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学科。我们先看一下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理解这一含义,我们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律,但不是研究人的一般行为规律,而是集中研究在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这句话的意思告诉我们,组织行为学是以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创造力,是针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但它不是泛指人的一切行为,而是指人在某一特定组织中的行为。所谓组织可以指工商企业、政府机关、学校、部队、医院等。我们这门课程所研究的是针对教育组织种人的行为规律,其范围主要包括中小学校。(二)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在管理活动中,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而且科学技术越发展,就越要重视人的因素。据有关统计,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耗费的对比,在机械化水平低的情况下一般为:90:10;在中等机械化水平下为:60:40;在自动化程度高的情况下为:90:10。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劳动的知识含量迅速提高,脑力劳动的成分越来越高。而对于脑力劳动是很难用计量的方法来监督和控制的,主要应靠脑力劳动者本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我们学校管理中,教师的工作更是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我们要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就要了解教师的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才能有效地预测、引导教师的行为,变消极行为积极行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的个体因素,一个是环境因素。在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处于同一环境中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表现,这是由于他们的个性因素所决定的。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比如一个爱吸烟的人到了医院或校园,就不能吸烟,一个爱随地扔东西的人到了整洁优美的环境中也会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如果我们了解了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和他所处的环境因素,我们就可以合理地解释他的行为,同时也可以预测他今后的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人的行为,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使积极行为保持下去,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这对管理者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学习组织行为学可以为我们在管理活动中提供一些心理依据。帮助我们选择正确的管理方法,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一)边缘性、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多学科的交叉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学科。也就是说组织行为学具有以上这些学科的一些特点,由于组织行为学是多种学科相融的产物,因此它同时具有原有学科所不具备的一些新的特点。2.多层次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的行为发展规律,以及与之相应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知识系统。我们刚才谈到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一般来讲,研究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这就是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方面,组织行为里包含领导行为。由于在管理活动中领导者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许多教材将领导行为单独列为一部分。(1)个体第一个层次是个体。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这一部分主要研究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是什么;一个人会把个人的哪些特征带入组织中;有哪些因素影响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积极性等;人的个性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工作绩效。包括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社会知觉、人的需要和动机、人的态度、价值观等。(2)群体第二个层次是人的群体。我们知道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当中,他的行为受到群体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们通常说:1+1+1等于3。但在群体环境中1+1+1决不等于3。要么大于3,即三个臭皮匠等于诸葛亮。要么小于3,即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就是群体对人行为的影响。这一部分主要研究群体和群体结构;形成群体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影响群体的主要因素、群体规范、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群体决策等。(3)组织第三个层次是组织。所有的组织都是由个体与群体组成的。所有的个体既是群体的一员,也是组织的一员。组织行为学即是研究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就要研究某个特定组织的特征结构等。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工作压力、组织文化、组织的变革与发展等。我们教材中还谈到一个层次,称为第四层,这就是组织的外部环境。任何个人、群体和组织都是处在组织外部的环境中,他们是社会环境的成员。他们的行为均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为了真正掌握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还必须研究组织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二)两重性两重性是指组织行为学既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自然属性,又反映人的社会生活规律的社会属性。(三)实用性教育组织行为学属于应用性的学科。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才是我们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能力和水平呢,我认为学习组织行为学为我们在纷繁的管理活动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前我们可能是这样考虑问题,学了组织行为学之后,对于管理中人的行为我们就有一些理性的知识,它会帮助我们正确的处理管理中的问题。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勤于思考,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三、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特点(一)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教育组织行为学是研究教育这一特定组织内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它不仅融进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更将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应用于本学科,因此宽泛的综合性和强大的应用性是本学科的特点。我们本课程所框定的范围是中小学校。(二)学校组织的特点由于本课程所涉及的范围是中小学校,我们着重探讨学校组织的特点。学校与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一是它们的组织目标不同。企业要占据市场,获得利润,以营利为目标。学校以培养人、教育人为最终目标,尤其中小学更是属社会公共事业的范畴,是非营利性的组织。二是它们的组织功能不同。企业组织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核心,其组织的功能是保障生产活动的有效进行。