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转载)英文中的创新(Innovation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被尊称为管理学之父的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认为创新代表一种赋予人力与物质资源以新的和更大的财富创造能力的行为,正所谓不创新,则灭亡(innovateordie,主张创新是有系统地抛弃昨天,有系统地寻求创新机会,强调创新代表一种能够对外界环境造成重大冲击和影响的变革。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认为,思维一般指理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过程,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人类认识事物,就是经过感觉达到思维,即运用抽象、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方法,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通过语言工具来表达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活动,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随着知识经济的的到来,社会需要的就是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科学的语言。大家都公认,数学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是锻炼理性思维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要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勇气,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通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观点、认识,相互启发补充。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多给予学生关爱和赞美,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和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勇于求新求异,激发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心理取向和价值取向。(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热情。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要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枯燥感,必须要从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故事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意感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热情。如我在教三年级谁跑得快时,用多媒体先向学生呈现一个小象、小牛、小熊他们同路程不同时间、同时间不同路程赛跑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哪个小动物跑得快?学生不难发现比较速度快慢有两种:相同时间看路程,路程远的速度快和相同路程看时间,时间少的速度快。学生的回答让我把问题引向深入:那么不同时间,不同路程怎么比较速度呢?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了迫切寻找答案的操作动机和解决问题办法的思考。从而增添了学生解题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二)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发散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对相同的数学内容表现出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所运用的解决方法也必然是多样的,这一过程也正是每个学生智慧的展示。从而利于学生发展求异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激发创新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大胆尝试,大胆创新。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问题。如我在教小学一年级两位数加法时,出示一道练习题:22+13学生自主探究后,展示出了多种算法:第一种方法: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则;22+10=32,32+3=35;第二种方法: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则;22+3=25,25+10=35;第三种方法:十位加十位,个位加个位,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则;20+10=30,2+3=5,30+5=35;第四种方法:运用凑整法,22+8=30,30+5=35;这样,通过算法多样化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题目,由于思维角度不同,计算的方法各不相同。经常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其进行比较,寻求最佳解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对知识探索的信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创新的欲望。(三)适时评价,增强创新勇气。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教师在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自行结论,亲身经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时,教师应给予恰当评价,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时,其独到的见解往往会偏离教师原定的教案,这时教师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能采取指责批评,而是点拨启发,保持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自尊和自信。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学生才敢大胆地各抒己见。当学生有新颖见解时,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会成功和创造的欢乐。同时,也坚定学生创新的意志,发展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做,发展创新的勇气。二、提供创新契机,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倡导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思维品质。所谓课堂质疑,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提出自己的疑问。除此,学生独到的见解、奇特的想法也应包含在内。做教师的都知道,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时,则是其思维最活跃之际,也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最佳契机。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大门的钥匙,是创造的基础。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应当是教师主导的任务之一。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教师应重视假设质疑情景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质疑习惯和质疑能力。如在我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当我归纳总结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后,有一个学生质疑:除法有没有分配律呢?这个富有探讨性的问题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激烈探讨,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没有,并举例向大家证明:30÷(3+5)=30÷8=3......6,30÷3+30÷5=10+6=16,所以30÷(3+5)≠30÷3+30÷5,也就没有所谓的除法分配律。这时有个学生不犹质疑的说:有除法分配律,例如:(25+10)÷5=35÷5=7,25÷5+10÷5=5+2=7,推出(25+10)÷5=25÷5+10÷5,所以除法有分配律。虽然这位学生错把分拆法当作了除法分配律,但是教师不能马上扼杀学生的想法,应该给予点拨和指导,积极鼓励这位同学敢于向权威挑战,向困难挑战,从而保护学生独创的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二)注重动手操作,诱发创新思维活动。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也正是这两种思维的桥梁。只有人们的思维在发展,才能诱发创新思维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多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独特、优越的平台。如我在教学谁围的面积最大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提供的12根小棒动手围出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并记录长方形的长与宽,计算面积。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学生不难发现在周长一定时,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成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在验证这一规律时,我提出质疑:如果不是12根小棒,14根小棒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发现14根不能围出正方形。抓住契机,我继续向学生追问:如果想用14根小棒围出一个正方形,那怎么办呀?学生纷纷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说再加2根小棒就可以了,有的说再减2根小棒,还有的发现小棒只要是4的倍数就可以围出正方形。这时,一位学生突然回答:14个小棒可以围出正方形,只要把其中的2个小棒从中间折断,这样每个边就是3个半小棒,不就可以围出正方形了吗?他的回答让班级同学的思维得到升华。可见,动手操作不但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诱发创新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三)打破思维定势,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具有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集中体现在解决问题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把所学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思维迁移,形成开放性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学习4的乘法口诀后,可设计一道综合性题目:要求用算式表示小圆圈的总个数。列算式时,可引导学生作以下的思考。OOOOOOOO第一种方法:每排3个,再加上2个,则:3×2+2第二种方法:整合为每排2个或4个,则:4×2或2×4第三种方法:在第三排添上1个,再去掉1个,则:3×3-1这样转换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的新旧知识交融,更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求简创新,从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促进学生数学理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初步的创新能力还有很多方法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神圣的责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更应该具有丰富饱满的知识,敢于创新的意识,探索创新的精神,来满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需求,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留给学生一个多思、多变的广阔思维空间,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1999[2]王梓坤:《今日数学及其应用》数学通报1994[3]李志勇:《小学数学教育》2007(10)(11)2008(12)[4]《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2004????????1
本文标题: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125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