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016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考点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高考考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马关条约》及其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第七单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深重的民族危机震醒了中华民族。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而这三大运动又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讯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重难突破】1.对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扶清灭洋”这一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这个口号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教会斗争中所逐步形成的朴素认识,反映了没有新的经济基础的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停留在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阶段。“灭洋”反映了严峻的民族矛盾,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朴素的爱国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清廷”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没有表示反对封建制度。2.新史观解读义和团运动结论现代史观反对向西方学习,排斥先进生产力,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革命史观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3.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分水岭(《五三》p47)从列强侵华来看:(1)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列强在中国的力量对比和格局发生变化。战前主要为英法对中国的侵略,战后日本加入争夺行列,19世纪末形成帝国主义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3)列强关系发生变化。战前勾结多于争夺,战后争夺加剧。从中华民族危机的程度来看:战前列强侵夺中国邻国和边疆,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来看:战前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从民主革命的进程来看:(1)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转变为民族资产阶级。(2)探索的内容发生了变化。由“器物”变革发展为“制度”变革,维新与革命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3)开始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更多的阶级、阶层投身于爱国救亡的行列。4.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看,列强是怎样不断扩大攫取侵华权益的?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涉及政治权利的有割占领土、侵犯司法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和外交等;涉及经济权利的有赔款、开通商口岸、关税主权、不平等的贸易关系、资本输出等;军事方面有驻军等。具体来说,政治方面有:英国利用《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英国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领事裁判权,以后各国纷纷效法获取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独立。列强还通过《辛丑条约》取得了在中国首都划定专有占领区以为使馆界的特权,还直接操纵官吏的任免和处置,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通过外交来控制中国内政等特权。经济方面有: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及附件获得赔款2100万银元,东南沿海五口通商、关税协商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日本在甲午战后获得赔款和赎辽费总计2.3亿两白银,开长江流域四口通商及在华投资开设工厂等特权;列强还通过《辛丑条约》榨取中国人民本息合计9.8亿两白银的赔款。为了强化对清政府的控制,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取得了拆毁大沽炮台并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的特权。一、岳麓版教材的不同内容1.关于甲午战争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关系,岳麓版教材增加了:①法、德、日“三国干涉还辽”,拉开了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②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进行军事改革,1895年天津小站练兵组建的新建陆军成为晚清政坛上一股重要力量,清政府被动地开始其近代化过程。③面对民族危机加剧的局面,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2.关于义和团反帝斗争中清政府政策的变化,岳麓版教材明确了清政府由“无力镇压—抚而用之—剿匪谕旨”的全部过程,更完整地体现了清政府的反动性;同时教材还指出了20世纪初期清王朝实施“新政”以求自保与《辛丑条约》签订再一次大大损害中国主权,也危及清朝统治利益之间的关联。【你应该知道】二、人民版教材的不同内容1.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美国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其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之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影响是由此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2.黄海海战(1)爆发:1894年9月。(2)经过: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叶祖珪等领导士兵英勇抗击。(3)结果:李鸿章命令“避战保船”,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3.反割台斗争(1)背景: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概况:参加台湾保卫战的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是以丘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3)结果:由于缺乏清政府的支持,台湾全部沦陷。战争条约列强获取权益社会性质变化侵略特征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政治:割占领土,侵犯司法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外交经济: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控制关税、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军事:军事侵略迫使清政府屈服,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事侵略与经济侵略相结合,以商品输出为主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半殖半封社会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行商品输出,同时注重资本输出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上注重资本输出,政治上扶植代理人近代列强侵华特征及影响A1.中日甲午战争前,中国士大夫普遍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①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是中国长期闭关锁国②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仍然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迷梦③这种认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被彻底摧毁④“倭”指的是日本国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①正确揭示了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材料中中国知识分子的态度可知②正确;从甲午战争的结果可知③正确;④依据所学,“倭”指的是日本。故以上各项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2.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反侵略战争。”其主要历史依据应是()A.北洋舰队的参战B.战争由朝鲜引发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D.陆战与海战同时进行【解析】选A。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意在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从外国进口舰船,组建了近代化的北洋海军,北洋海军的参战体现了甲午中日战争是一次带有近代意义的战争,选A项。sssAA3.下图为1895年7月31日刘永福在台南创办的“台湾民主国邮政”发行的邮票,图案为一只老虎在溪边呼啸,又称“独虎图邮票”。该邮票()A.见证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B.标志着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兴起C.曾在台湾地区公开发行了五十年D.“独虎”图案反映了脱离祖国而独立的分裂立场【解析】据题干信息1895年、刘永福等可知,该邮票反映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国近代邮政事业兴起于1866年,B错误;该邮票不可能公开发行五十年,台湾在反割台斗争后成为日本的殖民地,C错误;结合当时史实进行分析,“独虎”不能体现分裂祖国的立场,D错误。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同: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异: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进入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3)综合上述材料,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趋势: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治华”。(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侵华。谢谢!
本文标题:2016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76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