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民国文人之胡适伟大的他,拥有完满的人生他是谁•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去世时,蒋介石题词:“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他拥有36个博士学位•毛泽东给他写信说:“你的学生毛泽东……”。新文化运动•由胡适、陈独秀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基本内容是“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空前解放了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胡适人物简介•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胡适自传》《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选》《胡适论学近著》《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胡适日记》《齐白石年谱》、《中国哲学史大纲》(上)、以及《先秦名学史》等英文论著。•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哲学研究•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来研究中国学术的。他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他以其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为基础,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仅写到先秦,但一生也没有写下卷,被讥是“善著上卷书”。•蔡元培赞扬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长处是“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及系统的研究”,称其为“第一部新的哲学史”。•冯友兰多次肯定《中国哲学史大纲》,认为它表明“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古典小说研究•胡适在古典小说《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三侠五义》、《海上花列传》、《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十二部小说的研究皆卓然有成,著述六十万言,结集为《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出版。•胡适是新红学派—考据派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将小说纳入了学术研究正轨的第一人,取代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旧红学。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说:“我现在要忠告诸位爱读《红楼梦》的人:我们若想真正了解《红楼梦》,必须先打破这种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胡适是《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即所谓“甲戌本”)孤本的发现者和拥有者。并且接下来发现了一系列珍贵的版本比如《庚辰本》,为现代红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延伸阅读:红学研究水经注研究•1942年,胡适卸任驻美大使后开始关注《水经注》研究,此后的20年间,在《水经注》版本研究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所谓“《水经注》案”,是指一百多年来,部分学者指责戴震偷窃赵一清《水经注》研究成果一事。对此,学术界普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戴震抄袭了赵一清的成果;一种认为赵一清、全祖望、戴震各自独立研究,取得了大体相同的结果。•在十几年内,胡适搜集了四十多种《水经注》的版本,抄写了一百多篇长篇文章和一些考证文字,用了千百个证据,为了推翻“几成定谳”的所谓戴震抄袭赵一清《水经注》校本的冤案。但大部分学者认为是白费力气。《戴东原的哲学》一书是胡适研究清代思想史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胡适认为,清代思想史中存在一个反理学的大运动,这个运动有破坏和建设两个方面。前者是揭破理学的谬误,打破它的垄断地位;后者是要建设一种不同于理学的新哲学。戴震是胡适的徽州老乡。而胡适花了那么多功夫研究水经注来为戴震辩冤白谤,一方面是胡适一向有袒护安徽同乡的习惯,由胡适对李鸿章的评价就看得出来;一方面也是为了要发扬戴震的“从一事一物”开始“训练那心知之明”,以“渐渐进于圣智”的做学问的渐进法门。孔子研究•胡适一生对孔子言行与思想的评价有褒有贬,其关于孔子的论文最重要的有“中国古代哲学史”、“说儒”等,但胡适去世前不久在“自由中国杂志”所写的“容忍与自由”里的一段文字应属其对孔子重要的最终评价之一:•胡适认为,孔子的主要贡献,在于他超越了老子所代表的正统的儒,而创造了“新儒教”、“新儒行”,成为一个真正的“圣人”。胡适将这样的“新儒教”、“新儒行”即所谓“新运动的新精神”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以“博大的‘择善’的新精神”,接受从“旧文化”(夏、商文化)演变出来的“现代文化”(周文化),从而“变成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二是“担起了‘仁以为己任’的绝大使命”,提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任重而道远”的“担负得起天下重任的人格”,“怀抱着‘天下宗予’的东周建国的大雄心”;三是“把柔懦的儒家和杀身成仁的武士合并在一起”,养成“弘毅进取”的精神,完成了“‘振衰而起懦’的大事业”。•某种程度上说,胡适以孔子为大神,以孔子而自居。禅宗研究•胡适在写《中国禅宗史》的过程中接触到神会与北宗辩论的记载,感到如果不写神会,就难以写好禅宗史。1926年,胡适以“中英庚款委员会”成员的身份旅行欧洲,通过有意识的搜寻,在巴黎和伦两地所收藏的敦煌卷子中发现了神会的语录,这使他对于禅宗史的观念有了颠覆性的改变。强调“这位大和尚神会实在是禅宗的真正开山之祖,是《坛经》的原作者”。•1952年正值铃木禅学在西方世界如日中天、信众如云的时候,胡适指出铃木禅学的缺陷在于“不讲历史”和“不求理解”。