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综合/其它 > 李玉宾老师讲《四圣心源》
1李玉宾老师讲《四圣心源》笔记(全集)根尘不偶老师在民间中医网讲解《四圣心源》,是中医爱好者入门的好方法,建议各位认真学习,本人已受益良多。谢谢根尘不偶老师。从今天开始,跟大家一起学习《四圣心源》。前段时间,随着《四圣心源》两个版本陆续出版,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两本《四圣心源》,都上市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吧,可能会有不少朋友陆陆续续都看到了这本书,开始学习黄元御先生的一些学术思想。慢慢的有一些朋友经常跟我咨询,说《四圣心源》这本书,看了之后感觉很好,但是呢,似乎不能够学以致用,感觉书很好,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去用。希望能够把这本《四圣心源》再讲一讲,讲得能够学以致用,不能光看着好看呀。实实在在的讲,我觉得我个人的水平,还不够资格来给大家讲《四圣心源》。这是经典著作,水平比我们的水平要高得多呀。所以想来想去,还是接受大家的邀请。我也不敢说给大家讲,咱就是一起再来学习一遍,互通有无,共同进步。以我个人的学习体会,作为一个主要的交流内容,向大家汇报一下,讲得不对的地方呢大家也多批评,多指正。因为《四圣心源》这本书,它这个理论很圆融,讲的比较完美一些,所以,有些东西可能跟具体的、实际的临床,我们遇到的情况呢有一些距离,它相当于是理论化,或者是,稍微有点抽象化了。实际上,黄元御先生是把核心的东西给我们抽出来了,总结出来了,所以,当我们在临床上碰到一个具体的疾病的时候,往往抓不住重点。不知道该怎么用《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指导来处理,还不能做到很好地学以致用,初学者大部分会遇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这一次咱们大家一块把《四圣心源》再学习一遍,目的是能够把黄元御先生的心血,这么好的《四圣心源》,把它这套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跟我们的临床具体的一些病症能够结合起来,能够让我们用《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临床,达到学以致用。如果学得好的话,还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贯通。那么,黄元御先生《四圣心源》这本书,内容其实并不多,我讲的跟大家一块学习,咱们怎么去学。我就先把我讲的思路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也没打算照着这本书逐句逐句的去讲,因为这样也就有点形象化,有点走形式了,没有多大的意思。黄元御写书是一个形式,它的精髓是来阐述中医的核心理论,所以我想,咱们还是在原书内容的基础上按照黄元御写书的顺序,讲它的主要精髓,它讲的什么意思,它讲的这个意思我们在临床上怎么去用。大概是想用按这个方式跟大家学习沟通,不会去讲这句话什么意思,这个字什么意思,这种形式可能会比较少,尽量不会用这种形式来跟大家讲。如果大家看书的时候有一些不理解的字句,那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黄元御医学全书》,是麻瑞亭老师和孙洽熙老师,两位老前辈,精心校对出版的。里面对一些常见的字句、疑难的字句、里面的引文、一些比较难懂的地方,都做了比较详细的注解、阐述,都很好。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查一查。就是在这个字词的层面上,遇到一些困难呢,去看中医药出版社全书里面的注解就可以,基本上就可以2解决问题,咱们不是领着单纯的念书,我们主要的目的还是学以致用,所以,咱们主要是一起来学习《四圣心源》的理论精神,学习怎么去运用这个东西。今天正好有点事,时间也晚了点,所以,咱们今天就讲一个概说,本来是想讲《天人解》,后来我想先把《四圣心源》总体的情况,沟通一下,便于我们更好的掌握全书的内容,这样可能更好一些,所以咱们今天不是讲书的哪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就是把整本书做一个概述,简单的沟通一下。那么,今晚上我大概想跟大家交流三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就是黄元御先生的生平简介,我们看黄元御先生的书,要对黄元御先生的生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尊师重道,这是起码的礼貌;其次,我们了解一下黄元御这本书是如何写成,写成之后版本沿革是怎么流传下来的,我们也了解一下。今晚的重点内容是讲《四圣心源》的结构体系,它的理论结构是什么样子的。黄元御把核心理念都放到《四圣心源》这本书里面来讲,它说的什么意思。