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作文16写作在平时――作文技巧点拨(十六)
•平时——作文技巧点拨(十六)•巧妙构思议论文•由于议论文观点清晰,环节分明,所以在考场作文阅卷中,常常更容易得高分。写好议论文,关键要把握好两个环节:首先,要在心里把问题想清楚;其次,要把想好的问题讲明白。如果这两个环节都能出彩,文章必能脱颖而出。•那么在考场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才能“把问题想清楚”呢?不妨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切入。•1.往起点想,把道理讲透彻。•我们想一个问题,起点就是问题本身。围绕题目的关键概念深入思考。不仅会使你的文章显得机智巧妙,还会使读者感觉与主旨特别贴切。•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是“好奇心”,一篇满分作文这样入题——•何为好奇心?于我来说,不过三字而已:好,奇,心。•“好”,是一种欲望,求知欲学的愿望。孔夫子早就回答过子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好”是一种态度,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陆游曾告诫后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好”也是对他人负责,面对别人的“好”,我们要“贤者以其昭昭而使人昭昭”。总之,“好”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有了“好”这种意识,才能去探求大千世界各种各样令人着迷的“奇”……•这篇文章围绕“好”“奇”“心”三个字依次展开,在最平常处取得意外的精彩,由于作者在文中紧紧抓住题目本身的概念深入挖掘,行文中又能引经据典,所以令人信服。•2.往原因想,把道理讲深刻。•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使作文深刻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有的题目看上去不便问“为什么”的时候,能在其中恰当地插入原因分析,会给人更多的启发。如2008年高考安徽卷的作文题是“带着感动出发”,一位考生对“感动的作用”这样分析——•感动能够带给人力量。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形单影只,便会深叹自身力量的渺小,可感动却总能充当人与人之间最完美的黏合剂。感动将我们拉向一个更加庞大的集体,使我们觉得自己身后有无数双手正奋力撑起我们生活的天空,我们在这种集体的力量支持下,内心便会迸发出无数勇气与力量,而这,往往是使我们跨越困难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契机。•纵观全文,感动的作用正是“带着感动出发”的原因,这一段细腻的原因探析,使大家对作者要说的观点产生共鸣,从而增加了“感动”的深度和“出发”的力度。•3.往旁边想,把道理讲形象。•就事论事讲问题,有时候存在老生常谈的窘迫,所以,善于转换思考角度,从旁边支起说理的脚手架,能够创造另一番鲜活的境界。2008年高考福建卷的作文题要求以:三人买饮料的情景作文,一篇满分作文《缤纷成就和谐》这样写道——•三人进商店寻解渴之物,喜甜者偏爱果汁,喜淡者选择矿泉水,喜欢又苦又甜者买下咖啡,三种味道不同,但却因不同而和谐——和而不同方为和谐,若这世上只有一种饮料,则不免单调而索然无味。•缤纷成就和谐,试看暮春三月,扶风弱柳的嫩黄,映阶碧草的翠绿,出墙红杏的霞红,云卷云舒的碧空,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但这又何妨?“万紫千红总是春”,本来万物欣然生长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种色彩来主宰的。不同的是表象,和谐的是本质,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丰富,是真正意义的和谐。•这篇文章先从材料说起,引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抛开买饮料的材料本身,另辟蹊径,描写暮春三月的景观,从旁边的角度证明了“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丰富,是真正意义的和谐”的观点。•4.往反面想,把道理讲厚实•议论文的写作,往反面想有两种手法,一是以反面例子证明非正面不可,这种写法我们在很多例文中见过;还有一种手法是先从反面写起,再过渡到正面来。2008年高考广东卷的作文题是“不要轻易说‘不”’,一位考生写“阳光总在风雨后”,可是文章却先写了自己的懦弱:•我不是个勇敢的孩子。我害怕困难,我害怕前路的茫然,还害怕面对前路的艰辛,我害怕面对没有方向感的世界,我害怕失去自我。我总是会在事情快要有结果的时候,特别是在自己有不好的感觉的时候,选择逃避。