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中日管理哲学差异原因及现象分析
龙源期刊网中日管理哲学差异原因及现象分析作者:苗志慧来源:《经济师》2011年第07期摘要:立足于管理思想是某一特定民族文化环境的产物,不同的生存环境诞生不同的民族文化,得出中日管理哲学存在较大的差异。文章论证了中日管理哲学产生差异的原因,并以雇佣制度和酬劳制度、升迁制度为例,分析了日本管理思想的独特之处。关键词:民族文化雇佣酬劳升迁中图分类号:C9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026-02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社会人文和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国家,同属东亚儒家——泛儒家文化圈,日本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哺育下发展起来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有不少人认为日本文化只是中国文化的模仿,进而,阐发出“日本哲学只是中国哲学的模仿,日本管理思想也无非中国管理思想的运用”这样的观点,忽略了两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与特征的迥然不同。综观中日两国的文化生存要素,不难看到,它们在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环境和经济环境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中日两国文化不同的根源所在。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文化的构成中是最为鲜明的。日本位于亚洲东北部,太平洋西北角,是一个四面环海的群岛国家。作为一个岛国,虽然水资源和渔业资源较为丰富,但也存在许多先天的不足,比如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缺乏,耕地资源匮乏。而与之相比,中国处在亚欧大陆的东岸,太平洋西岸,地大物博,各类资源较为丰富。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一个国家土地优良就自然地产生依赖性。”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日本和中国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日本四面环海、国土狭小、资源短缺、灾害频繁的岛国生存环境,切断了日本民族对自然的依赖,加剧了生存矛盾,这决定了日本民族的忧思意识和危机意识。他们崇尚勤奋工作,因为在这个资源有限,个人生存空间狭小的国家,只有依赖于所有国人的努力工作,尽量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才可能在最小的土地上,利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成果,养活日本的人口。这种被激发起的民族强烈的生存意识和扩张生存空间的强烈欲望,造就了日本民族崇尚竞争和扩张的特征。中国地大物博,各类资源丰富,这使中华民族养成了较为安逸的生活方式,浑然天成的生存环境所具有的优越性,使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依赖,故而萌生了中华民族和平和自守的文化特征。龙源期刊网经济环境因素是影响文化构成的又一鲜明因素。中国与日本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但又有所不同。中国有面积辽阔的耕地,黄河流域附近土地肥沃,成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这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在这种自然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农耕可以自给自足,是“靠天吃饭”模式下的趋于平和的自然经济,造就了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平和性。与之相比,日本却没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农业经济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经济需要,故而,海洋经济成为他们的另一主要经济模式。日本海岸线长,多天然优良港湾,海上贸易较为发达,海洋经济作为日本的经济支柱之一,必须有很强的竞争力才能与其它国家抗衡,以保证本国经济的发展。这一切造就了日本面向大海的扩张性经济活动,造就了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竞争性。在这种扩张与竞争的前提下,形成了日本民族以现实利益调节善恶的价值标准,为日本民族吸收和借鉴其它国家的先进文化埋下了伏笔。从历史环境因素上看,神道在日本民族文化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由于岛国的地理因素而引起的相对隔绝与民族的单一性,神道成为较为普及的日本民族宗教,神道所具有的宗教精神强化了日本民族主义的思想倾向;除此之外,神道中包含的多神信仰导致将生活空间中的一切事物都视为“神”的存在,使得日本人在心理上易于接受新鲜的事物,使日本人善于在既牢固保存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同化、改造外来文化,并为其所用,这也是日本吸收儒家、道家思想,欧美文化的原因所在。把日本的民族文化分解成各种因素,追溯它们的系谱,就会遇到佛教、儒教、神道教和欧美思想等在日本历史上留下的东鳞西爪。而与之相比,中国曾受到诸子百家思想的浸润,儒释道的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自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作为一种主流思想流传下来,在此过程中,中华民族又凭着自己先天的优势,怀着“一家独大”的心理,对于外界事物怀着较强的排斥心理,这种排斥心理阻碍了文化的交流;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大开,中华民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这种思想冲击却在中国独有的“酱缸文化”中迷失了方向。管理哲学是某一特定文化环境的产物。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和经济环境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精神气质和不同的思维模式(即不同的民族文化),这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对组织活动、人力资源利用、生产要素配置等诸多环节的不同理解,将不同的理解抽象出来,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哲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必然诞生不同的思维模式以及对于管理的理解,也就产生了中日不同的管理哲学。管理哲学的诞生是基于文化特征前提的,在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前提下,谈“日本哲学只是中国哲学的模仿,日本管理思想也无非是中国管理思想的运用”就显得苍白无力,甚为可笑了。以上从民族文化特征的角度出发,由管理哲学诞生的背景差异论证了中日管理思想的基础性差异;下面将选取中日管理体制中提高员工积极性的方法作为实例加以分析,以论述日本管理思想的独到之处。在日本的管理思想中,长期雇佣、年功制和企业内工会被称为日本式企业的三种神器,提高员工积极性的方法主要表现为长期雇佣、年功序列。日本管理思想较为注重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感情。企业希望能够通过对员工的关爱来换取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从而增强员工的敬业精神,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对员工的重视促成了员工与企业间形成了相互信龙源期刊网赖的关系,这样的“信赖”其实是企业的一种资产。日本企业推行视员工为资产的政策,通过对员工实行长期雇佣,年功序列,在企业内营造一种集体主义的氛围,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忠诚度。这种信任关系将企业逐利的本质弱化,涂上了温情脉脉的色彩,因为在被相互信任的人群之间,都倾向于将对方视为自己人,从而保持心理上的认可、态度上的接受以及行动上的合作等。长期雇佣一方面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另一方面,企业的用人相对稳定,保证了企业经营的相对稳定及便于对员工的培训工作的推行。因此,日本企业更重视对员工的在职培训,从而培养出全面的,能够掌握多种技能而且适应能力强的工人,同时,员工长期在一起合作工作,也有助于他们之间增强信任,加强协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而长期雇佣的推行,也促使日本企业对于管理人员实行轮换制,通过让职员在企业内各个岗位上进行螺旋式的轮换,从而选择出更为全面,更为了解企业整个运转流程的优秀管理人员。日本企业中员工的晋职与工资的发放都讲究论资排辈也可以减少员工之间的过度竞争。高度的认同感使得日本员工会把把国家命运、企业命运和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在自己岗位上做出最大的贡献。总之,民族文化是造成中日管理思想差异的根源,中日管理思想的差异也印证了中日民族文化的差异。我们在探讨各国管理思想时,应该强调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影响,并植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管理哲学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参考文献:1.李萍著.东方伦理思想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彭新武著.管理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池元吉著.日本经济.人民出版社,19894.葛荣晋著.中国管理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000)(责编:吕尚)
本文标题:中日管理哲学差异原因及现象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19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