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6中考语文第三篇现代文阅读文学类作品阅读专题一(精)
散文阅读(三)1.(2015·南通)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题。爸爸的白发不是老李娟①父亲病了。你问他一件事,回答一句话重复多遍。走路变得慢了,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摔倒。②我陪他去医院看病,住进住院部十五楼的心脑血管科。③医生问他,清晨吃的什么饭,有几个孩子。他有时答对,有时答错。医生问,你女儿的生日是哪年?他想不起来了,看着我,向我求助,像个无助的孩子。医生向我摇头,不要我替他回答,他苦笑着,一脸的无奈。我走出病房,再也忍不住满眶盈盈的泪水。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父亲,学的专业是建筑设计。那个深夜里伏案设计图纸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给我辅导高等数学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健步如飞的父亲哪里去了?无情的光阴带走了我年轻的父亲。⑤下午,在医院的走廊里,我搀扶着父亲练习走路,一步一步慢慢地走。我牵着父亲的手,他的手柔软,温暖,手臂上有了几颗老人斑。我一边陪他散步,一边安慰他,医生说,你的症状是最轻的,要好好运动,就能恢复得和从前一样。父亲点点头,像个年幼的孩子,依恋我,对我的话深信不疑。⑥握着父亲温暖的手,恍然记起我童年时的那年冬天,故乡白鹿原落了罕见的一场大雪。冬天的寒夜里,父亲要去邻村的学校接我的母亲,他急急忙忙穿着件黑色的毛呢大衣出门了。我一蹦一跳也跟着父亲出了门。只见雪早停了,天并不黑,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间,雪后的空气清新极了,清冽如甘泉一般。父亲大踏步地走着,穿着小花棉袄的我,迈着小碎步一路小跑,才跟得上父亲的脚步。我的小手握在父亲温暖有力的大手中,父亲问我,冷不冷?我摸摸冻红了的小鼻子,仰着头说,不冷。父亲撩起大衣,让我钻进他的大衣里。大衣里好温暖,我的脑袋只到父亲的腰间,即使躲在大衣里一片漆黑看不见道路,有父亲牵着我,我一点也不怕。在雪地里,一串串大脚印旁伴着一串串小脚印,一步步踩在积雪上“吱吱”作响。⑦恍惚间,我还是四岁的小妞妞,父亲还是我的天空,是高山,是大树,是我永远依恋的家。可是一转眼间,父亲就老了,岁月的积雪堆满发间。作家朱天文说,爸爸的白发不是老。读着这句话,我的眼泪落了下来。⑧我们站在医院十五楼的窗口向外张望,父亲说,几十年前,我来汉江之畔的小城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都盖满高楼了。⑨父亲就像是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卧在高楼上,回忆昔日,回忆往事,回忆他的黑发,他的健步如飞,他的风华正茂——眼里含着无尽的忧伤。⑩是谁说过,长寿的代价,是沧桑。似水流年里,人间亲情,都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不是吗?你我都来不及慢慢地等,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爱他们。因为两代人生命的衔接处,光阴只是窄窄的台阶啊。(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1)文章多处将父亲的现在与过去作对比,请写出其中两组对比。①将现在年老体衰、反应迟钝的父亲与过去风华正茂、思维敏捷的父亲作对比;②将现在走路缓慢的父亲与年轻时健步如飞的父亲作对比;③将现在需要“我”搀扶的父亲与过去搀“我”行走的父亲作对比;④将现在满头白发的父亲与过去满头黑发的父亲作对比。(答出两组即可)(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营造了雪后田间清新怡人的美好氛围,衬托了“我”跟父亲去接母亲时的喜悦之情。(3)请自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第⑨段文字。(可从用词、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示例一:运用动词“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现在的父亲年老体弱,只能躺在病床上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怜惜之情。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年老的父亲比作黄昏中的一只倦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父亲年老体衰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怜惜之情。示例三:运用对比手法,将现在年老体衰的父亲与年轻时健步如飞、风华正茂的父亲进行对比,突出了父亲今不如昔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怜惜之情。(4)请结合语境,理解第⑩段画线句“似水流年里,人间亲情,都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的深刻含意。在人生岁月中,亲情是困难时的希望和温暖,是顺利生活时的甜蜜和美好。亲情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5)【甲】【乙】两个片段都写了作者为父亲流泪,请具体说说流泪的原因。【甲】可是一转眼间,父亲就老了,岁月的积雪堆满发间。作家朱天文说,爸爸的白发不是老。读着这句话,我的眼泪落了下来。(李娟《爸爸的白发不是老》)【乙】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背影》)【甲】段作者因为父亲年老体衰而怜惜流泪;因为回想到父亲为工作的辛勤付出以及对家庭、子女深厚的爱而感动流泪。【乙】段作者因为父亲年老体衰而疼惜(伤心)流泪;因为思念之情不能自已而流泪。2.(2015·台州初级中学检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壶口的黄河肖铁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望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睢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⑨路德维希【注】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选自《散文选刊》,有改动)【注】埃米尔·路德维希(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1)第①段写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有什么用意?①用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来衬托黄河的水。②中国水的颜色就应该是黄河的颜色,黄河水才能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2)第④段描写了壶口黄河的景色,语言特点是什么?做简要分析。①用词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②句式整齐,写出了黄河的气势。③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面对黄河的主观感受。(3)第⑦段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顺序:由远及近,由现实到历史。好处:营造了一个宽广的时空,增加了内容的厚度。(4)第⑧段“这才是中国的河”有什么含义?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①壶口的黄河弥漫着黄色的旋涡,带有中国人的肤色。②壶口的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解析】(1)此题考查对重点段落内容作用的分析和概括。文中第①段写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其用意在于以九寨沟的水“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的特点,来衬托黄河水“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的特点,从而凸显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黄河水才能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2)此题考查对语言的品味。第④段中描写壶口所在地的语句中的“陷、高、山谷形似壶嘴”用词形象,富有感染力;“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望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句式整齐,从侧面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如“耳朵渐渐聋了”“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山谷形似壶嘴……心跳得能蹦出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面对黄河的主观感受。(3)此题考查写作顺序及作用。第⑦段中“极目四望……水和天连在一起……;下游……一个壶口”等可知该段使用了“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等可知该段使用了由现实到历史的写作顺序。两者结合,由今思古,营造了一个宽广的时空,增加了内容的厚度。(4)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这”指代的是“壶口的黄河”,结合“壶口的黄河”的特点“黄”,结合文意,不难得出答案。
本文标题:2016中考语文第三篇现代文阅读文学类作品阅读专题一(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92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