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回顾第二章、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第三章、体育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第四章、体育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遴选第五章、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组织及过程第六章、体育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第七章、体育课程与教学的资源开发及发展趋势体育教学论一、教学论概念提出教学论Didactics,来源于希腊语,最初是指教授的技艺。据考证,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人是17世纪的德国教育学家拉特科(1571~1635)。他在《教学论或教授书》中讲述了如何能使科学、语言、技艺普及于民众。其着眼点在于研究“如何教”的问题。重点探讨了教学法和技术,以使人更容易、最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提高教养。其次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他们把这一术语理解为“教学的艺术”。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的扉页上写到“《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教学论从这个时代起就被理解为“关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学科知识体系”了。之后经过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的赫尔巴特,以及苏联的凯洛夫的发展,使之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并对我国教育理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体育教学论发展的历史探索1.古代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1)古代国外体育教学理论的萌芽时期外国体育教学理论的萌芽时期可追溯到古希腊,当时出现“Gymnastics”(体操)。代表人物: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柏拉图:柏拉图所说的体育主要是为战斗做准备的体育锻炼,是在严格控制下的游戏或训练,通过游戏逐渐培养孩子勇敢、聪慧、严肃和守法精神。(训练青少年像警犬那样终夜不眠;视觉和听觉都极其敏锐;各种饮水实物都能咽下;烈日骄阳狂风暴雨都能泰然处之。他特别强调,体育要锻炼身体,但也要培育好精神,体育不是使人粗暴野蛮,而是使人的激情和理智达到和谐。柏拉图把体育分为舞蹈与角斗。柏拉图十分重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他认为,3~6岁的儿童本性是喜欢做游戏的,但游戏不仅仅玩耍和娱乐,更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他强调要对儿童的游戏严格控制,使他们在相同的条件下,按照相同的规则,玩相同的游戏,从相同的玩具中获得相同的快乐;这样他们的性格就可以相同地固定下来。因此,游戏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法律的精神,有利于国家的安定,“我们的孩子必须参加符合法律精神的正当游戏。因为,如果游戏是不符合法律的游戏,孩子们也会成为违反法律的孩子,他们就不可能成为品行端正的守法公民了。”“从小到老一生连续模仿,最后成为习惯,习惯成为第二天性,在一举一动,言谈思想方法上都受到影响。”柏拉著,郭斌和、张竹明译,图理性国[M],商务印书馆1965,P.140他还建议游戏活动要尽量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简单、易行、自然,同时要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防止出现违反纪律的现象,通过游戏逐渐培养孩子勇敢、聪慧、严肃和守法精神。)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体育培养勇敢的品德、健康的体魄,身体训练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他的名言是:“优美而非兽力才应视为最有价值的,因为我们既不是狼也不是任何低等动物,而是强健的人。”主张“实践必须先于理论,身体的训练必须在智力之先。”(2)中国古代体育教学中国古代教学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具有体育成分的“乐、御、射”,其教学思想体现了文武兼备的人才培养规格。之后,由于在封建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教育思想影响下,在官办学校中几乎取消体育内容,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近代。这个时期体育教学的特点这个时期的体育教学理论特点:1与身体观紧密联系在一起,身心的二元对立导致生物身体被边缘化。2对教学的认识和表述大多数是直观的、感性的经验描述,缺乏概括的、理论的升华;3,这时期的理论是零散的、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4,与政治和军事紧密联系在一起。2、近代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14世纪-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近代国外体育教学的发展在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古茨牟斯等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影响下,学生的身体发展和锻炼得到普遍重视。夸美纽斯认为,身体是灵魂的住所,一但住所坏了,灵魂立刻离开这个世界。身体患病了,精神也会患病,所以身体要免于疾病和死亡就得尽量注意身体。他提出养生之道的若干原则,这就是:有规律地节制生活,适度的饮食、体育运动、必要的睡眠与休息。洛克在《教育漫画》中说:“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他认为健康是我们人类的工作与幸福所必不可少的。抑制恣意与欲望,顺从本原的自然——理性的命令。强调体育是教育的基础。在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方面,主张自觉锻炼身体,多进行户外活动。卢梭认为,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是“自由、独立人格”所不可缺少的素质。身体是意志及精神陶冶的基础,身体愈壮,精神也愈强。他强调“回归自然”顺应儿童本性,按照自然规律、儿童兴趣、爱好组织运动,使儿童身心得到自由发展。裴斯泰洛齐提出体育手段的多样化以达到使青少年身体的全面发展。他指出:“有人主张单独教授单项技术,也有人充任舞蹈、击剑和骑术的教师。可见,就连体操专家也竟然多半在教授单一动作,而不改善人的整个身体发展状况。由于这个原因,这些人的活动不能认为是真正体育,而只是舞蹈、击剑或骑术的传授……”古茨牟斯。当时的德国把体育当作维持健康的一种措施,体育主要是从卫生的角度来来考虑的饮食、衣着、空气、日光、散步和旅行等养生之道。古茨牟斯认为,“体育只以保养为目标是不充分的,更重要的是增强体力,提高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性格。”他在《少年体操》中系统地阐述了体操理论与方法,论述了身体训练和体操的意义、重要性、目的、效果等。施皮斯。