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鲁院里的柿子树鲁院里的柿子树•①鲁迅文学院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棵柿子树。因为我们来的时候是秋天,正属于它的季节,它变成了这里突出的风景。柿子树长在园子的中央,被一些别的树木围绕着,原本跟那些树木一样高大,因为它满枝头缀着柿子的缘故,别的树木都成了陪衬,连它自身的叶子也是陪衬了。②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饭后我到园子里去散步,一眼就看见了它。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结满果子的柿子树,不由得就看的发了呆。微风起来的时候,突然觉得它根本不是树,因为它能唱歌。北京的秋天,多的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天蓝得像是要透到天的外边去,这样的蓝里,白云就呈现出最艳的颜色。这时候美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击中了我,恍惚中,觉得那柿子树上缀着的是一团团结晶的阳光,散发着平时难以见到的明亮。③很多时候我到花园里并不是为了柿子树,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止步在它面前,难道是因为它身上有明显的秋意吗?这样想,也许银杏不服。那一棵棵银杏树,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有些轻轻地洒落地上,灿灿的,像铺了一层锦,像一幅油画。树上和地上一片金黄,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绵延,可以天长地久。然而就在一个黄昏,寒风起了,银杏的叶子全部被风带走,只剩了树枝。这时候的柿子树一派沉静,虽然它的叶子也被风带走了,但果实仍高高挂满枝头。④我从小径的回环处走来,抬头看着树上的柿子,就仿佛看着一双双温暖的眼睛,刹那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来了。它们静静地看着我,无声地与我交谈,说它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说它在春天开出并不漂亮的花,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的青果;说它如何耐心等待秋天的到来,使自己变成阳光的金色,凝成一捧盈硕果实、可摸可触的爱。于是我思索柿子树在来到这里之前的经历,它是长在一群同样的树木中间吗?它是怎样被命运选中,来到鲁院的花园里,成为独特的风景?正如我冥冥之中幸运地来到这里。它的命运之中是否也有风雨和雷霆?它的生命里是否也有春风和清露?它是否也深味了人间的悲喜,才呈现出这一树的殷实和辉煌?⑤一天,我清早来到柿子树下,在枯萎的草柯间捡了两枚熟透坠落的柿子。它们的光芒和馨香像音乐一样荡漾。由此我知道了,树木怎样靠果实传递快乐和希望。⑥这座独一无二的花园里,在树阴和花丛中掩映着一些大文学家的雕像,巴金、茅盾、丁玲、冰心……他们有的器宇轩昂,有的神采飞扬,有的在倾心交谈,有的在凝神沉思。他们的生命气息透过颜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般在时空中传递。我驻足于巴金先生的雕像前,他似乎在用温和的语气跟我说:“我用作品来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我走到冰心雕像前停下脚步,看到她左手托腮,凝神远眺,一本打开的“书”放在膝上。不由得想起了她的书,她的文字,她的“爱的哲学”,随之,一股温暖明朗的情调蔓延开来。⑦冬天一日一日地深了,花园里的一切都沉浸在静寂的灰色里,只有柿子树还高举着一簇簇火焰般显眼的果子,微笑着,歌唱着……•(取材于郭严隶的同名散文)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情感饱满丰富,既有对柿子树的景仰赞美之情,又有对银杏树的不满之意。(情感态度)B.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北京秋天蓝天白云的美景,衬托了柿子树的独特之美。C.第④段结尾连用三个问句,层层递进,形成磅礴之势,表达了“我”的深刻思考。(句意理解)D.文章结尾再次描写柿子树的形象,呼应前文,含蓄地表现了文章主旨,意蕴悠长。E.文章写柿子树果实灿烂明丽的色泽,高挂枝头的姿态,传达了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试题解析】•北京试卷的双项选择题,无疑为解读文本、探询思路提供了方便,为主观题的作答奠定了基础。•一般情况下,五个选项所说的,是关于文章主旨、情感、内容,形象,结构,技巧,语言等等方面的信息,认真研读,会降低后面主观题的审题难度,甚至提供了必然信息。•A.