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诸论1.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2.刺激:能使细胞或机体发生反应的一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称为刺激。3.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4.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5.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6.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7.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8.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9.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10.正反馈:反馈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11.负反馈:反馈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二)细胞基本功能1.液态镶嵌模型: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镶嵌不同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蛋白质。2.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的过程。3.异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顺浓度差转运的过程。4.主动转运:耗能,膜蛋白质协助,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转运的过程。5.入胞作用:依靠细胞膜的特殊功能,使大分子物质及异物进入细胞内,6.出胞作用:依靠细胞膜的特殊功能,大分子物质排出细胞外7.钠钾泵:钠钾转运体,为蛋白质分子,进行钠离子和钾离子之间的交换。8.化学通道:靠化学信号作用而开放的通道9.电压通道:当跨膜电位发生变化时,造成闸门的开启或关闭。10.机械通道:11.反应:12.绝对不应期:组织兴奋后的一段时期,不论再受到多大的刺激,都不能再引起兴奋13.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之后,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14.超常期:不应期后出现的一过性的兴奋性超过正常值的时期称为超常期15.低常期;以单一刺激使兴奋后出现的一次兴奋性低于正常值的时期称为低常期。16.局部反应17.骨骼肌前负荷:肌肉收缩前遇到的负荷18.骨骼肌后负荷:肌肉收缩后遇到的负荷19.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20.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21.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22.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23.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形成的。24.极化:通常将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25.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26.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称为反极化。27.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28.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29.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30.等长收缩:收缩时,肌肉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31.等张收缩:收缩时,肌肉只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32.肌肉收缩能力:肌肉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三)血液1.红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家偶偶血细胞比容。2.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具有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3.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哄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沉降速度。4.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固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液体状态的过程,其实质是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5.促红细胞生成素:肾脏和肝脏分泌的一种激素样物质,能够促进红细胞生成6.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电解质、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7.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血浆蛋白构成,其中白蛋白含量多、分子量相对较小,8.凝血因子: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蛋白质组分9.纤维蛋白溶解:纤溶酶原被激活为纤溶酶或纤溶酶抑制物减少引起高纤溶酶血症,继后降解纤维蛋白原水解其他血浆凝血因子(四)血液循环1.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2.等容收缩期:3.等容舒张期:4.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每搏量。5.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7.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8.心室前负荷;心肌收缩之前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9.心室后负荷:心肌收缩之后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10.心肌收缩力:心肌纤维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改变其收缩强度和速度的一种内在特性11.心室异常自身调节:一定限度内,心脏前负荷越大,搏出量越多。这种变化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而实现的,故称为异长自身调节。12.心室等长自身调节:指在前、后负荷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力学活动变化,使心脏搏出量发生改变,故称为等长自身调节。13.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包括心率贮备和搏出量贮备。14.期前收缩: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收缩,称为期前收缩。15.代偿性间歇:在一次期间收缩之后,伴有一次比较大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16.血压:流动中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17.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指心跳停止、血流暂停,循环系统各段血管的压力很快取得平衡,此时循环系统各处所测压力相同,这一压力数值即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18.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19.中央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央静脉压。20.有效率过压:促进液体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21.减压反射:心率减慢,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小,从而使血压降低(五)呼吸生理1.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元群称为呼吸中枢。2.肺的顺应性: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3.肺的表面活性物质:是由Ⅱ型肺泡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4.肺活量肺活量;指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5.生理无效腔:从鼻腔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对气体来说是无效的空腔,称为解剖无效腔。6.时间(用力)肺活量:用力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所能呼出的气体量7.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心输出量)的比值。8.氧容量:在1000ml血液中,Hb所能接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氧容量,即血氧容量。9.氧含量:在10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称为Hb氧含量,即血氧含量。10.血饱和度: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为Hb氧饱和度,即血饱和度。11.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六)消化和吸收1.消化道平滑肌电节律:消化道平滑肌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动地产生慢的去极化导波。因它决定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节律,故称为基本电节律,又称慢波。2.胃肠激素:胃肠道(胰腺)中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3.内因子: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4.胃泌素:胃窦部及十二指肠近端黏膜中G细胞分泌的一种胃肠激素5.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的物质6.胆囊收缩素:具刺激胆囊收缩和兴奋胰酶分泌的作用7.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由胃黏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成的抗胃黏膜损伤的屏障8.分节运动:一种以肠壁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9.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消耗能量。10.被动转运:物质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七)能量代谢与体温1.能量代谢:生理学中通常将深谷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2.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这种食物的热价。3.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O2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这种食物的氧热价。4.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5.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6.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的消耗能量的作用。(八)尿的生成和排出1.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人的为125ml/min。2.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为19%。3.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其压力高低决定于三种力的大小,即率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脉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4.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5.葡萄糖重吸收的极限量:当血糖浓度升至300mg/ml时,令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均已达到或超过近球小管对葡萄糖的最大转运率,此时每分钟葡萄糖的滤过已达两肾葡萄糖重吸收极限。6.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溶液(特别是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随肾小球滤过率变化而改变,即当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时,近端小管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也增大,反之减小,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7.水利尿: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8.渗透压利尿:由于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而引起尿量增加。(九)神经生理1.突触:一个神经元的末梢与其他神经元发生功能联系的部位。2.胆碱能受体:毒蕈碱型受体和烟碱型受体的总称3.肾上腺素能受体:在接受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各种器官中存在着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起反应的受体4.胆碱能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5.肾上腺素能纤维: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产生超极化改变,是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IPSP。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后膜的电变化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8.神经递质:是指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9.突触前抑制:通过轴突-轴突型突触使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减少而导致突触传递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抑制。10.突触后抑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并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与中间神经元构成突触联系的突触后膜产生IPSP,从而使突触后抑制神经元呈现抑制效应。这种抑制过程称为突触后抑制。11.传入侧枝性抑制:冲动沿一根感觉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除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外,还发出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这种现象称为传入侧支性抑制。12.回返性抑制:传出信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转而抑制原先发放信息的中枢。13.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者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14.脊髓休克:是指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15.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侧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16.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不自主的肌肉收缩17.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18.去大脑僵直:在动物的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伸肌)亢进,表现为四肢僵直,僵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坚硬,这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十)内分泌1.激素:是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2.激素的允许作用:激素之间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即某激素对特定
本文标题:生理学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84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