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2中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阅读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阅读阅读【现代文阅读】小阅读:12-13分大阅读:18-24分【古诗文阅读】文言文:12-15分古诗欣赏:2-4分(红色字体为2010年分值)一、明晰《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关于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把握方向★考查精读能力为主,具体考查: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考查形式)★注重考查学生对各种语言材料的感受、理解、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能力角度)二、分析中考命题——明确考点——感知变化——明确考点考查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文:理解内容、理清思路、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语言特点、词句理解、感受启示等。说明对象议论文:中心论点、论证方法、段落作用、理解句意、补充论据等。散文、小小说考查内容1.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词义2.筛选、提取、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理解句意提出看法3.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结构作用理清思路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点概括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探究主旨认识启示作品探究6.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写作手法、象征手法、欲扬先抑手法、侧面描写、心理活动、细节心理、人物特点、人称写法、标题含义、语言赏析、语句感受……文言文考查内容1.实词意义(字典选义)2.虚词用法3.翻译句子4.理解内容概括主旨、内容拓展、叙述情节、梳理思路、比较理解、分析评价划分节奏、蕴含道理诗歌鉴赏考查内容1.赏析词语2.思想情感3.概括特点、赏析内容或写法★课内外关联考查的主要能力点:筛选提取信息能力归纳概括要点能力理解分析推断能力知识积累与运用能力——感知变化说明文:灵活运用能力议论文:常规(与高中课改接轨)文学类作品:深度理解内容艺术手法赏析古诗文:整体感知课内外关联三、试卷反映问题-锁定病症中考试卷共性问题——病症•提取信息能力欠佳•概括、表述能力差•艺术手法,概念模糊•文言文:词语迁移能力差•诗歌鉴赏:语句分析不到位四、复习备考策略——专题突破(一)梳理考点,完善体系。(二)讲析思路,用好例题。(三)指导技巧,规范表达。(四)注重讲评,强化反馈。(一)梳理考点,完善体系。●构建知识树,完善知识体系记叙文阅读必备知识说明文阅读必备知识议论文阅读必备知识古诗文阅读必备知识文言文特殊句式1、省略句(1)省略主语(渔人)便舍船,从口入(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君与(之)俱来。(《隆中对》)(4)省略介词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梳理例2、判断句(1)“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是”:斯是陋室(6)“……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7)“……也”:夫战,勇气也。3、倒装句(1)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2)宾语前置。时人莫之许也。(3)定语后置。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隐逸之花尝贻余核舟一——一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苟全性命于乱世——于乱世苟全性命祭以尉首——以尉首祭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4、被动句(1)没有标志词语,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有标志词语*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管夷吾举于士5、固定格式*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如……何其如土石何*以……为……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何……为此何遽不为福也*何以何以战*得无……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此犹……之与……也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熟与吾孰与徐公美与……熟吾与徐公孰美(二)讲析思路,用好例题。●精选例题找寻路径灵活运用知识理解词语的含义例: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精选例题【2010上海】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满大街找工作。【2010宁波】佛教作为一件舶来品,已经完完全全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它与中国民间文化相融合……与中国民间文化相融合。结合语境找寻路径理解词语的含义1、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语境义2、明晰角度*关注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注意修辞手法,指出其作用*挖掘词语的言外之意灵活运用知识例:【2010陕西中考题】10.(1)占据关中,就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州“咽喉”。12.小说题目“秦腔吼起来”中的“吼”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15.“闺女,秦腔艺人的路艰辛啊。”这句话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理解词语的含义表意+结构●表意层面: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与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写作意图相联系)方法:1.注意修饰限制成分。2.注意上下句和解说句。3.结合段意。4.关注全文中心。5.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作用:对塑造人物形象、强化文章中心、突出事物特点、引发读者思考等。句子的理解●结构层面常见的句子作用开篇或篇末点题、总领全文、承上起下或引出下文、总结上文、巧设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等。写景句子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表现人物性格特点;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6.深化作品主题(《故乡》结尾)①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②中心句和点睛句。③感情句。④描写句。修辞句。⑤过渡句。⑥尾句。注意抓住六种重要句子:例:【2010陕西中考题】15.“闺女,秦腔艺人的路艰辛啊。”这句话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既是对香怜爹一生的总结,又为下文香怜因秦腔忍受身心的煎熬写下伏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思路:表意+结构关注全文中心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蜡烛》练习二、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原句好在哪里。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思路:*挖掘词语的言外之意*注意修饰限制成分。*关注全文中心。1.战争破坏后的环境,控诉法西斯。2.花烛,非同寻常的意义,感情深。3.两国军民,高境界。中考答卷共性问题——对症下药•提取信息能力欠佳•概括表述能力差•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概念模糊药方——读美文作批注提信息(三)指导技巧,规范表达。会想,不会写。会写,写不对。写对,写不全。科学训练,规范表达例:说明方法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2.术语运用正确3.语言表达清晰规范。▲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使读者眼前勾勒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图画,形象生动的描绘了石狮的特点。▲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狮子的形状特点描绘了出来,同时也体现了狮子的奇妙形状,同时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体现出狮子奇妙的外形和美观。▲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把不会动的石刻狮子写活了,形象的表现出了桥的美观。点拨:例:说明方法说明方法解题模式:“指出说明方法+概括例句+自身作用+说明了特点(中心句)”这里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栩栩如生地描摹了卢沟桥上石刻狮子千姿万态的情状。生动形象、清晰准确的说明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说明对象)文言文翻译:●注意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万钟于我何加焉——换高官厚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调、补、贯(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水草。(四)注重讲评,强化反馈。●关注试题错误,分析出错原因。●关注课后练习,注意作业反馈【2007年陕西中考题】《浇花》7.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②待她跑过来,却发现杜鹃举着笑脸,开得好好的。思路:注意修辞手法,指出其作用。拟人手法,杜鹃“举着的‘笑脸’”映衬出妈妈看到杜鹃花还在时的愉快心情。关注试题错误分析出错原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表达了妈妈对花的喜爱,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喜爱所以才是笑脸。●用“举”和“笑脸”把杜鹃当作人来写,把花写活了,生动地表现出花并没有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杜鹃急于炫耀的媚态。【2010陕西中考题】农家望晴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1.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如鹤立”比喻白发老农持久,执着的站立姿态,形象的表现了他希望天晴的迫切心情.●更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农家景象,让人沉醉其中,增添了诗句文采,感受到作者当时豁达的心情。●将老人比作鹤,描绘了一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麦场的画面,使诗更加形象,生动。关注课后练习注意作业反馈例:【九下第二单元】的课后练习: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孔乙己》体会讽刺小说的写法及其作用。——《变色龙》体会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如词语和句式的作用、修辞方法和语言风格等)——《蒲柳人家》小说有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与逼真的细节描写。试着找出几例,仔细体会。——《热爱生命》友情提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重思维能力训练。(2)重精品课堂训练。(3)重学生学习现状。(4)重新变化新题型。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2012中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69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