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忆韦素园君鲁迅鲁迅的怀人散文主要有三类:一类散文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怀念的是师长或对自己有影响的长辈,在这类文章里是边叙事边表达对他们的崇敬、尊重之情,以及对美好往事的回忆,着重表现他们对自己日后思想、行动的感染。一类是如《范爱农》等篇,怀念的是同时期的旧文化人士,这类文章常常流露出叹息其不悟的感情,对其中一些人迂腐的思想和行动进行含蓄的批评,在深情怀念的同时也常有些哀其不幸,痛其不醒的感慨。另一类是如《纪念刘和珍君》、《忆韦素园君》,怀念的是后辈或战友,这类文章是用泪水拌着墨水写成的,所以在痛惜与回忆交往中有着深挚的怀念之情,其中含有对反动势力的痛斥。韦素园(1902-1932)原名崇文,安徽霍丘县人,未名社成员。韦素园一生勤于文学翻译,同时还创作了大量散文、小品、诗歌等文学作品。逝世后,鲁迅先生手书“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的碑文,并撰写了《忆韦素园君》一文。通读课文,标注段落序号,注意重点词语:武行憎恶滑稽咯血寒噤萎顿病殁信札丛芜文苑遭殃自衒营私肥己文章脉络1—2段交待本文的写作缘由一是要纪念韦素园君,二是要搅起“身外的水”。追问:作者把记忆比作“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比喻奇特而贴切。请具体说说该比喻的表达效果。鲁迅先生化用“遍体鳞伤”一词却不着痕迹,写出了回忆留给内心的伤痛感,生动形象,具体可感。3-4段,素园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未名社)里计画出版(《未名丛刊》)----认真工作这是鲁迅认识的、所要赞颂的韦素园!5-6段,主要表现了韦素园怎样的特点?面对被世人冷落的翻译工作,却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踏实肯干7-9段,鲁迅主要回忆了韦素园的哪些特点?请分条回答。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生活艰苦却能“钉”住文学,有做下去的意志;笑影少;(不是冷漠,是冷静)太认真而且激烈。10-12段,举例说明韦素园的与。激烈认真追问:“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一个为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一个认真地遵从着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一丝不苟地履行着对祖国的义务的青年,一旦看见社会黑暗、官场的反动,不能不激烈起来。认真之后的激烈,便是韦素园这个年轻人的血性、希望和爱国热忱与黑暗的社会现实撞击出来的不可收拾的愤怒之火。这把火如果“发扬”出来,则会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如果忍耐,则怒火憋在心中,必然啮碎自己的心。13-16段,回忆素园生病期间的一些事。素园“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好朋友,“你不许再吐了!”这件事表现了素园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现了素园的“迂”与可爱,以及他对朋友的担心与关爱。表达了鲁迅对素园的担忧与关爱,以及对素园生病的哀伤。17-18段,素园病危四个排比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因素园的遭遇而引发的悲哀和心痛。你如何理解“这也是可以收在作品里的不幸的人”?素园承受了“精神上的苦刑”,他是“不幸”却不萎顿的强者。阅读21段,概述鲁迅要纪念韦素园的原因?一是文坛上无人开口,素园的事迹行将泯灭;一是素园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值得纪念。“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8.赞扬素园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价值。9.因为素园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没有显赫的声名;但他却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是踏实肯干的不可或缺的干事者。10.比喻和对比。文中把素园比作“一块石材”“一撮泥土”,强调这些材料“在中国第一要他多”,突出素园的踏实肯干。作者将“高楼的尖顶”“名园的美花”与“石材”“泥土”作对比,突出素园的不慕名利。拓展思考:“这里有一点小例子。——我们是只有小例子的。”“自然,这仅仅是小忧患,但在认真而激烈的个人,却也相当的大的。”“自然,这不过是小不幸,但在素园个人,是相当的大的。”作者强调“小例子”“小忧患”“小不幸”的用意何在?这些“小例子”“小忧患”“小不幸”,是站在那些不会注意甘当泥土的韦素园的观赏者和鉴赏家的角度来叙述的。在他们的眼中,韦素园的忧愤、焦急和失落,不过是无关痛痒的小不幸而已,他们对韦素园为之忧愤的一切熟视无睹,置若罔闻。然而,韦素园的不幸,才应当是大格局上的不幸,是整个社会的不幸,是当时的中国的不幸。作者的这几笔是含蓄而有力的,既讽刺了社会的风气,又突出了韦素园的社会责任感,明贬实褒。尽管事“小”(小例子、小忧患、小不幸等),但关乎“个人”,意义就十分重“大”,这是显示了一种新的看人看事的眼光、新的人生价值观的,这是鲁迅重视“泥土”和“小事情”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而我们从调侃、自嘲的语气里,也可以感觉到鲁迅的微讽世情之意:鲁迅那个时代,人们总是趋“大”(大人物、大事件)而弃“小”(小人物、小事情)的。1936年6月,鲁迅又公开发表文章,表示:“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答托洛茨基派的信》)1936年9月,病重时写下的遗嘱里,他更是谆谆告诫:“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死》)1924年鲁迅的一篇演讲《未有天才之前》,它强调的也是“不怕做小事业”的“泥土”精神。鲁迅说:“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可以说,鲁迅倾其一生之力,都在呼唤“泥土”精神,特别期待多有“肯做苦工”,“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小事情”的年轻人。他也这样期待着他的后代。理由也很简单:一是“中国正需要”,二是它“切近”,“似乎大家都可以做”。(《未有天才之前》)但鲁迅心里却明白:在当时的中国(恐怕也是今天的中国),徒作空谈“求虚名”的青年多多,而甘愿做小事情的苦工则十分寂寥,他是深以为悲和忧的。安于“守寨”,“穷着也还钉住着文学”的韦素园,可以说是给鲁迅带来了希望的。因此,可以想见韦素园的早逝对他的震撼。
本文标题:忆韦素园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30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