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社会学绪论产生年代:19C30S创始人:孔德[法]代表人物:四大经典社会学家(1)孔德[法]→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并系统阐释其内容(2)涂尔干[法]→《自杀论》社会自杀率及类型与社会结构和规范的内在关联确定社会学研究范围及方法(3)卡尔·马克思[德]→阶级斗争冲突论(4)马克思·韦伯[德]→认识社会行动,理解人的行动定义:研究人际互动的前提、内在机制及重要结果(如社会规范、社会结构等)研究内容:书本章标题(1)社会学的视野(2)人的社会化(3)社会群体(4)家庭(5)社会组织(6)社区(7)文化(8)性与性别(9)社会问题(10)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1)越轨与社会控制(12)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理论成果:四大理论提供四个分析问题的视角宏观:主要研究社会结构(形成、不同方面如何相互影响)(1)功能主义理论:帕森斯[美]20C60S重视社会整合与稳定类似人体器官对人体的作用(相互依赖,自我稳定)→强调部分对整体的贡献,使其往稳定的、好的方向转变保守色彩(2)冲突论:重视变化、冲突与矛盾、斗争与变迁;以社会结构来解释受马克思“阶级矛盾由生产资料分配不均引起”观点的启示→社会的冲突、矛盾与变迁主要由权力关系引起激进色彩微观:主要研究个人以及贴近个人的周边社会环境,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3)交换论:研究小群体人际互动受心理学与经济行为学的影响互动目的是得到酬偿;趋向最大限度合理化→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报酬对于不同人来说,酬偿不同(除了物质经济资源外,还有精神层面的)(4)符号互动论:人以符号为中介实现互动;符号由社会定义和建构,并非由某人定义→人的互动受社会影响与定义应用:越轨行为标签论社会学研究特色: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影响(①社会规范;②人际互动)2社会规范定义:重复互动过程中,人们对有关行为规定的稳定预期和共同信念(社会规范是简化社会复杂性的一种重要机制和手段)分类:(1)限定性的社会规范→限制与阻止某种行为,如“不在上帝面前做伪证”(2)偏好变移的社会规范→改变偏好以改变行为;外在价值观内化为内在道德准则;(3)均衡选择的社会规范(最普遍)→即meetingpoint或focalpoint多种均衡和选择特定的均衡是解决冲突的方法①接轨:一方放弃自己的规范,接受另一方规范②双方选择新的均衡:如中国人与德国人选择用英语交流;方言与普通话③不完全接轨:制定协调冲突的规则,如客随主变,“入乡随俗”功能:简化社会复杂性的一种重要机制和手段(核心)(1)协调并稳定人们预期(最主要)(2)激励:诱导人们进行合作,使利益兼容,实现双赢或者多赢(3)传递信息:传递私人主体的信息①角色身份外显(如大队长的三道杠)②执行某种社会规范的行为者要付出的成本增加,提供更多的真实信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徐悲鸿剁手”)法律(特殊的社会规范)与一般社会规范的关系区别:(1)执行机制:法律的执行机构为正式的第三方机构;社会规范由多方执行;①自我执行,如拾金不昧、舍己救人②双边实施,如双方签订合同,违者受罚③非正式第三方实施,如公众鄙视的目光(2)产生方式:法律自上而下产生,有明确的起止时间社会规范自下而上产生,起止时间模糊(3)执行自由度:法律执行刚性社会规范执行弹性联系:(参考《没有法律的秩序》《有法律的无秩序》)(1)如果法律与现有的社会规范相冲突,法律的执行成本将大大增加,最后败下阵来的往往是法律;(法不责众)(2)如果法律建立在已有有效社会规范的基础之上,法律的执行成本将大大降低,此时法律与社会规范相互促进。人际互动类型:(1)实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确定角色;②身体在场(面对面互动)(2)虚拟→上述条件有一个不满足即为虚拟极端虚拟的人际互动不确定角色(匿名)且身体缺席基本问题:(1)协调→本质为预测→本质为信息(2)合作→本质为激励(使双方利益兼容,同时满足组织与个人利益)关系链:角色→规范→预期→秩序确定角色→特定角色的互动行为规范→互动双方间较稳定的预期→社会秩序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人际互动比较类型:(1)熟人之间的互动(2)熟悉的陌生人之间的互动(相互信息不对称,对某方面角色不了解)(3)陌生人之间的互动(对所有角色一无所知)3传统社会中(1)占主导位置,起决定性作用;现代社会中(2)(3)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传统社会中的互动常为实体的人际互动,但也存在虚拟的人际互动(如写信、电话)。网络社会中的人际互动是实体还是虚拟?网络社会中所扮演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角色,经历现实中少有经历的,社会规范对其不起作用。由扮演的角色所决定:若扮演的是传递信息的角色则为实体;若扮演娱乐、人际互动等则为虚拟。人际信任定义:重复互动过程中,人们对有关行为的稳定预期与共同信念(与社会规范相同的部分)人们为了长远利益愿意牺牲或抑制眼前利益。