中之贼”。即使匹夫,亦担得起这“道义”。阳明先生身处宦者当政(的)黑暗时期,他深感无力“济天下”,便只用他最大努力造福一方,可谓担起光明,鼓舞世人。(此段例证较为新颖,然前文例证过多,读到此处早已审美疲劳,且该段有为引用而引用之嫌,失之通畅。)•历史长河滚滚向前,世事风云变幻,我更想也更能追求的(改为“我想吾辈不忘追求的”。),便是尽双肩之担承古人之道义,也是尽只手之力著文章警世、喻世的境界(改为“警世之文章”。)。只有如此境界(删去此词。),才能收放自如、不愧初心!(结尾照应开头,文笔灵动,巧妙地调遣复句,明己之志向,申文之旨意。)•本文明确落实了两项写作任务,一是做出选择,二是加以比较以辨其内涵。结构明晰,前后照应;内涵深刻,层层递进。且文采斐然,将议论与抒情巧妙地融合,例证迭出,可谓运笔自如也。然而,遍布的例证,令人叹服的同时,也难免陷入炫技的泥沼。要尽力避免为举例而举例,不可只用华丽的举例代替透辟的论述。建议适当取舍,删去角度重复的,剪裁过分铺展的,力求文辞简洁、齐整、晓畅。文章还不够“接地气”,缺少结合现实生活的深度。标点符号的使用也要更加规范。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是承担责任时的坚定(“坚定”改为“勇气”),也是创造(“创造”改为“创作”)文章时的痛快;“平肩担道义”(与下面的解读相对应,需要将这一句写完整,“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是承担责任时的勇气(“勇气”改为“执着”),也是创作文章时的谦逊(“谦逊”改为“不懈”)……稍改一字,皆成佳话。而在这种种佳话中,我偏爱这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开篇解读材料,明确了论点。语文简洁有力。但对于两组对联的解读稍显粗疏)•用铁肩担起道义,让中华儿女之(“之”改为“的”)仁义与责任不(会)在时间长河里慢慢流失;用辣手著成文章,让中国文人志士能在黑暗的笼罩中探寻光明。“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不仅是许多优秀的中华儿女的真实写照,更是贯穿于几千年的时代精神。(抓住核心解读此联的内涵,强调这句对联体现了一种追求仁义责任、探寻光明的时代精神。)•惟有铁肩,才能担起道义,担起时代之(“之”改为“赋予的”)责任。苏联某位
本文标题:铁肩担道义作文讲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06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