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第5章 4 生态旅游管理
1第五章自然保护区管理第四节生态旅游管理主要内容一、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二、生态旅游的概念及特点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意义及开发原则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2参考文献张广瑞主编.2004.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钟永德,袁建琼,罗芬编著.2006.生态旅游管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澳)Ralf.Buckley著.2004.生态旅游案例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杨桂华等编译.2000.生态旅游的绿色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3一、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4旅游资源:自然资源名山、湖泊、江川、瀑布、泉、生物。人文资源历史古迹和文物、宗教胜地、古建筑工程、风土人情、文化艺术、饮食风味、旅游商品。旅游资源评价常用评价指标资源密度、旅游空间密度、旅游人口密度、旅游经济密度、旅游的资源容量、旅游生态环境容纳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常用评价体系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区位及交通条件、景物的空间配置、景区的旅游容量。5二、生态旅游的概念及特点生态旅游(ecotourism)(ecologicaltourism)。生态旅游: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6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1996)“生态旅游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进行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而且,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区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7生态旅游强调生态与旅游有机结合。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保证、保持、促进生态环境,至少不破坏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必须使当地居民在开展这样的活动中在经济上获得益处。生态旅游管理要考虑到生态旅游的特点和功能。8生态旅游的特点和功能特点:1、普及性;2、环保性;3、多样性;4、低投入,高效益性;5、专业性;6、精品性功能:1、旅游功能;2、扶贫功能;3、保护功能;4、环境教育功能9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意义及开发原则意义:更好地保护和完善自然保护区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提供融资途径。带动周边社区发展。增强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10开发原则:1.保护优先2.永续利用3.生态环境教育4.生态和旅游平衡和谐11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了保护自然而划定的管理区域,它具有保存天然本底、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保留珍贵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的功能。旅游也是自然保护区所能为人提供的一项服务:自然保护区因其具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历史,而成为生态旅游活动的重要区域。在IUCN列出的六大类保护区中,除了严格的自然保留地和荒野保护区不允许旅游之外,国家公园、自然遗迹纪念地、生境或物种管理区、受保护的陆地或海洋景观、资源管理保护区这五种类型均允许开展旅游活动。我国的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级保护区以及其它各级保护区均未限制旅游,但所有保护区的核心区不允许旅游,旅游活动仅可以在实验区内开展。(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从2006年世界各国国家公园的游客量可见当前全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态势:美国2.7亿多人次;英联邦1.5亿多人次;加拿大0.3亿多人次;肯尼亚73多万人次;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180多万人次。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也很快,据统计2006年仅森林公园的游客量就有2亿人次。在现有自然保护区中,很大一部分保护区已经开展了生态旅游,其增长态势十分明显,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1998年的游客量为38万人次;2000年83万人次;2002年120万人次;2004年180万人次;2006年225万人次。(二)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损益具有的益处为保护工作提供资金来源,提高保护区自养能力;带动社区经济发展,减少社区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提高旅游者的保护意识,获得更多的公众支持;潜在的损害对植被、野生动物、土壤、水体等造成不良影响(环境压力)对社区特有的文化或民族传统可能带来冲击(社会冲击)1.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准则(1)生态旅游资源概念是指凡是能够吸引游客前来观光的自然事物和具有生态文化内涵的人文事物,或能够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并对游客起到教育反思作用的其它任何客观事物。(2)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准则生态旅游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旅游环境容量问题;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监控和目的地旅游管理能力的提高。(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管理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利用中的问题(1)盲目开发,缺乏论证和评估(2)生态破坏,原始生态环境受破坏或影响(3)环境污染,保护区局部环境质量下降(4)景观破坏,自然景观失调(5)开发粗放,精品开发和精品营销的良性循环没有形成(6)人才匮乏,生态旅游业发展后劲不足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的目标生态旅游规划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规划,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将旅游活动和环境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旅游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具体目标如下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发展当地经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提供融资途径增强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积极开展科研、监测及宣传教育提高珍稀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水平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自然景观完整性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协调性(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策略在管理生态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过程中,自然保护区要考虑三个管理目标:野生动物、植物生境游客物种管理对野生动物的管理因物种而异,但都要在研究和监测的基础上进行,尤其要重视繁殖季节或冬季恶劣气候条件下的动物个体是否受到旅游活动的侵扰。