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习题与答案集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C)A.1879B.1897C.1908D.19272.F.H.奥尔波特(F.H.Allport,1924)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B)的学科”。A.社会心理B.社会意识C.社会知觉D.社会观念3.社会学家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D)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A.习惯行为B.社会行为C.群体心理D.社会互动4.勒温(K.Lewin,1936)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E)。其中,E的含义是(D)A.行为B.个体C.函数关系D.个体所处的情境5.社会行为是人对(A)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6.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D)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A.他的情绪状态B.他过去的经验C.他的个性特征D.他所处的情境7.社会心理是(D)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A.社会认知B.社会意识C.社会规范D.社会刺激8.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A)的研究内容。A.个体层面B.人际层面C.群体层面D.社会层面9.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D)的研究内容。A.个体层面B.人际层面C.群体层面D.社会层面10.霍兰德(E.P.HoU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A)等三个阶段。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D)。A.哲学思辨阶段B.实证分析阶段C.学派时代D.经验描述阶段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A.19世纪下半叶B.20世纪20年代C.19世纪上半叶D.18世纪末1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D)的哲学争辩。A.社会分层B.遗传和环境C.本能和教育D.人性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D)到20世纪初。A.19世纪末B.18世纪末C.19世纪初D.19世纪中叶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A)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A.观察B.实验C.思辨D.归纳16.实证分析阶段始于(A)。A.20世纪20年代B.19世纪中叶C.19世纪末D.19世纪初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A)转向应用研究。A.纯理论研究B.经验研究C.实验室研究D.哲学思辨18.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D)。A.不用干预B.进行一定的引导C.进行干预D.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1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C)。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B.社会心理学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C.社会心理学要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D.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20、口头调查又称为(C)。A.纸笔法B.量表法C.访谈法D.档案法21、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不包括()A.统计法B.实验法C.调查法D.档案法22.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A.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B.要取得访谈的成功,访谈者必须在双方的人际沟通中创造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者的积极配合C.访谈法也是直接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D.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23.关于问卷法,错误的说法是(C)。A.问卷的标准化程度高B.问卷法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信息C.问卷涉及的问题应该尽可能广一些,要弄清被调查者的所有信息D.问卷设计要遵守非歧义性原则24.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A.观察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且材料来源可能更加真实B.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能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C.观察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有助于减少被观察者的紧张感或唐突感D.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25.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包括(D)。A.目的性原则B.全面性原则C.非暗示性原则D.系统性原则26.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及现在)的资料样本,将其内容分解成许多分析单元并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叫()。A.观察法B.实验法C.档案法D.内容分析法27.关于档案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A.档案法的优点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B.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的难度也较大C.档案法是一种内容分析的方法D.心理咨询中考察求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28.学术界一般认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是(B)。A.F.H.奥尔波特B.勒温C.特里普力特D.麦独孤29.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A.F.H.奥尔波特B.勒温C.特里普力特D.麦独孤30.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A.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不存在所谓的“生态学效度问题B.实验室实验的结果不能任意推广到现实情景中C.学习社会心理学理论,一定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D.20世纪70年代“社会心理学危机的原因,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的解释力较弱31.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C)。A.华生B.班杜拉C.勒温D.奥尔波特32.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有(A)。A.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B.联想过程、模仿过程、强化过程C.观察过程、学习过程、模仿过程、强化过程D.模仿过程、外部强化过程、内部强化过程、.巩固过程33.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A)。A.霍曼斯B.布劳C.埃莫森D.蒂博特34.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A.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B.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C.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D.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35.“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这是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D)。A.成功命题B.刺激命题C.价值命题D.剥夺一满足命题36.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C)。A.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B.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C.事物的意义在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D.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3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不包括(D)。A.潜意识B.生本能与死本能C.力比多D.集体潜意识38.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B),而不是治疗症状。A.认知能力B.完整的人格C.恢复信心D.调整他们的情绪39.“集体潜意识理论是由(D)提出来的。A.弗洛伊德B.霍妮C.沙利文D.荣格40.霍妮认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由(A)决定的。A.文化因素B.遗传因素C.环境D.力比多41.沙利文认为(B)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A.环境因素B.人际关系C.情感D.认知能力42.早在公元前328年,古希腊哲学家(A)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f生的动物。A.亚里士多德B.苏格拉底C.马基雅维里D.柏拉图43.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B)的过程。A.生理健全的人B.社会人C.心理健全的人D.成年人44.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D)的机制。A.继续社会化B.终身社会化C.早期社会化D.再社会化45.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B.成年期的社会化C.教导社会成员掌握、遵守社会规范D.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46.社会化的载体不包括(D)。A.家庭B.大学C.杂志D.观念47.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B)为条件的。A.早期社会化B.语言社会化C.性别社会化D.道德社会化48.“性别”表示(A)。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B.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D.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49.爱国意识的发展阶段不包括(C)A.国家形象阶段B.抽象国家形成阶段C.国家认同阶段D.国家组织系统阶段50.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A)、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A.社会地位B.社会认知C.社会情感D.社会意识51.企业家属于(B)角色。A.表现型B.功利型C.自由型D.创造性52.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D)。A.角色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53.作为教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作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这是(D)。A.角色内冲突B.角色失调C.角色不清D.角色间冲突54.一位中年男子在工作单位是领导、管理者的角色,而在家中又是听从、顺从父母的孝顺儿子的角色,他觉得自己转换困难,那么他面临的是(A)A.角色间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内冲突D.角色失败5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C)。A.主我B.客我C.镜我D.社会自我56.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A)。A.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57.身份的特点不包括(D)。A.客观性B.主观性C。稳定性D.系统性58.詹姆斯(1890)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是(B)。A.自尊=成功/自信B.自尊=成功/抱负C。自尊=自信/抱负D.自尊=抱负/成功59.自尊是个体对其(A)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A.社会角色B.自我C.成功与失败D.价值60.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A)的知觉。A.自己B.社会C.自然D.环境61.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C)为基础的。A.人际沟通B.情景判断C.社会知觉D.人际知觉62.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称为(A)。A.图式B.框架C.核心知识D.内隐认知63.个体在已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称为(D)。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A.自我知觉B.自我概念C.自我评定D.自我图式64.受(C)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A.遗忘曲线B.印象C.图式D.自我意识65.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B)。A.印象管理B.印象形成C.个体印象D.个体信息66.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C)。A.定向作B.第一印象C.首因效应D.印象管理67.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B)。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好恶评价68.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D)。A.刻板印象B.光环效应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69.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D)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A.印象管理B.印象形成C.信息加工D.第一印象70.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过程中,(C)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A.信息内容B.信息数量C.信息顺序D.信息真实性71.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C)。A.特质印象B.印象形成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72.光环效应是一种()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A.社会适应B.信息干扰C.先入为主D.以偏概全73.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D)。A.印象形成B.第一印象C.总体印象D.刻板印象74.刻板印象具有(D)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A.概括定
本文标题:2习题与答案集社会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8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