主要贡献是在学校体育方面,他是“德意志学校体育之父”,他出版了《体育论》共分四卷:既徒手体操、引体向上运动、体操、支撑运动体操、集体运动体操。在教学上,根据性别、年龄造成的能力差异,选择和安排运动,把体操列入所有年级体育课,同时他把身体运动规格化和系统化。2、我国近代体育教学我国近代体育教学研究受西方学校体育教学思潮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思想影响下,开始向西方学习。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人物的体育教育思想对我国体育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如蔡元培、毛泽东、恽代英和教会等体育思想促进了西方体育项目与中国传统武术和游戏的结合,虽然当时没有统一的教材,但形成了中西结合、多种教学内容并存的教学体系。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了体育课程的必修地位,为体育课程教学研究与开发奠定了“法律”基础。Q康有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教育家,他主“动”反“静”。“使血脉通常,气体自强。参照俄、日经验主张尚武”。(“若夫当列国争强之世,尤重尚武”。)他在他的著作《大同书》中提出:“重视体操,以行气血而强筋骨”。主张:1“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都要“注重卫生、体育设备及环境布置”,即在各级学校都应当实施近代体育并为其创造物质条件。2要重视儿童体育。“在儿童阶段特别注意保健、游戏、唱歌、舞蹈及美化环境,”要把体育放在第一位。“大概是时专以养体为主,而开发智力次之,令功课稍少,而游戏较多,以动荡其气血,发扬其身体。”他在广州兴里开办“万木草堂”时,曾要求学生“每间一日有体操,每年假时从事游历。”他认为:“古者乐舞,俯仰屈伸,即今之体操也,故创行乐舞”(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P.187)在实施儿童教育过程中,他主张对儿童既不要过分束缚,也不要完全放纵。梁启超提出:“德、智、体三者,为教育不可缺少之物。”他赏识古希腊斯巴达人的军国民体育,在其《教育当定宗旨》中指出:“其宗旨在使斯巴达为全希腊最强之国,故使全国人为军国民,……惟其以尚武为精神也,故专务操练躯体,使之强壮。”(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9)在他所设想的“8~12岁儿童教学程序表”中,安排有:“下午一小时集合,习体操。略依儿童健身之法,一月或两月教完一课,操毕让儿童玩耍不禁止。”(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P.188)严复(1853~1921),在体育上主张运动强身,批判中国古代损害健康的两件大陋俗——男子吸鸦片,女子缠足。批判自宋代以来“重文轻武”、“变质尚文”的主张,认为中国体育衰落的原因之一是古人多亲自参加而今人多做看客。我们可以看出,资产阶级改良派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启蒙思想家,他们虽然冲破封建思想的樊篱,提倡费科举兴学堂、耻文弱、尚武、富国强兵等思想。重体操教学,但在体育中充满军国民思想。教会体育思想对我国体育教学影响19世纪后期,以英美为主的教会学校提倡自然体育思想,强调“个性自由发展”,主张教育和体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体育即生活,主张以儿童为中心。这大大促进了我国体育教学法的研究,产生了“设计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诞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教材和理论著作,如,《新学制体育教材》、《小学体育教材》(勤奋书局发行)《体育原理》(吴蕴瑞、袁敦礼合著)等。“1过分强调体育的教育功能,导致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能明确和落实。2强调以儿童中心,不适当地削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影响了体育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是“放羊式”教学的理论根据之一。”现当代体育教学的发展1国外体育教学的发展俄国的比得·列斯加伏特(1837~1909)从体育社会作用的角度对体育进行研究,在他的《学龄儿童体育教学指南》中提出:(1)体育体系应为生理规律所制约。随着生理学的发展,应不断对身体联系重新检查和加以发展。(2)体育是造就协调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只有协调发展的人才能以最少的精力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高生产率。(3)协调发展的基础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统一,这种发展是受意识的主导作用而实现的。(4)体育教学的实质是部分的传授历史过程中积累的教育素材。(5)只有在“体育教养”制度建立在科学基础的条件下,身体才能获得正常发展。(6)从“体育教养”科学制度中吸取的教学素材并不包括知识宝库的全部内容,而仅仅只包括易于在学龄期掌握的动作形式,诸如:步行、跑步、跳跃、投掷、摔跤、自由体操、游泳和旅行活动。(7)体育发挥的是教育规律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极其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年龄特点和顺序原则。(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P.16)奥地利的高尔霍费尔,他为自己体育教学改革拟订三条原则:1学生自己活动原则;2教材内容本土化原则;3体育课采取各科教授的原则,即每次搭配几项不同的教材。他将身体锻炼、卫生教育、娱乐教育等都纳在自己的身体教育体系之内,成为当时最为完善的身体教育体系。在教材搭配上,根据运动对身体的作用,即按矫正运动、形成身体姿态的运动、提高体能的运动和技巧运动等四类项目选编教材。他把课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1引序部分:振奋情绪,加快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采取游戏性的跳跃和跑步;2基本部分;3结束部分。前苏联依·格·凯利舍夫主编《苏联体育教育理论》和格·依·库库什金主编的《体育教育理论》。特点:1比较完整地阐述了体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强调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成形式;2突出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调课堂教学中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3提出课堂类型与结构;4强调体育教学的社会教育作用,把体育教学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5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作为课程的认识论的基础。瑞典体育教师斯卡斯特罗姆最早提出体育教学法,他在1914年出版了《体育教学法》。美国的威廉姆斯在1927年出版《体育原理》,是这一时期体育教学理论的代表,提出“自然体育”的思想和方法。“自然体育”特别强调:体育即生活,体育即教育,体育要适应人的生理
本文标题:体育教学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42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