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1.背景:科技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的大力扶持:1956年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重点发展尖端科技。改革开放后提出“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成就:(1)国防科技:①原子弹: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②导弹:20世纪60年代从仿制到自制成功,钱学森作出重大贡献。③卫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预定轨道。一、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成就:(2)医学: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3)农业: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4)航天技术:①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②2003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杨利伟)。一、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成就:(5)信息技术领域:①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②20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6)原子能技术的和平利用:相继建立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二、“双百”方针1.“双百”方针的提出:(1)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它是一个基本性和长期性的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2)成就:使20世纪50年代科技文化呈现繁荣景象,代表作有老舍的《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杨沫的《青春之歌》。二、“双百”方针2.挫折阶段:(1)原因:“左”倾错误影响,政治运动扩大化,文学艺术问题上升为政治乃至阶级斗争问题。(2)表现:20世纪60年代大批作品被批判,作者被批斗;“文革”时期《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几个样板戏一统天下。3.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的春天:(1)邓小平提出:文艺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并贯彻“双百”方针。(2)文艺领域再次出现繁荣。三、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1.人民教育的奠基:(1)新中国成立: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3)刘少奇提倡两种教育制度:即全日制学校教育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4)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主要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同时加强小学教育和成人业余教育。三、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2.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文革”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考制度被废除。1968年底,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2)影响:“文革”使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三、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3.教育的复兴:(1)1977年恢复高考,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2)加快教育改革:制定《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高校实行“211工程”计划。(3)教育投资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社会力量办学启动了“希望工程”。(4)加强西部教育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添枝加叶”:原来是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是指命题者在题干或题肢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似是而非”:原意是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的十大设置“陷阱”方式“答非所问”:原意是回答的不是所问的问题。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常常有意设置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题肢作干扰,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辨析,就会误选。“张冠李戴”:原来是比喻弄错了对象或事实。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这类题目往往以相关的知识作干扰题肢,考生如果记忆模糊,就会失误。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的十大设置“陷阱”方式“鱼目混珠”:原是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这类试题通常以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识作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正逆颠倒:命题者在试卷的中间部分,一改正向思维的模式,插上一道逆向思维的试题,常常导致一些考生失误。“舍本求末”:原来是指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这类试题以现象或假象否定本质和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东西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东西。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的十大设置“陷阱”方式主次颠倒:这类题目常常将相关知识的主次关系颠倒,粗略来看,题肢和题干是吻合的,实际上是以非辩证性干扰辩证性。因果倒置: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确和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把握各种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关系。以偏概全: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设计的题肢,常以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的十大设置“陷阱”方式1.认识“双百”方针(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①提出的依据:对阶级斗争状况的估计;对中国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历史任务的理解;对知识分子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评价的变化。②必要性:经济建设的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的需要。1.认识“双百”方针(2)在当今的现实意义:①“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②“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③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1.认识“双百”方针(3)实践中曾经偏离的历史教训:处理好三大关系。①科学、艺术工作与政治的关系;②科学、艺术与人民生活的关系;③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双百”方针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与其不符的是()A.它吸取了中国历史上学术与文化发展的经验B.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C.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D.不仅影响到国内,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DD。“双百”方针的提出,对新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同时它又是汲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与文化发展的经验而做出的科学决策。深刻地改变了世界还谈不上。故答案为D。解析2.对新中国教育的认识(1)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教育发展:①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学前教育、大中小的学校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③全日制、半工半读和业余教育共同发展。2.对新中国教育的认识(2)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教育蓬勃发展:①“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③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④新时期教育改革为先导,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2.对新中国教育的认识(3)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①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②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③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A.提出“科教兴国”战略B.推进九年义务制教育C.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DD。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86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后我国不断推进九年义务制教育,197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一次尝试。解析2010年9月7日是袁隆平院士的80寿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百忙之中致信袁隆平表示祝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也发来贺信,祝贺袁隆平院士80岁生日。改革开放后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靠的是科技,其次才是政策,同时还有化肥的使用等等,农业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非某个单一因素。要了解杂交水稻的成就和历史意义。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的出现,中国的技术和中国的政策使危机没有波及中国。理解袁隆平的贡献。“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这是对谁的最高褒奖()A.钱学森B.李四光C.杨利伟D.袁隆平D从材料中“田畴”、“农夫”、“远离饥饿”、“稻菽”可知此人是农业科学家,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要求。解析“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含义“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具体来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在贯彻“双百”(“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方针过程中我们得到的认识不包括()A.社会主义的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B.“双百”方针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C.要正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D.“双百”方针适用的领域分别是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D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政策的理解能力,重点落在对“双百”方针的理解上。选项D表述错误,“百花齐放”适用于文艺领域,“百家争鸣”适用于科学领域,故选D。解析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技术水平仍比较落后;科学研究质量不够高,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同时,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能力薄弱。——《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解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将为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能源科学和技术重新升温,为解决世界性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纳米科学和技术新突破接踵而至,将带来深刻的技术革命。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为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了新的前景。科学技术应用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阅读下框内文字材料。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A.发展高科技是新中国建立后巩固国防的需要B.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C.“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成为科技强国D20世纪60年代,中国虽然取得原子弹、氢弹的试验成功,但中国高科技底子薄,处于起步阶段,还不是科技强国。故答案为D。解析1.(2009•山东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是()①“两弹一星”②青藏铁路③大庆油田④三峡水利工程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C“两弹一星”是在“文革”十年中取得的国防方面的成就,排除①;大庆油田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十年时期取得的成就,排除③项;青藏铁路于1979年建成,1984年投入运营。后来进行改造,2007年全线通车。三峡水利工程共分三期,1994年开工,到2009年竣工,总工期历时15年。解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2.(2010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复习 第7单元 第15讲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双百”方针和教育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73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