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新时代的先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新时代的先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李德成•五四运动既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又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等各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历来都有不同看法,有的甚至截然相反。那么,经过近百年的沉淀和反思,时至今日,当今思想学术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些什么争论和观点呢?我们又应该怎样认识呢?概念的阐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人认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是两个问题、两件事情,一个是爱国运动(或政治运动),它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一个是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对民族文化的批判与创新运动。怎么糅合到一起了呢?实际上新文化运动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有一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他们觉得中国太弱了,觉得中国已经暮气沉沉了,需要振兴这个民族、振兴中华,而要振兴中华,当然就需要改革,改革的时候就遇到一个问题(民国建立后袁氏复辟、尊孔复古等),•而且阻力大得不得了,这个阻力就来自各种各样的旧的习惯势力和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传统的政治文化,所以他们才会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这个传统文化里头到底有哪些东西是非常阻碍我们革新的,因此才提出来要批判这些个旧的东西。在批判传统文化之时,则需要吸收新的、外来文化的精髓,以达到革新中国文化的目标。而新文化运动宣扬的是人权、民主与科学,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后续发展,又将民主与科学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更为广泛和深远。也就是说,新文化运动给五四爱国运动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发展趋向。而五四爱国运动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向横广方面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兴起标志指导思想主要阵地活动基地代表人物1915年陈独秀《新青年》民主、科学《新青年》北京大学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阵地。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起止时间:•前期:1915-1917;•后期:1919-1923。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请思考:“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实质是什么?鼓励各科学观点自由发展,让新思想去抢占封建思想的阵地。在东城区沙滩五四大街。1953年前为北京大学校舍之一。建于1916年,1918年8月完工。楼呈工字形,4层。通体用红砖砌筑,故名。l918年初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北大成为北方革命活动中心。“五四”运动中,红楼和它北面的民主广场是爱国活动的主要场所。1918年毛泽东首次来北京时曾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在一楼东南隅有两间向西的屋子,为李大创办公的地方,毛泽东也曾在此工作。许多名教授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杨昌济、胡适、马叙伦、马寅初、李四光等都曾在此任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大学红楼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前期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后续发展,又将民主与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更为广泛和深远。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前期内容:2、后期内容: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新文化的核心内容民主科学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政体等;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和偶像崇拜等等。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是要确立一种新的以自由、人权、平等、法治、民主、科学为基本内容的新人生论。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的目的在于协助中国青年重建思想和陶冶人格,其根本宗旨在于以转变人的道德信念、确立一新的人生论来促进思想或文化的变革,尤其是道德的变革,所以他反复申说“伦理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在他看来,没有一场彻底的思想革命或道德革命,其他一切的变革都将无济于事,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即便成功了,也不可能持久。因此他看到了中国社会当时最为需要的,也是最为迫切、最根本的变革不是政治制度的变革,也不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而是“根本思想”的转变。因此他的结论便是,要真正使腐败落后的中国走向繁荣富强,首要的只能是彻底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完全重建中国人的意识世界。这就是思想革命、道德革命优先的思想。只有完成了这一思想革命,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的经济建设等才有望获得快速的发展。陈独秀正确地认识到中国到底应该向西方文化学习什么的根本问题,所以由他发动的新文化运动的宗旨就是提倡和确立一种新人生论。•如何才能确立一种新人生论,陈独秀在《新青年》说,那就是要办四件事,或者说坚持四个主义,这就是:•改造国民思想、•讨论女子问题、•改革伦理问题、•提倡文学革命。改造国民思想•改造国民思想,晚清的梁启超、孙中山他们一路提倡下来。陈独秀他们继承了这个内容,继续提倡改造国民思想。改造国民思想是个总纲,改造的依据是法国大革命和卢梭的“天赋人权说”。在政治上就是要反对君主专制。