文章情感饱满丰富,既有对柿子树的景仰赞美之情,又有对银杏树的不满之意。•“又有对银杏树的不满之意”很明显不符合全文的感情基调,暗示写银杏树的目的是为了将银杏树和柿子树形成对比,从而展示出柿子树的“高风亮节”。B.作者描写了北京秋日蓝天白云的美景,衬托出缀满果子的柿子树的独特之美。本文独具特色的地方,还是在于它的艺术手法的凝练与高超。这篇文章目的是写什么?题目《鲁院里的柿子树》已见端倪。注意,写柿子树,是“鲁院里的”柿子树,目的还是写鲁院了,借柿子树写鲁院;写柿子树,怎么写到了“北京秋日蓝天白云的美景”呢?柿子树是写的重点,那么“北京秋日蓝天白云的美景”就是次要的了,主次分明,当然是衬托了——以动衬静、以虚衬实、以乐衬悲莫不如此,得明白谁主谁次。•C.第④段结尾处的三个问句,层层递进,形成磅礴之势,表达了“我”的深刻思考。•“它的命运之中是否也有风雨和雷霆?它的生命里是否也有春风和清露?它是否也深味了人间的悲喜,才呈现出这一树的殷实和辉煌?”这是三个问句没错,每一个都是一个选择疑问的,尤其是第一二个问句,明明白白的并列关系,没有什么“层层递进”。•D.文章结尾再次描写柿子树的形象,呼应前文,含蓄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意蕴深长。•这不就是告诉我们写柿子树的目的了吗——以物喻人,体现主旨。•E.文章写柿子树果实灿烂明丽的色泽,高挂枝头的姿态,传达了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该选项甚至可以当成20题第一问、第二问的答案了……•2.结合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①第三段中,作者感受到柿子树和银杏树有哪些不同?(概括归纳题)•通过考查不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鲁院秋天里的柿子树。•②作者为什么能刹那间明白自己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来了?(原因分析题)•加深对柿子树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感悟,为下一题或全文主旨做铺垫。•①第三段中,作者感受到柿子树和银杏树有哪些不同?•【试题解析】•一、信息区域:第三段和第四段。•二、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感受……不同。•三、抓关键词,建立类型:•根据自己的推理和选项E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思路已经很明确了:银杏树和柿子树三处进行了对比:柿子树果实的色泽、姿态、传达的人生态度与银杏树的对比。•四、分类建模后,抓住关键词准确概括:•银杏树以叶子展现美,柿子树以果实呈现美;银杏树的叶子绚丽,柿子树果实沉静;银杏树姿态张扬,柿子树则安详;银杏树让人感觉到了生命的短暂,柿子树缺让人感觉持久。(3分)•②作者为什么能刹那间明白自己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来了?•第一,找准信息区域:这是第四段的内容。•第二,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为什么……总要到柿子树旁边来了。•第三,抓关键词,建立类型:•结合【E.文章写柿子树果实灿烂明丽的色泽,高挂枝头的姿态,传达了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第四,整合答案:•柿子树结出的丰硕、明亮、温暖的果实吸引了我;柿子树在喧腾中活得安详沉静的姿态,让我获得做人的启示;柿子树在春夏慢慢生长,耐心等待秋天的收获所传达的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使我得到关于成长的感悟。(4分)3.文章写文学大师的雕像,有哪些用意?(4分)变式问:文章题目为《鲁院里的柿子树》,为什么在倒数第二段写文学大师的雕像?•【试题解析】•一、辨清题型:段落作用题;•二、勾画出用意题的作答逻辑图;•三、在原文中寻找信息点:某些关键词或关键句;•柿子树在秋天以果实呈现明亮、绚丽之美(2、3段),呈现殷实、辉煌(4段),以果实传递温暖(4段)、快乐和希望(5段),文学大师正如柿子树以丰硕的作品来传递生命气息、温暖和爱•四、辨别手法。•五、答案整合:•写文学大师的雕像,与前文所写的柿子树形成了照应,以物喻人,揭示了文章主旨:文学大师恰如秋天的柿子树一般,以丰硕的作品馈赠读者,传递温暖,传递生命的气息,表达了对文学大师的敬仰热爱之情,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追求,使文章意蕴更加丰厚。
本文标题:鲁院里的柿子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38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