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ppt课件
制作者:李振华学校:内蒙兴安盟前旗居力很中学动动脑小猫把鱼内脏埋在土里,过一段日子,小猫再挖开泥土,内脏不见了,你能告诉小猫,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现象对自然界有何意义?在适宜的条件下,内脏被土壤中腐生细菌分解了。细菌把内脏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被植物体所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有机物又可被动物所利用。可见,这种现象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重要作用。W020071029588955188009.jpg思考题:1、这幅图画中显示的是什么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非生物部分:绿色植物细菌、真菌动物阳光、空气、水等枯草杆菌使梨和香蕉腐烂,它与水果有怎样的关系?讨论题(1)它以水果为营养源,靠分解水果中的有机物获得物质和能量,导致水果腐烂。讨论题(2)水和无机物、二氧化碳植物动物植物遗体动物遗体生物遗体(复杂的有机物)真菌和细菌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讨论题(3)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的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异养)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链球菌可以使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多种疾病真菌使人患病足癣臂癣真菌使许多植物患病小麦叶锈病玉米瘤黑粉病什么叫做共生?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共生。九寨沟的枝状地衣地衣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同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可以供给藻类水和无机盐。与动植物共生豆科植物的根瘤根瘤菌可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这是为什么.•因为根瘤菌可固定空气中氮,使土壤中的氮元素的含量增高.而氮元素又能促进植物生长.因此,可通过豆科植物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动物共生巩固练习1、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的最重要的影响是()A、分解动植物遗体参与物质循环B、制造有机物C、消灭多余动植物D、净化空气2、能够使梨和香蕉腐烂的细菌是()A、链球菌B、枯草杆菌C、根瘤菌D、真菌3、有些细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A、寄生B、共生C、自养D、异养ABB请你探讨:与动植物共生现象1、地衣是_____和____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_____;真菌可以供给藻类_______。地衣的横切面藻类真菌藻类真菌有机物水和无机盐2、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______与植物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________,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3、牛、羊等动物肠内的细菌能够帮动物分解______4、人体大肠中的________能够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纤维素大肠杆菌根瘤菌含氮物质有机物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________在一起,______,_________,一旦分开,两者都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种现象叫做____。三、与动植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共生共同生活自我评估一、基础落实1.把一条死小鱼深埋在一棵大树的根旁,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以后,小鱼不见了,其原因是()。A.被树根吸收了B.被水冲走了C.被猫挖吃了D.被腐生细菌分解了2、大部分细菌和真菌属异养生物,其原因是()。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进行无氧呼吸C.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D.进行有氧呼吸3.细菌对自然界的最重要影响是()。A.分解动植物遗体B.制造有机物C.杀死多余动植物D.净化空气DAC4、枯草杆菌使梨和苹果腐烂,它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组成5.豆科植物的根瘤是由哪两种生物共同生活所形成的?()A.根瘤菌和豆科植物B.藻类与真菌C.藻类与细菌D.原生动物与根瘤菌6.下列细菌和真菌中,营寄生生活的是()。营腐生生活的是()。①人体中的链球菌②人体皮肤中的真菌③使玉米得黑粉病的真菌④草地上的真菌⑤大豆根瘤中的根瘤菌⑥腐烂香蕉中的枯草杆菌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④⑥CAAD7.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等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____、_______和______。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利用,因此,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的等_______起着重要的作用。8.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在一起而形成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真菌可以供给藻类。水二氧化碳无机盐二氧化碳物质的循环共生有机物水和无机盐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3、与动植物共生。`第一节小结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本文标题:《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52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