在旅游活动区域,主要的管理技术有:为游客设立专门的观测台;用篱墙等设施将游客隔离在动物活动区外;在游客和动物之间的建立缓冲区域。其中缓冲距离设计是关键性技术,一般用濒危或大型动物物种的惊飞距离作为缓冲距离,鸟类最小的缓冲距离为30m-100m,但要根据生境条件以及常见物种来具体确定。对保护植物的管理:缓冲距离设计;保护栏;警示牌;解说提示等。生境管理在生境管理方面,主要是监测生境质量的变化,除植被外,土壤、水体等环境的变化也是显示游客影响的监测指标。有时还有必要进行生境改造,如在游径两旁栽植灌木,既起到隔离作用,又防止游客偏离游径与动物近距离接触。游客管理自然保护区的游客管理很重要,因为有的游客行为如接近、投喂动物食物会带来疾病、安全等问题。保护区首先要掌握游客人数、时间和空间分布,游客的态度和看法、游客的行为等基础信息。游客管理主要的手段有控制游客数量,缩小游客活动区域,对游客进行讲解教育等。游客管理系统在国家公园系统中,比较成型的游客管理系统是可接受变化的限度规划系统(LimitsofAcceptableChange,LAC),其主要过程是确定保护区游客对环境、生物和社会影响的可接受度,其中关键是找到表征影响状况的指标,如踩踏程度、宿营地树木毁坏数量等,然后提出将影响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之下的供选择的管理措施,实施后还要进行监测和效果评估。环境教育是游客管理的重要环节,要通过建立游客中心、发放宣传手册以及各种讲解手段,使他们对自身活动会给动物造成影响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减少干扰行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活动一般在实验区开展,虽然在规划时已经避开了野生动物及其生境,但由于旅游人数多、高峰期集中,部分保护区的缓冲区或核心区受到了影响,出现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的趋势。我们应该重视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个体、种群、群落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保护区内建立长效的监测机制,在重点区域展开动物行为学、生理学、生态学等自然科学以及关于游客心理、态度和行为的社会科学等多学科参与的科学研究工作,并把研究和监测结果应用到动物、生境以及游客管理决策中去,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保护区中的生态旅游——美国黄石公园案例WYORWIMTMOCOOHUTAZNVCAGATXWANDSDOKNMLAIDFLVANCSCKYILMNIAARTNALMSMIINNYCTMAVTMENHNJMDWVPADERI加拿大墨西哥美国KSNE黄石公园的地理位置与旅游设施YellowstoneNationalPark建立于1872年管理NationalParkService,USDepartmentofInterior面积8983km2观赏内容自然植被景观野生动、植物地质活动、景观文化、历史票价$25/车7天有效东入口西入口公园入口服务设施公园内部服务设施黄石公园中自然景观与旅游活动黄石公园中生态旅游的特点1.有序、互动型、寓教于乐2.科研、教育、展示一体化3.多样性景观类型避免了视觉疲劳4.公众教育推进自然保护5.旅游活动场所与野生动物栖息和繁殖生境的严格隔离6.有限的商业活动和人工建筑7.针对部分游客不良行为的正面劝导及其保障游客安全的法律条例8.非盈利社会公众服务;保护区基本设施建设由国家投入,旅游收入用于设施维护,自愿者参与公众教育活动(五)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问题1、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应是利好的替代产业自然保护区有着许多特点,首先无疑是自然性高,无论是森林、湿地、或草原、乃至荒漠自然保护区,都有很强的自然性。游客在自然景色中观光时,既欣赏了美景,又焕发了探索自然秘密的兴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由国家投资有了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运行费用是很缺的,管护人员的生活条件苦,福利待遇低,科研与调查经费更无保证,地方政府难以承受。2、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干扰与破坏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干扰与破坏是显而易见的。据一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22﹪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使保护对象受害,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大兴土木破坏了自然美。生态旅游是一把“双刃剑”,既为自然保护区增加了收入,可又成了保护区最普遍的、最主要的干扰与破坏因素。其负面影响主要有:有的保护区为了吸引游客,将旅游线路引伸到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有的甚至将公路修了进去,使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受到破坏。有的保护区则公开的要求调整功能区,将核心区与缓冲区的景区调整为实验区;在保护区内大建宾馆、娱乐场,大小饭店与商店开设使得游客十分“方便”。保护区管理局开办,地方和个人也来争设。为了改善交通,在保护区内开山劈石大修公路。有的在保护区内架设缆车,严重破坏了景观。(梵净山索道)■素质低的一些游客到处乱窜,乱采乱摘,乱刻,随处丢弃垃圾,这反映出保护处的宣传与管理不到位,有的无人管理;■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不清,尤其对景区的管理权未有协议,结果是多家来“争食”,保护区与地方上都设卡卖门票。有的保护区管理局拉来公司搞开发,只要景色好,就修路架桥,毫无保护理念和措施,使自然资源与环境造成严重破坏。3、防控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破坏的对策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调查,确定实验区可划出的游览景区,对景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价,在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制定一个科学的可操作的生态旅游规划;对生态旅游规划逐步实施,对景区与整个生态旅游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并作好生态旅游与环境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的制定国家明文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必须编制《生态旅游规划》国家林业局还出台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但直至今年八月份,国家林业局管辖的23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有31(?%)个保护区所作生态旅游规划的到批复,即这31个保护区拿到了开展生态旅游的“通行证”可是林业系统早就有80﹪以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生态旅——摘自罗菊春教授报告规划存在种种问题目标定位不准.对旅游资源缺乏调查与评价。开发的旅游产品不当,破坏了资源;
本文标题:第5章 4 生态旅游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31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