学校以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为根本,其学校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时时体现着学校组织的教育功能。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它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构成学校组织的特点主要有:1.学校组织是一个松散结构的系统一个学校一般分为两大块,这就是学校行政系统和学校教学系统,(后勤)。教学使学校的核心工作,承担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当然是教师。教师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它的个性化和专业化。教师职业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化程度,在教师所从事的专业范围内应有相应的专业权利,体现在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权,教师工作使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工作。2.学校组织是一个更需要人本关怀的组织学校组织是通过教师来培养人的组织,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创造性、有生命力的人。教师是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注重高级心理需求满足的群体。更多要靠人本关怀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激励。教师的“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等高级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教师才能更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有良好的组织气候,强调以教师为本,尽力给教师更多的人本关怀。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给以不同的关怀,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3.学校组织是一个有多重目标的组织(1)学校组织的不同影响源(2)学校组织的不同功能(3)学校组织育人目标的多维性4.学校组织是一个更需要人本关怀的组织(三)教师工作的特点学校组织的主体是教师,学校组织的目标是通过教师得以实现的。本课程研究所涉及的管理活动主要针对的是管理者对教师的管理,因此教师也是我们本课程研究对象的主体。当然对教师的管理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这是学校管理的特殊性所造成的,管理者应该特别注意这一问题。教师工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育人性教师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知识,更需要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职业道德。2.复杂性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和教育任务的多样性。二是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具有独立意识和情感的学生。他们不是一张白纸和一个空洞的容器,他们对待教师所给予的东西是有选择地接受的,教师对学生不能简单地灌输和说教,而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设计。三是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师面对的是有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他们在气质、性格、兴趣和智力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使教师必须因才施教。3.示范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绝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和道德说教。学生的学习是从身边开始的,教师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方式,甚至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的语言表达、行为方式、教学态度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4.独立性。教师的工作比较松散和有弹性,一般是以个体性的形式展开的。教师工作,虽然人与人、事与事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远没有企业间的紧密,教师工作体现着更多的独立性,相互之间依赖性较小。教师在教室内从事自己的教学活动,常常具有自己的处事权,他们可以自由地选取教学方法,自主地安排教学空间。教师工作更多地体现脑力劳动的特点,没有定时、定量的限制,但对灵活性要求较高。四、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管理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它是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推动力。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尽管管理活动自古就有,但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们大家知道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便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社会的进步促使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组织管理学、人事管理学这些管理学的分支越来越显示出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管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比较公认的说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科学管理学派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美国的泰罗,(F·W·Taylor),法国的法约尔(H·Fayol)、德国的韦伯(M·Weber)为代表的古典管理学派。泰罗是科学管理的倡导者,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从根源上讲泰罗是组织行为学先驱者中最重要的一位。这一时期正是大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关注的是生产的效率。泰罗对工作进行动作和时间研究,注重工作的分析和设计,在钢铁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搬运铁块、铲铁锹等,将人的动作进行分解和设计,提出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计件工资制等。这一阶段的管理理论重视对物的研究,而忽视人的因素。2.行为学派阶段行为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代表人物是梅约、麦格雷戈等,他们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在行为科学的发展史中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实验就是1924年开始的霍桑实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1927年接管并主持了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指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的总称。实验1924年开始,直到1932年。梅奥的重要研究成果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霍桑实验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作“照明实验”。当时的实验假设是:提高照明度会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生产效率。但不管是提高照明度,还是降低照明度,一个组的照明已经降到月光的程度,工人的产量仍然提高,专家无法解释是什么原因促使产量的增加。1927年梅奥开始主持霍桑实验。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实验,如福利实验、随访实验、观察实验。3.管理科学学派阶段管理科学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代表人物钱德勒、劳伦斯等。其特点是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应用于管理,即我们通常说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应用于管理领域,形成新的组织
本文标题:《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35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