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心得体会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2014级研究生艺术设计专业苏雅丽来到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就读研究生,学校就安排了一次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专题学习,关于科学道德教育的学习以前从未涉及,此次学习感觉很新颖,也很必要,在某种程度上对我们这些刚踏进艺术研究门槛的研究生新生有警示作用,同时也令我们见贤思齐,在学习专业知识攀登科学高峰的同时,学习伟人高尚品格,践行马列主义科学道德观。作为高校生这个巨大的知识型团体,做好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习惯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使有才能的人发挥得游刃有余,才能使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做好学风建设尤其的重要。学风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的主要体现,一方面体现着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行为风尚,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教风师德、治学态度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反映。学风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风建设关系到学校能否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问题,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上树立什么样的形象,展现什么样的风貌的问题。学习风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方式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研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指科研活动中的科研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研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研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者规范之中。科学道德主要包括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自觉抵制弄虚作假、浮躁浮夸等学术不端行为等。所以要抓好学风建设,首先要有科学道德。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求真求实的科学文化内涵,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精髓的人类社会的共同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从摆脱中世纪的蒙昧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到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乃至20世纪以来新技术革命浪潮引领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精神不仅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千百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应当从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科学规范四个部分分别展开。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贯穿于科研活动全过程的共同信念、价值、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追求真理的信念、用于探索的精神、遵循实证的方法,讲求理性的态度。作为学生应当从求真、实证、进取、协作、包容、民主、开放、理性怀疑等方面努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正确处理利益、荣誉、道德和伦理等关系,拓展对物质世界、生物界和人类的认识,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科学伦理指科研人员与合作者、受试者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考察的是科研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品行和诚实及杜撰、抄袭、剽窃及学术不当行为产生的根源、表现、危害及对策。我们应当努力学习许多专业以外的知识,包括历史、哲学、社会学、文学、宗教和伦理学等帮助自己认识自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应如何加强学风建设呢?在此谈几点体会:一、加强引导,提高学生对知识及其重要性的认识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物质财富的创造和利用,都离不开知识,知识与人类不可分,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切科学知识都离不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学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促进各类人才的成长。知识是青年成才的基础,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新时期,人才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在竞争中所占的份量越来越重。现代社会对人才在知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掌握精湛牢固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同时还要学习和掌握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动态前沿知识二、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人之所以要学习,是由一定的动机所驱使的。所谓动机,是指引起、推动并维持人的活动,以实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动机的实质是需要,只有当需要有可能满足时,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动机即告结束。学习需要是各种各样的,它包括学生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习惯以及对未来的学习理想。学习的诱因是指为了实现学习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某种能激发学习需要的因素,使学习需要从潜在的状态转为活跃状态;二是要有满足需要的条件,如一定的外部环境等。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来自个体、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的情绪、意志、态度、经历、爱好与兴趣、健康状况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各种社会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学校因素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文化氛围、学风校风等。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所处的地域位置、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以及家庭教育等。以上这些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高等学校一方面,就是要在综合分析以上诸多因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其中积极、有效的因素,以增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部驱动力,即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就是要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外部条件,以此激发学习动机。三、更新教育观念,加快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必须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形成有利于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在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依然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的主要渠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尽快实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我国传统的教学内容更多注重理论的灌输和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育环节和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高等学校在实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方面必须同时代要求相适应,注重知识的不断更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智力开发和能力素质的培养。四、积极开展以大学生科研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文化活动高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做法上,各高校应根据学生年纪轻、接受能力强和思维敏锐等特点,积极开展以大学生科研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文化活动。①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成立大学生科研小组,系或教研室指派教师担任学生科研顾问,以对学生科研进行必要的指导;②制定科研计划,确定科研课题。学生科研活动计划一般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单位制定;科研课题可结合各专业自身特点和教学情况,由系或教研室与科研小组共同讨论研究确定。③开展科研活动的理论培训。系或教研室对学生科研进行理论培训是必要的,请教学和科研骨干教师开展科研讲座,使学生明确开展大学生科研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帮助学生确立科研意识,树立科研的信心。④定期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的交流、评比和表彰。⑤建立大学生科研活动基金。为确保大学生科研活动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一方面学校应拨出一定数额的经费作为大学生科研活动基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筹集一部分。大学生科研基金主要用于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日常必要开支和奖励费用。总之,通过开展大学生科研,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又能促进学生更扎实地学习好专业知识,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以此推动学风建设。五、加强管理,开展学习竞赛一方面,加强管理是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实施教育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严格而明确的管理制度是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重要保证。一是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严明的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学籍管理制度、课堂纪律管理制度、请假制度和考试纪律等。二是要严格执行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再好的制度,如果不执行,就等于一纸空文,毫无意义。作为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纪律是最基本的要求,任何学生都应受到纪律的约束,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违纪,都将受到处罚。高等学校只有实行严格的管理,并在管理的基础上实行相对淘汰制度,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另一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学习竞赛是促使学风建设的又一有效措施。在大学生中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人才的成长不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而是客观培养和主观努力的双重结果。要使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外,就是如何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身潜在的活力,而竞争是激发学生自身潜在活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成才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包括外语和计算机)、科研能力、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进行单项和综合考核评估,实行“奖优罚劣”,使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竞争,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学风和校风建设。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规范、行为准则、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方面出现的失范现象。因为其不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正确使用,所以称之为问题。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反映了现代科研体制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既有科技工作者精神层面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有行为层面的科研规范问题。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是推动学术研究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倡导求真务。科研活动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从事科研活动的群体比其他社会群体更需要一个追求真理、严谨求实、诚信负责、真诚协作的文化氛围。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出现,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有科研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但从根本上说,科学文化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本质是科学文化缺失或者说发育不良的问题,是科技事业发展与社会资源配置趋势出现偏差或者说悖离的问题。解决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关键在于抓好教育、制度和监督三个环节。教育是基础,制度是关键,监督是保障,惩防结合、标本兼治。第一是坚持教育引导。大量低水平、不负责任的科研行为在这三种不端行为之外,对科研实践的危害更为长远、更具有腐蚀性。防止这些不负责任的科研行为,主要依靠引导和教育。当前应大力宣传科技界治学典范和明德楷模,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案例警示教育,从正反两方面引导科技工作者严格自律并加强科学道德修养;应当以研究生为重点,在高校更加广泛地开展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科学规范教育。加快建立起覆盖全国科技工作者以及青年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长效工作机制,积极倡导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学术环境。第二是加强制度规范。继续推进制度建设,完善科研经费分配制度,在不同研究领域,合理确定稳定性支持和竞争性投入的比例,为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开展自主创新提供良好条件;完善科研绩效评价制度,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不同特点,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过程的公开透明,增强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完善学术平等机制,从制度层面支持学术争鸣,保护不同意见,宽容探索失败,激励科技工作者敢于质疑,乐于创新。第三要强化监督约束。在强化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科研活动、科研管理主要环节监督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互动机制。由于多数科研不端行为往往涉及较为专业的领域方向,非专业人员很难察觉;而且越是高精尖的高技术领域,科学研究过程越是细微、复杂、深奥,只有同一专业领域内的同行研究人员才可能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本文标题: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41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