那么今晚上把这三方面的内容作为主要的交流的内容来互相学习一下。首先,讲一下黄元御先生的生平,黄元御先生他老家是山东的,山东潍坊昌邑人,说起来和我是老乡,我也是潍坊人。那么黄元御先生他的家庭在当地也算是一个名门望族,是一个家境比较好的这么一家,而且他祖上一直有当官的,既是书香门第,又是达官贵人这种家庭。他的祖上有一位老先生叫黄福的,他这位老祖宗是明朝的一品官员,在明朝他从一个小官最后做到一品大员,做到太子少保,就是辅佐太子的老师,做到户部尚书,明朝户部尚书。户部是掌管财政、税收,这种有实权的大官,像现在国务院掌管经济的副总理一样,很高级的官员。黄元御的家族有一个比较好的条件,给他传承,一个很好的生长、学习的环境,相对比较优越一些。因为黄福老先生为官很清正,为国家尽心尽力,是明初的一个官员,辅佐了五任皇帝,历任五代皇帝。一个很有才能、又非常鞠躬尽瘁这么一个官员,他的这种为人做事的风气在他的家族一直流传下来,所以黄氏家族出了不少官员,那么到了黄元御这一代呢,黄元御是兄弟三人,弟兄三个。黄元御排行老三,老小,所以他的两个哥哥,家里取的名都是希望他们品德高尚,两个哥哥一个叫德淳,一个叫德润。黄元御的名字,实际上元御是他的字,他的名叫黄玉路,玉是玉石的玉,路是马路的路。黄家的家族,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品质和晶莹透亮的玉一样;品德柔润、为人清正,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一些气质,所以给自己的孩子取名的时候有这方面的意思,他的名字是他爷爷给取的。房间广播里面,黄元御名玉璐,带个王字旁是错的,他没有王字旁,就是马路的路,就是原名。黄元御在这么一个家庭里面面,有这个很好的书香门第的门风,他有很多书可以看,从小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那么这个号呢?是他自己取的号了,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为什么叫号研农?就是研天为农,就是希望自己在笔墨文章里去耕耘,是这个意思。就是实际还是文人报国啊,文化人的一些抱负,代表了他的胸怀。黄元御他很聪明,在他这个《昌邑县志》里面说黄元御“少有奇才,世推为国器”,就是大家3觉得这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很有才华,过目不忘,聪颖过人,说这孩子以后可以成为国家栋梁,所以黄元御自己很有抱负,他也希望自己以后长大了可以报效国家,干出一番事业,就是也很有想法,希望走仕途。但是很不幸的是一件小事改变了他的一生,黄元御是1705年出生,到1734年他虚岁30,三十而立,这一年是改变黄元御一生方向的最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他不小心染上了眼疾,眼睛生病了,有眼病,这就找大夫看,结果正好碰上了几个用他的话说就是庸医,庸医误人,眼睛不但没有治好,治瞎了,最后的结果导致左目失明,那么关于他这一段生病、治病,最后庸医误治导致失明的这段经历,他是痛心疾苦,他在他的著作里面是经常可以看到,他是耿耿于怀,对这段经历是耿耿于怀,在他的第一本著作《素灵微蕴》里面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对于这个眼病误治导致他这个左目失明而且整个身体,因为用了很多寒凉药,身体中土的阳气也受到了比较重的打击,所以体质也远远不如以前,这样的话,他即使再想去走仕途这条路也没有这个精力,也没有这个资格,五官不端正难以为官,仕途走不通,所以他这也是没办法,后来就放弃仕途转向医学,考究灵兰之秘,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所以黄元御他这一生的事业是从他30岁左目失明开始的,真正的开始走向医学,是从这一年。我们很多人学医的时候、接受中医的时候是在30岁以前,比黄元御要早,黄元御是30岁才被迫转向医学,都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我记得当年孙思邈学医的时候好像也是从30岁开始学的,也是成为一代大医,所以这个学医有时候不在早晚,而在于你是不是用心去学,是不是学对了,找对了方向。黄元御刚开始学医的时候啊,他有一个堂哥也是一个当大夫的,就指点他说你可以先看看《伤寒论》,先看《伤寒》,所以他这个学医是从《伤寒》开始看起的,因为黄元御他本身的文化基础很好,诸子百家啊尤其这个历史,史书他看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很深厚,所以咱们有一句话说:传统文化基础好的话学医这个小菜一碟,很容易。所以他学习《伤寒论》很有心得,很快就能找出感觉来,他看了好多伤寒各家注释,感觉都说的辞不达意或者没有说透,没有说到这个真正的问题上,那么后来他就自己去悟这个伤寒到底说的什么意思,那么看了三年之后,他把这个《伤寒》历代注家啊也看的差不多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他都不满意,觉得都没有把伤寒讲透,那么他自己去琢磨,这有一天晚上呢静夜沉思的时候想着想着就睡着了然后做了一个梦,一下子把伤寒给想通了,恍然解矣,一下子就理解了,通透了。