他们最初打的大旗就是“人权平等说”,当时还没有直接打出民主这个旗号来,后来因为反对袁世凯称帝,反对张勋复辟,感觉到政治上的民主与君主的对立是当时的中心问题,所以就把口号改成了民主。•现在有的学者认为,我们传播的卢梭的人权观念是伪民主,真正的民主是在英国、美国。卢梭的人权学说是提倡用公众的意志来压迫个人自由,让个人自由必须服从公意,因而引起了一连串的法国大革命中的暴力革命。这说法如何,尽可以讨论。•但是在民国初年,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卢梭的学说绝对是一种启蒙的思想原则。今天看来,仍然如此。当时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学说,个人自由、个性解放的观点,实现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呼吁,所有这些内容,不管怎么说都是法国大革命传来的。当时的条件,不可能很深入地研究卢梭的学说,但基本点是明确的,旗帜是鲜明的,这是总纲。讨论女子问题•为什么要突出讨论女子问题呢?女子在当时的确是个很尖锐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是从下一个问题即改革伦理问题里面抽出来的,把它突出化了。•辛亥革命后,传统文化三纲五常的观念受到严重批判,人应独立自由的基本观念得到传播。当时有一个震动社会的例子,就是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广西籍女学生李超因病去世,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女子不能继承财产和有女不为有后的男尊女卑制度。经过胡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等社会名流的关注,这一个人悲剧进而演变为全社会探讨男女平等和妇女问题的公共事件。•可以说“改造国民思想”这个关键问题之下,实际上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改革伦理问题,一个是文学革命问题。首先是提倡人权平等学说,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提倡民主与科学,接下来就是是伦理革命和文学革命。改革伦理问题•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抓住伦理革命这个问题入手,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呢?因为道德革命最早的提出者仍然是梁启超,他在东京办报的时候就提出来要进行“道德革命”。在梁启超看来,中国从孔子以来的政治,就是伦理政治,即政治伦理化。皇上是君父,老百姓是子民,好像是一种血缘关系;反过来,也把伦理政治化了,父亲就是一家之主,就是一家的小皇帝,其他人都是奴隶。总体上说,我们中国几千年来实行的是伦理政治。中国跟欧洲不同,欧洲长期政教合一,很长时间宗教直接把持政权,但中国没有,不管皇帝、政府怎么样信佛,怎么样崇道,都没有把政权交给宗教来掌握,而经常用的统治思想是强调伦理纲常,就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所谓“纲”就是“主”,就是绝对的领导,绝对的权力。以“三纲”学说为中心的伦理纲常,是我们几千年来专制统治一直推崇的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最高纲领。要改变老百姓的思想状况,把“三纲”破除,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辛亥革命以后,有的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就说,现在皇帝退位了,可是人们思想和头脑里的皇帝还没有退位,很容易接受专制的思想。这个不奇怪。老百姓头脑里边自发地、多少年来养成的宗法的习惯,被“三纲”的伦理纲常束缚着,这个观念不改变,谁也不敢“犯上作乱”。•这样一来,新的社会秩序,新的政治秩序就没办法建立,民主平等的体制就很难形成。所以在当时提倡伦理革命是很有必要的,是抓住了一个根本性的要点。所以,陈独秀才说,“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是伦理革命”。他说的这个伦理革命,内容比较宽泛,就是要把旧的一套伦理纲常的观念和秩序彻底改变。•进行伦理革命,把旧道德打倒,是不是旧道德就都没有用了呢?陈独秀很冷静,他认为,“温、良、恭、俭、让、信、义、廉、耻”,这些是公认的道德,什么时候都能用,中外古今都能用,这些不在要打倒的旧道德的范围之内,可见他不是简单地反对一切道德的虚无主义者。而且他还主张建设新道德,新道德还是用了旧的概念,比如“勤、俭、廉、洁、诚、信”,当然他对这六项的每一项都进行了新解释。有人说陈独秀主张的“伦理革命”不对,是反对一切道德的伦理虚无主义。显然这个指责是不公正的。伦理革命起的效果很大,但是它需要长时间使人的思想发生变化,因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的。旧道德新道德(“打倒孔家店”)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利用文学作品揭露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狂人日记》对“吃人”的礼教的揭露发表《我之节烈观》一文,对贞节观念批判提倡文学革命•说到“文学革命”的口号,最早提出的也是梁启超,但是他没有实践。梁启超的文字是非常浅显的白话文,很多人都能读懂,但他没有写出什么重要的新文学作品。在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清末民初,在上海、安徽、四川各地都有白话报出现,那都是文学革命的一种初步试验。真正把文学革命造成气候的,最主要的发起人是胡适。•有人说胡适是主张文学改良的,陈独秀才是提倡文学革命的,这是个误解。最早提出文学革命口号而且造成声势的,是胡适在美国做的,而且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当时他把文学革命的八条主张列出来,写成文章,寄给陈独秀;陈独秀要发表的时候,胡适改了改题目,改成了《文学改良刍议》,这是他放低姿态,没有把口号说得那么尖锐,但内容一点都没变,还是他的文学革命的主张。随后,他又写了关于文学革命的文章,在《新青年》上发表。所以在胡适那里,其实没有文学改良与文学革命的区别。•文学革命的内容实际上包括两项,一项是文体的改革,即“白话文运动”,一项是文学内容的改革。最初,胡适是提倡从白话文入手进行文学革命,他说白话文“实在是新文学的唯一利器”,语言文字会牵扯到内容,新的文体的改革太重要了。当时一部分人坚持文言文,说这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不能动,胡适则坚持采用白话文。他的支持者有陈独秀等人。白话文运动在当时是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新青年》当时就用了白话文,不但用白话文,还带来了一系列的文体改革,比如说分段落、用标点;以前的文字是竖排从右到左写,现在改成横排从左到右写;还提倡注音,提倡用通俗的话,口语可以直接写到文章里面去,反对用典故等等。当然把文言文贬得一文不值,那也不行,文言文毕竟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传承了下来,很多文言文的内容也融汇到我们现在的语言和白话文当中去了,割断历史是不行的。但
本文标题:新时代的先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82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