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必修三知识框架老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膑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核心为政以德:含义、评价生平思想:地位背景—大变革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影响百家争鸣儒家仁政(核心)、性善论、义利观性恶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以礼为主①经济: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②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③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④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生平思想地位政治哲学:教育:仁(精华):含义、实现途径、评价礼:含义、内容、途径、实质、评价敬鬼神而远之有教无类(含义、影响)、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生平思想:地位墨家:墨子生平思想: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尚力、尚贤、尚同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生平思想地位核心——道:含义、评价精华——辩证法:含义、评价无为而治(含义、评价)生平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生平思想:地位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变法革新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墨家思想中的尚贤精神,成为后世社会重视人才的思想来源。(3)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了。(4)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5)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流派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主要思想流派。“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大变革。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措施影响①基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②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治国以德为主,以刑辅德④提出“三纲五常”的人伦道德标准思想来源:主张特点:目的:实质:评价: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背景基础:黄老政治恢复了社会元气: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必要性:黄老之学不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可能性:儒学自我调整,新儒学顺应了统治者的需求内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含义:神化皇权…屈民伸君…遵循天道,施行仁政评价:加强了皇权,巩固了国家统一;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抑制统治者的暴政,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唯心主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评价: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割据势力,巩固国家统一,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是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思想评价: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评价:提出了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有利于加强君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批判;五常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神学色彩;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外儒内法,继承儒家民本思想兼采各家思想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借助神权强化皇权,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是思想文化专制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根本原因)。限制君主权利过度膨胀,防止暴政缓和了阶级矛盾。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政治方面,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积极:大事、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奠定儒学的主流地位消极: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黄老之学(1)含义:a.内容:治身(养生)、治国。b.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2)实行原因:社会原因:a.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b.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根本原因: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西汉统治。(3)影响:黄老之学的实施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了基础。代表人物:观点与程朱理学的比较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影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三纲五常和等级名分维系封建专制,压抑、扼杀自然欲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学术流派背景宋明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儒学家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家传统,吸收融合佛道思想,创新儒学代表人物:观点特点:实质、目的:发展演变:程颢(北宋)、程颐(北宋)、朱熹(南宋)哲学观(核心):伦理观:方法论:“理”是世界本原,是世界万物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含义:社会——儒家道德伦理;人身——人性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把握“理”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用封建伦理纲常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元朝将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考内容。明初确立统治地位。对东亚国家影响深远陆九渊(南宋)、王守仁(明朝)陆九渊王守仁哲学观: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即进行内心的反省哲学观:良知就是本心,人生具有良知,天理在自己心中方法论:致良知,强调自我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励志地位:消极:积极:特点:“理”是核心;进一步理论化、思辨化;吸收了佛教道教的因素。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同学派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属于“理学”,理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内容都继承了孔孟仁和礼的思想,都承认的存在,都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自我修养、克制,并积极服务社会。都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为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提供理论依据。影响①都压制、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②对塑造起了积极作用。不同对理的具体认识“是世界的本原”,“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即“理”,认为人天生具有,就是本心,就是理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识方法把握“理”要通过的方法“”,””克服私欲,内心反省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异端李贽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特点:思想特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思想特点:背景①根源: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传统道德观念受冲击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社会渐趋衰落;阶级矛盾尖锐③程朱理学日益僵化、进步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④近代科学传入代表人物评价政治:①否定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挑战孔孟的绝对权威②批判传统道德,抨击道学伪善,提倡个性自由、男女平等③哲学:批判程朱理学,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意义:否定“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①世界观:理在气中(朴素唯物主义)②方法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颠覆程朱理学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③伦理观: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①批判君主专制,鼓吹早期民主思想②君臣关系:平等的师友关系,从根本上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③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众治取代人治;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是非决于学校)④工商皆本的(根源: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评价进步性:经济: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崛起的需要;政治:对君主专制造成强烈的冲击,具有启蒙作用思想:为儒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刻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后世:深刻影响着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鼓动反对清王朝的民主革命。对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具有启蒙作用。局限性:其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不是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因此,宋明理学仍占据官方统治地位。黄宗羲等人提出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不等同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他们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因此二者并不等同。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从社会到人自身——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的完善从人自身到真理——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的顶峰从认识自然到认识社会——智者学派,古希腊哲学的发展从神话到自然——自然哲学,古希腊哲学的起源人文精神的觉醒背景:研究对象:代表:评价:前7c,生产力发展,人的自主意识的觉醒自然界本身泰勒斯(西方哲学之父)万物由水生成(唯物主义)用自己头脑探索自然,标志古代西方人精神觉醒背景:前5c研究对象:主张:代表:评价: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工商业发展;公民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自然哲学兴起认识社会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意义: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局限性: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否定了客观真理,为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诡辩学派。生平:观点:贡献:“西方的孔子”、“哲学的创造者”。认识人自己;知识即美德(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生平:观点:贡献:“最博学的人物”“古代的黑格尔”“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真理高于一切”创立逻辑学。使哲学发展成真正独立的学科。人的理性精神觉醒人的理性精神深化人的价值意识觉醒人的自主意识觉醒背景实质:进步性局限性旗帜:代表中世纪,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教育,人们生活在缺少理性思维的蒙昧之中。意大利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才结构。14世纪,意大利工商业发展,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生的资产阶级力求冲破教会的思想障碍。黑死病的流行。文艺复兴运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追求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权利、生活方式,影响范围有限,没有扩展为群众运动;反封建不彻底,未涉及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评价14-16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前三杰(文学三杰)后三杰(艺坛三杰)意大利英国:莎士比亚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思想文化:经济:政治:直接: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人文主义领域作品代表艺术特点文学(意大利:文学三杰)《神曲》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热情歌颂现世生活,揭露教皇为代表的教会僧侣的腐败丑恶《歌集》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风华之先。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十日谈》薄伽丘贯穿人文主义思想,矛头直指天主教会,以辛辣、幽默的笔调揭露了教会的腐化与贪婪,抨击教士的伪善与丑行,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主张发展人的个性艺术(意大利:艺坛三杰)《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达芬奇“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强调艺术要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提出“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拥有生命。”善于将解剖学、透视法、明暗转移法运用在绘画中。突破圣像图的画法,用写实的绘画揭示人性的善恶。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必修三框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73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