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周丽艳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知识掌握得好坏,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而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与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有极大的关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教学功底(即要有理解处理教材的能力和组织管理教学的能力),同时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还应该具有精湛的语言艺术。早在我国古代,教学语言艺术就备受重视。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强调教学语言应富有启发性。《学记》把“善教”与“善歌”并论,提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要求教学语言“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矣”。即强调教学语言要简洁、准确、含蓄生动,给人以美感。现代教学艺术论的开创者之一赫修特指出,如果一个人善于交流表达,即使他是二流学者,也可能是个优秀的教师,否则有才华、灵气、个性也很迷人,也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马卡连柯也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表达艺术对课堂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同为语文教师,但讲起课来感觉却不尽相同。有的教师讲课,听起来是一种享受,亲切和顺,把精妙的课文讲解得丝丝入扣,听得人心里甜甜的;但也有的教师,语言无味,或是高腔高调,或是干涩地照本宣科,或是漫不经心,有气无力,叫人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语言,即使是再好的课文,准备得再充分,也无法打动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集古今之华章,荟宇宙之精华,吐纳之际有清泉潺潺,挥洒之间有风云奔走——这是语文教学的艺术境界。要想达到这一境界,课堂的教学语言必须要讲究艺术性。那么,在一节课中如何体现语言的艺术性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激情导入歌曲的前奏,拉开了歌曲的序幕,由它牵引着歌唱部分的到来,于是情绪由此生,歌声源源来。它向听众预示着歌曲将要出现的某种基调,并为听众对后段音乐的了解创造出有利的气氛,它是听众与演唱者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桥梁。于漪老师也曾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语文教师的导语,就应像一首歌曲中的前奏,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出浓郁的情感氛围,铺设一座与文本交流的情感桥梁。在教学人教课标版语文六下《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以安徒生创作这篇童话的故事导入:安徒生到国外去旅行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要求他按寄来的画片写故事。其中一张画片上,画的是一个美丽的小女孩,金黄的长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着这张画片,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他11岁时爸爸去世,妈妈改嫁,他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每到傍晚,他盼望着讨饭的奶奶快些回来,给他带来温暖,为他解除饥饿……想着这些,安徒生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写下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篇凄美动人的童话。通过这样的导语很快能把课堂带入这篇童话所描述的氛围中,使文本知识的传递融入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课外紧密结合起来,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导入一种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同样凄婉、悲怜的课堂氛围之中,收到“一石双鸟”之效。在教学沪教版三上《用冰点火》时,我先板书“冰”和“火”二字,然后让学生说出冰火之间的关系或含有冰火的成语,待学生感受到冰和火是不相容的时,我补充课题《用冰点火》。这样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渐入佳境。二、要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巧妙点拨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要想让学生漫步语文美妙的园林,享受语言的美感,那么,语文教师的点拨语言(即提示语和过渡语),就要巧妙,教师的点拨要“点”明要害,抓住重点;“拨”正谬误,排除疑难。学生在老师这样的点拨下,能解决困难,不知不觉地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去感悟文中的喜怒哀乐,去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更好地去感悟、揣摩、体验,并在品味中,深化理解。巧妙的点拨犹如一台组歌中扣人心弦的间奏,对于学生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家是什么》时,学生对“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一句中的“辗转数地”一词不理解,于是我用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点拨:热拉尔为了找他的女儿,从这座乡村找到了(生:那座乡村),从乡村找到了(生:城市),又从这座城市找到了(生:那座城市),凡是有线索或有可能的地方全都(生:找遍了),这就是(生:辗转数地)。经过这样的点拨学生不仅理解了辗转数地的意思,而且还感受到了,热拉尔要找到自己的亲生女儿的坚定信念和“家”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可谓一举两得,恰当巧妙。巧妙的点拨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字词的理解,更能对学生在学习重点句、难点句时所遇到的困难,有指明思考方向的作用。特别是在学生理解的山穷水复之时,巧妙的点拨能给学生以豁然开朗的感觉。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六自然段,也就是小女孩第二次擦燃火柴的部分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可是,就在这时火柴又灭了,在她眼前的只是一堵冰凉的厚重的墙。”对于这句话,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写到这堵墙?”多数同学认为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墙,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因为小女孩一直靠着墙角坐着。在学生理解的困难之时,我进行了这样的点拨:当火柴熄灭的时候,小女孩的面前是一堵又厚又冷的墙,墙里有什么?(生:有明亮的灯光、暖烘烘的火炉和香喷喷的烤鹅。)小女孩的幻景正是墙里的现实。墙外有什么?(生:一个贫穷的又冷又饿的小女孩。)墙里墙外两种人,墙里墙外两重天。正如一句诗句所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现在大家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堵墙了吗?经过这样的点拨学生的困难解决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了,同时也学到了理解课文的方法。