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初中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精品
一、求知好学篇(1)学贵有恒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①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注释】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②芒芒:疲倦。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驽马徐行弗间(缓慢)B.他人莫及也(比得上)C.其子趋往视之(催促)D.自矜功效也(夸耀)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而力疲气竭思而不学则殆B.灌溉以时耳固以怪之矣C.凡人于初植者张良曰:“长于臣。”D.苗则槁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3分)(2)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3题。祖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①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俟父母寝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②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注释:①耽:沉迷,这里引申为非常喜欢。②属:写作。(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①俟父母寝后_____②以衣被蔽塞窗户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②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3)选文中祖莹的___精神,值得我们学习。(1分)参考答案:10.①答案:(1)等待(2)用。评分:共2分。②答案:(1)祖莹担心透漏光亮,被家里人发觉。(2)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评分:共4分。③答案:惜时如金(或奋发努力)。评分:意思对即可,共1分。(3)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③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④。【注】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亟:突然。犯:碰到。④柁:同“舵”。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其始折旋疾徐()(2)乃四顾胆落()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2分)(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___________3、指出下列各项中用法不同的一项()(2分)A、鞭数十,驱之别院。B、遂遮谢舟师,椎鼓径进。C、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D、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4、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答案:1.(2分)(1)慢(2)看2.(2分)(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3、D(2分)4.(2分)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4)王充求学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应有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②师事扶风班彪()③一见辄能诵忆()④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2、翻译句子。好博览而不守章句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参考答案:1。①迁居②拜----为师③就④终于2。(王冲)喜欢广泛的阅读,并且不墨守世俗阅读的习惯。3。A二、勤政爱民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1.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D.或阻之(或:有的人)2.翻译下面的句子。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参考答案】1.A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2)以人为镜郑文贞公魏徵寝疾,上①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②,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注释]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②给羽葆鼓吹: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⑴上遣使者问讯()⑵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⑶悉辞不受()⑷上思徵不已()2.用“/”标出下面句中朗读时的停顿(各一处)。2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3.翻译下列句子4⑴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⑵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4.唐太宗对魏徵的厚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述。1.⑴讯:问⑵复:又⑶辞:推辞⑷已:停止2.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3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他,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⑵将历史作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更替。4.第一,派人问讯,赐以药饵;第二,派人留宿,闻其动静;第三,携太子探视,将公主嫁给其子;第四,命群臣奔丧,加以厚葬;第五,望灵痛哭,亲撰碑文。(3)李惠拷皮宋·郑克后魏李惠,为雍州刺史。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①曰:“以此羊皮拷知主乎?”群下以为戏言,咸无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而就罪。凡所察究多如此类由是吏人莫敢欺犯。【注释】①纲纪:随从人员,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同释重担释:_______(2)群下以为戏言,咸无应者咸:_______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A.凡所察究|多如此类由是|吏人莫敢欺犯。B.凡所察究多|如此类由是|吏人莫敢欺犯。C.凡所察究|多如此类|由是吏人莫敢欺犯。D.凡所察究多如此|类由是吏人|莫敢欺犯。3.李惠对州纲纪说出了断此案的办法,你知道是什么办法吗?请解释。(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2分)(1)李惠:______(2)负薪者:______5.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参考答案:1放下(1分);都,全(1分)。(本题2分)2.C(本题2分)3.用拷打羊皮的办法,羊皮粘盐,拷打即落下,知其主人。(本题2分)4.李惠:聪明机智(1分);负薪者:贪图小利(1分)。(本题2分)5.遇事要多思考,多联系,用智慧解决问题是最有效的方法。(本题2分)(我们不能巧取豪夺,见利忘义,是你的,想跑也跑不掉,不是你的,想的也得不到;掌权为官者在事实弄清楚前,要一碗水端平,公平对待当事人,要有心明眼亮、明察秋毫的素质。)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4)《工之侨献琴》阅读训练附答案工之侨献琴刘基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弦而鼓之()②作断纹焉()③易之以百金()④莫不然矣()15、下面句中的“之”指代什么。①弦而鼓之()②还之()③易之以百金()④工之侨闻之()16、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①弹②花纹③交换、买④这样15、①琴②工之侨③琴④这件事16、可悲啊,这个世道!难道只是一张琴的遭遇如此吗?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17、揭露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崇古非今的不良风气,寄喻了盲目守旧,势必摧残人才、阻碍改革的道路。齐宣王好射①齐宜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疆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②,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③之,中关④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宜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注释①选自《吕氏春秋·壅塞》。②石:弓的强度的计量单位。③引:拉。④中关:把弓拉弯一半。阅读训练1.选出下列句式与“以示左右”相同的两项()A.必以分人B.孔人云“何陋之有?”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选出下列句中“其”与“其孰能用是”一句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B.其如土石何C.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D.公问其故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其尝所用,不过三石B.以示左右C.先帝不以臣卑鄙D.臣不胜受恩感激4.翻译句子。说人之谓己能用疆弓也。5.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D(A.省略句,“必以(之)分人”B.宾语前置句,“有何陋?”C.定语后置句,“千里之马”D.省略句,“再(鼓)而衰,三(鼓)而竭”)2.B(A.其,第三人称人代词,他的;B.放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C.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D.代词,其中的)3.B(A.不超过B.周围的人C.身份低微,出身鄙野D.感动奋发)4.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强弓。5.一方面说明齐宣王盲目自大,自欺欺人,另一方面说明群臣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翻译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强弓。他曾经用过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的强度)。把(他用过的弓)给群臣看,群臣就都试着拉弓,拉弯一半就不再拉了,都说:“此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除非大王,谁能使用它?”宜王的实际情况是,用过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然而(他)终生认为自己能拉九石(的强度),这岂不是可悲的吗?三、事理探究:(1)解铃还需系铃人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然未为人知,独法眼禅师深奇之。一日法眼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无以对。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宋·惠洪《林间集》)1、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分)(1)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少:____(2)独法眼禅师深奇之奇:____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
本文标题:初中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精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3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