对于胡适的批评,铃木大拙回应说,胡适只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只能从“历史背景”去理解禅,对禅本身则一无所知。铃木强调禅宗史的研究者首先必须对禅学的精神有内在的体会,然后才能对禅宗历史做客观的分析,胡适“尽管对历史知道得很多,但他对历史背后的行为者却一无所知”,因此他的禅宗史研究也就是将历史拆散之后的“一地碎片”而已。•胡适说:“一千多年中,几乎没有人知道神会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历史上最不公平的事,莫有过于此事的了”。新诗•1924年(32岁)所写的《多谢》•多谢你能来,•慰我山中寂寞,•伴我看山看月,•过神仙生活。•匆匆离别又经年,•梦里总相忆。•人道应该忘了,•我如何忘得了?•1924年(32岁)《也是微云》作词:胡适作曲:赵元任•也是微云,也是微云过后月光明,•只不见去年的游伴,只没有当日的心情。•不愿勾起相思,不敢出门看月;•偏偏月进窗来,害我相思一夜。•《兰花草》作词:胡适作曲:陈贤德/张弼主唱:银霞•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开能将宿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1920年10月10日《梦与诗》(收录于《尝试集》作曲:张弼演唱:银霞)•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胡适名言•1、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2、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3、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4、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想怎么收获就怎么栽。•5、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6、美国人来了,有面包,有自由;苏联人来了,有面包,无自由;他们来了,既无面包,也无自由。7、宽容比自由更重要。•8、依我看来,中国的教育,不但不能救亡,简直可以亡国。•9、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10、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12、宁鸣而死,不默而生。•13、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14、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反而损害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愿挨骂。•15、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空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反之,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家庭情况•父亲:胡传,字铁花,清朝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著有《台湾纪事两种》,1895年8月22日病殁于厦门。•母亲:冯顺弟。安徽省绩溪县人。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胡适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霉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胡适叫醒,真用舌头舔他的眼翳。个人经历•历任:1917年(26岁)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28岁)北大代理教务长、1922年(31岁)北大教务长、1928年4月至1933年中国公学校长、1932年(41岁)北大文学院院长、天主教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1938年(47岁)中华民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6年(55岁)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1957年(66岁)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家庭生活•4岁丧父,深受•胡适14岁时,就奉母命与江冬秀订婚了。但直到他由美国回来出任北京大学教授,年已27岁才完婚。•胡适还号召男人们要像旧时代女子那样,恪守他所谓“三从四得(德)”。这“三从四得”是: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了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六段感情•韦莲司,曾给胡适写过这样火热的情书:•“没想到,我会如此爱你……胡适……我崇拜你超过所有的男人……”•直到1962年胡适逝世,韦莲司也没有嫁人,一直独守着她与胡适的那段感情。•曹诚英是胡适三嫂的妹妹,被请来为江冬秀做伴娘的。此时他们都没想到,这次婚礼上的邂逅,注定了他们后来漫长的苦涩恋情。•三个月后,胡适回到北平,向江冬秀提出离婚。江冬秀以杀死两个儿子相威胁,胡适便只有委曲求全,不敢再提离婚之事。曹诚英也只好将她与胡适的爱情结晶堕胎。从此曹诚英再也没有嫁人。•徐芳,生于1912年,北大中文系1935年毕业生,选修过胡适的中国哲学史课程。•她写给胡适的信,热情而真挚,坦率而大胆,信中称胡适是她“最爱的人”,称自己是“你的孩子”。徐芳寄给胡适一张自己的小照,在照片背面写道:你看,她很远很远地跑来陪你,你喜欢她吗?•她在信中写道:你这人待我是太冷淡,冷得我不能忍受。我有时恨你、怨你;但末了还是爱你。反正还是那句话,我要永远爱你,我永远忘不了你。你在那边的生活如何?大约是很快乐吧?说不定又有了新的朋友。不然,怎么会不理我?我最美的先生,你要再跟别人好,我可饶不了你。等你回来了,咱们再算账!你也许不爱听这些话。可是我就这样儿,你不爱听也得听。你的芳就是这脾气。•“我最亲亲的朋友:我终于还是破戒写信给你了!已经整整五天没有见到你了,两天没有音信了。你怎么发烧了?难道你又不小心感冒了?今天体温多少?我真是焦急,真希望我能这就去看你。真可惜我不可能去看你。我真真很不开心。请你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现在
本文标题:容忍与自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41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