巧妙机智的点拨,不但在理解重点句时能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且在重点段的理解上还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的方法,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学《给予树》的最后一段“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进行了如下层层深入的点拨:金吉娅在圣诞节送给大家什么礼物?(生:送给妈妈和兄妹们棒棒糖。)棒棒糖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物质的。金吉娅还送给了大家什么?(生:还送给大家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小女孩如愿以偿后的快乐。)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美好的精神品质。作者是用什么词语把这两方面联系在一起的?(生:不但……还……)那么棒棒糖和美好的品质哪一个更重要呢?(生:美好的品质更重要。)因而“不但……还……”这组关联词语中,“还”后面表达的意思要比“不但”后面表达的意思更近一层。经过这样的点拨学生学会了一组关联词语的用法,更学会了思考的方法,同时也加深了对本段、本篇课文的深入理解。教师的巧妙点拨能唤醒学生内在的潜力,使学生的智能活动更灵敏更有成效。三、要有“枝枝叶叶总关情”的精当评价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有一种内隐的“魔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这种魔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精当的课堂评价语言。生动形象、灵活多变的评价语言,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一样,声声敲打在学生的心坎上,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更能把学生带进奇妙的境界中去。精当的评价语应简明,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对于着意要强调的某个方面,更要讲得清清楚楚。如:“你读得很正确,又富有感情,若声音再响亮一点,让全班同学都听清就更好了。”精当的评价语更应饱含激励,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如:“你有一双慧眼,把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说错是正常的,老师不是也有说错的时候吗?没关系,来,再说一遍。”如此鼓励、亲切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感染、不受鼓舞呢!另外,教师还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通过巧妙的评价处理课堂上的意外,让评价恰到好处。一次在去偏远的农村送教下乡时,我讲授了人教课标版六上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我所上课的班级,几乎从入学开始就没参加过几次教研活动,学生胆小怯弱,特别是换了我这位初次见面的陌生教师,而且教室后面还坐着很多领导和听课的老师,这更让孩子们害怕。上课的前十分钟内,几乎没有举手的同学,我不断地引导、鼓励,终无起色。当我提出从哪些语句能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爱时,坐在后排的一个男孩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叫到了他,他用很低的声音回答着,“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去喂海鸥,二十余里等于四十多里……”显然孩子说的路程数是模糊的,当同学们向他投去否定的目光时,他的脸呼地一下红了,等待我接下来的评价。如果我在评价中否定他,那么将不会再有学生举手发言,于是我想到了一种精当的评价方式,即充分利用他发言中的合理因素。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虽然二十余里并不等于四十多里,但我想这位同学正在计算老人往返的路程,步行二十余里去喂海鸥,再步行二十余里返回,这不正是四五十里路吗,他不仅能感悟文字,还能到文字的背后去品味,真是太精彩了!”这样的点评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于是接下来的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手。精当的课堂评价语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泉,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家园的金钥匙。四、要有“余音绕梁情末了”的精彩结尾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而且还要有精彩的结尾。古人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一堂课的结尾语言应该既是对本课的总结,还应是课外活动的铺垫。提纲挈领,耐人寻味的结尾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归纳、整理,也是对思维的整理,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语文教学结尾的语言也一样,应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用了这样的结尾方式:卖火柴的小女孩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了,但它却带给了我们对弱者的同情,更教会了我们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优秀的童话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它不仅是生动的故事,更是精神的家园。让我们一起感谢这位历经200年沧桑却历久弥新的伟大作家——安徒生。希望同学们能驻足于安徒生的童话,到那里去感受更多童话的魅力。引导学生走进童话的美好世界,感受童话的魅力,是本课结尾所期待的艺术效果。在教学《杏儿熟了》时,我是这样结尾的:有酒大家喝才香,有果子大家吃才甜,在奶奶的教育下,“我”学会了分享。分享是一种快乐,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那么,在“我”的影响下,小伙伴们会怎样做呢?在文中淳朴民风的感染下,你们又会怎样做呢?这样的结尾能引发学生的深思,从内心真正感受到分享的乐趣,并学会分享,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种载体,它犹如一座桥梁,引导学生走向语言的百花园;它恰似一首诗歌,带领学生飞翔诗意的世界;它更像一首乐曲,奏响课堂的生命乐章。人们常说:“意无言则不行,言不畅则意不达。”在一堂语文课中,无论是开头、点拨,还是评价、结束语,都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那么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语言具有艺术性呢?在近十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使自己的语言符合学生情感的需要。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的教学对象又是富有情感的学生,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情真意切,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并调动学生的情感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在教学《匆匆》一课第二自然段中的“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时,为了能通过课堂语言之间的通沟来触动学生的内心,我是这样说的:“时间就是这样匆匆地悄无声息地溜走了,算一算你已经度过了多少日子?(六年级的学生大约十一、二岁,度过了四千多日子)我们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七十岁左右,现在你们已
本文标题: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90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