•正是由于作者先写出了自己的不坚强,才使得“不要轻易说‘不”’的论题更有针对性和必要性,同时也使文章显得更有纵深感。•5.往全面想,把道理讲严密。•要使自己的观点具有说服力,一方面要有具体的例子加以证实,另一方面要由点到面加以概括,以显示其普遍性。这样看来,议论文的视野必须把微观和宏观结合起来才显得全面。2008年高考云南省的一篇满分作文《变味的善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先总体议论:•我们总是站在富足的地方怜惜贫穷,总是躺在安全的地方怒斥邪恶,总是在五十步笑百步后呼唤远离冷漠,总是在血痕淡去后才忙着计算生命的价值。•第二层是主体部分,举出两个具体的例子,分别批评“不顾自己实际争先领养孤儿”和“畸形奥运热”。•第三层再总结:•中华民族是坚毅、热心、善良的民族。当我们挺过洪水、挺过非典,挺过不法分子对祖国的分裂和对奥运的亵渎,我们也必将挺过惨烈的汶川大地震,成功地举办奥运会。但我们需要更多的思索和行动,站在别人的角度,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这三个层面,很好地体观了点和面的结合,逻辑严密地论证了防止出现“变味的善良”的观点•2009年高考作文广东卷•【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佳作绽放】•别拿常识不当干粮•广东—考生•如果你随便找一个中学生。问他什么是对数,什么是洛伦兹定律,什么是原子核式结构,他一定可以把这些东西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让你惊叹当今青少年个个都是当科学家的料儿。•但是,你找个尖子生,问他在野外被蛇咬了怎么办,他也许会搔搔脑袋瓜,苦想各类化学反应式,然后迷惘地对你说声“不知道”。那么,“青苹果多少钱一斤?”“不知道。”“被子怎么叠?”“不知道!”“为什么啥都不知道?”“也不知道!”•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对科学知识抓得狠,也把各类奥赛搞得红红火火;但却似乎对常识教育下的力度不够。学校里的各种课程包罗万象,可是独缺“常识”。学生们便因此被搁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高端学问。当今中国要强国,靠的是飞机、大炮、火箭这些高科技,似乎就应该给学生“喂饱”科技知识。“常识那些小事儿,何足挂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每当看到这些言论,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一句:“此言谬矣,别拿常识不当干粮!”•常识是一门使我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无一不需要常识的引导。我们现在洗衣煮饭等家务活可以由父母包办,每种事宜可以由父母操劳,俨然一个个衣来伸手的小皇帝。但父母不能照料我们一辈子,长大后还要靠自理。倘若不懂常识,将来岂不是要处处碰壁?难道还事事都打个电话问父母?而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生活一塌糊涂。又怎有心思搞学问?•常识也是科技的基础,科学并不是“空中阁楼”,而是产生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实践与探索,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常识中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从叶子会割伤手掌的常识中发明出锯子。离开常识而空谈高科技,就像盖楼房不起地基,是靠不住的。•由此观之,在素质教育中,增加常识的普及,是很有意义的。应做到常识与科技知识两手抓。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能在平凡的常识中总结出科学规律,又或者让他们大胆质疑常识,不要困于常识。当年,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正是在对常识的质疑中提出了新的思想。历史也证明了他的这一大胆质疑是正确的。•常识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其对于人的意义堪比干粮。别拿常识不当干粮,用它来“填饱”学生的脑袋,用它来支起科学大厦的躯体吧!•[点评]这是一篇阅卷场上公认的高分作文,属于一类卷。文章切合题意,结合“常识”恣意展形,说理透彻,中心突出,且在论述过程中语言形象生动,比喻非常贴切,语言有文采。文章思路也比较清晰,举例信手拈来,且视野开阔,阐述事理不蔓不枝,清晰流畅,不落痕迹,是一篇不事雕琢的优秀文章。
本文标题: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作文16写作在平时――作文技巧点拨(十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167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