所以他讲“三年忧思,一朝而解”,学了三年《伤寒论》才明白《伤寒》到底说什么,说的什么意思,才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但是黄元御他这个人做学问很认真,他没有说浅尝辄止,一有小得就沾沾自喜,他没有这样,他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伤寒论》,已经领悟透了,但是他觉得这还不是根源,他觉得张仲景写出《伤寒论》来必然有他自己的学术根源,所以他就追本溯源,又往上找,看这个《伤寒》是根据什么写出来的,源头在哪里?源头就是《内经》《素问》《灵枢》,《难经》4这些,所以从伤寒呢,学了三年《伤寒》之后他又开始往源头学习,又去学习《内经》,学习《素问》、《灵枢》、《难经》,他又去研究这个源头,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去来学习中医,实际上也是自己对《伤寒》的这个理解这种领悟,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他实际上是从源头去找一种认可,那么通过《内经》、通过《难经》这些经典著作的这个学习,最后他觉得可以对自己的领悟做一个肯定的这个评价了,那这个时候他才敢去著书留世。你看黄元御30岁开始学中医,学了三年,33岁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小有所成,已经把《伤寒》给学透了,他都没敢去著书立说啊而是继续学习,直到36岁的时候,到了他本命年,他又把这个《内经》、《难经》这些中医经典又学了三年,对自己的这个学习心得有了一个肯定的评价,这个时候他才敢著书立说。这时候他写的第一本书,他一生当中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呢,就是《素灵微蕴》,咱们在这个《黄元御医书十一种》当中有这个《素灵微蕴》这本书,这本书也是一本小书,前面主要讲一些这个医学理论,后面是一些医案。这是黄元御的第一本著作,小试牛刀,把自己这个一些心得体会都和自己的案例,先简单的总结了一下。那么他这个《素灵微蕴》一成稿之后,流传出去引起很大的争议,有些人认为这个不得了,这一代大家出世了,评价很高;也有些人认为这是无所事事,现在这个写书有什么用啊,还不如出去开个药铺挣点钱去。黄元御针对这个种种传言,他没有动摇,而是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杝元》赋,记载这件事情,表明自己的立场说我啊不会去做这些沽名钓誉的事,我只是做学问,不会为名利所动。大家想想,黄元御这一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成就,这个与他这个最初的发心,跟他的初衷是密切相关的。假设他学医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当然他也不需要靠行医养家糊口。如果他靠行医来牟利来发财,那么我想他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正因为最初的发心就是不为名利,只为学术,只是为了中医学术的传承,所以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全部都放在了对中医的体悟研究上。全部都放在了著书写作上,他这一生呕心沥血。刚才讲到黄元御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发心很好,不为名利所动,所以他这短短一生能有这么多的著作留世。那么黄元御在他的第一本书《素灵微蕴》成书之后,他就继续学习,继续去学习张仲景的《金匮》,学完了《伤寒》学《金匮》——《金匮要略》,然后在随后的几年时间,他是一边到江南到南方去游历,跟游学一样,去了很多地方;另一方面,也是借这个机会,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这几年的游学啊,黄元御自己研究《伤寒》,研究《金匮》,心得越来越成体系的时候,对中医这些经典著作,《内经》这些也有了比较好的领悟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可以去注解《伤寒》和《金匮》了,他认为《伤寒》流传千载,没有人能够很好的理解和很好的注解,所以他想这个事情我应该把它讲清楚,流传下去,不能再一直这么稀里糊涂的传下去,所以他这个时候,从三十岁开始学医,三十六岁有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一直到四十四岁十几年的时间,他才开始写他的第二本医学著作,那么第二本他写的是《伤寒悬解》。
本文标题:李玉宾老师讲《四圣心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5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