(是简化社会复杂性的重要机制和手段之一)分类:(1)从信任的来源看:①基于个人特征的信任先天(外貌第一眼信任)基于后天互动产生的品质的信任基于血缘的信任信任的敏感度取决于信任主体和对象特征→对精密主体敏感度更高(如汽车)②基于制度的信任:法律③基于信誉的信任:为了长远利益,抑制或牺牲当前利益没有未来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2)从信任的对象看:①个人②组织:组织较个人不易消失,互动更稳定,收集信息,约束个人行为→没有组织的人很难被信任政府是特别的组织(3)①基于认知的信任②基于恐吓、惩罚的信任③基于认同的信任:共有某种信仰(如基督)、价值观或情感影响人际信任的重要变量(1)互动次数→互动次数越多,信任度越高(2)互动环境的稳定性→对长远未来的重视与稳定预期政府的政策与行为影响互动环境的稳定性(3)信息传播速度→信息披露越及时有效,信任度越高(4)失信受害者是否有积极性和可能性来惩罚失信者是否垄断?如偏远山区唯一的餐饮店,即使服务不好也得忍受惩罚的能力与成本?(5)对失信者的惩罚措施失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失信后被惩罚的概率与力度惩罚与利益间的比较,即失信成本(6)财产所有制的性质与状态(影响最广、最重要)信任以产权为载体,产权为信任的抵押承诺是否可信?→是否有产权(抵押)?4社会复杂性原因:社会是由无数人际互动关系组成的→人们的行为受意识引导→作为人际互动主体的人的意识具有复杂性→意识的复杂性体现于其特点:(1)偶然性、多变性:对同一个意识对象,不同的人对其反映存在差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对其反映也存在差异。(2)模糊性、多值性:与人相关的理解和概念具有多元性和辩证性(是一个辨证概念而非数值概念)(3)封闭性:意识被封闭在大脑中,表达出的意识与大脑中的意识有差别其逻辑在于:个人复杂性对子随着互动主体数量的增加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因此人际互动关系呈现出复杂性,因此社会也呈现出复杂性。简化手段:为了适应这种社会复杂性,人们找到了简化社会复杂性的机制与手段。(1)语言文字与传媒技术。语言文字能够减少交流的记忆性。传媒技术使得人际互动呈现低成本、高速度的特点。(2)社会规范是简化社会复杂性的一种重要机制和手段,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协调并稳定人们预期(最主要)②激励:诱导人们进行合作,使利益兼容,实现双赢或者多赢③传递信息:传递私人主体的信息(3)组织及管理技术(4)信任是简化社会复杂性的重要机制和手段之一。5社会学分论微观人际互动台前:确定角色;身体在场(面对面);存在观众人际关系的平衡原则定义:三人以上(包括三人)就某一问题或事件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功能:维持表面的人际关系平衡内容:(1)平衡的标准往往不是显然的,而是要通过试错、打探才能获得(潜规则)(2)关系越密切,平衡的标准往往越复杂、越综合、越难(3)人们往往拿与自己地位相类似的人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4)平衡关系的打破往往在私底下悄悄进行,一旦被发现,就会对他们产生心理压力。人们对行为进行归因分析以决定是否采取补救措施。(打破非公开)(5)根据平衡原则,相似地位的人行为具有趋同性和从众性,但这并不一定反映行为者的真实意愿。→趋同不集体(非集体主义)台后:不存在观众→反映真实想法;交往实力(联结能力)不同?身份与身价?→日常权威不同日常权威/正式权威/权力权力定义:甲有乙欲求的稀缺资源(有形/无形)影响因素:(1)资源的稀缺程度(2)满足愿望的迫切程度(3)是否存在替代满足的途径以及替代满足的成本大小正式权威定义:正当的权力(权力来源?权力的合法性基础?)类型:按照马克思·韦伯的标准划分(1)传统型权威:根据历史,古已有之是一种动态的序列替代,如“爷爷揍爸爸,爸爸揍儿子”(2)魅力型权威:有人格魅力的人具有感召力(3)法理型权威:制度、法律赋权传统社会中(1)(2)占主导地位现代社会中(3)为权力的普遍来源日常权威定义:在日常互动中,一个人的社会重要性被他人认可的程度和方式(无法按照韦伯的分类看,只能从日常的人际关系互动网中找寻)社会重要性定义:一个人从正式权威那里可直接或间接借到的社会稀缺资源价值多少特点:(1)主观性:不同人对社会重要性的评价不同(与以往同正式权威交换的经验相关)(2)策略性、计谋性:投正式权威所好来进行人情交换(3)客观性:外在客观指标反映社会重要性,如接待规格、热情程度为什么可以借到?人情关系与交换成为将日常权威与正式权威关联起来的媒介,如救命报恩日常权威与正式权威的关系(1)在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的运作空间越大,正式权威和制度的效率往往越低(2)日常权威之和特定人际互动关系网中的正式权威相关联(3)若借不到正式权威手中的社会资源,日常权威就不存在6中国人情社会特点(1)重情轻理,理在情中,不近人情比不近理更严重情:血缘、姻缘及其外延(2)(费孝通)人情关系具有差序格局;家庭、单位为人情基础(3)人情社会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考虑与他人关系以决定人情是否施予(程度和范围)中国人情与制度运行机制(1)前提:人情是每个人做事的最终依据→推论:对人的判定可视人情亲密程度变通,没有什么不可以商量(2)前提:制度对人情的约束是有针对性的;制度的作用是局部的、具体的;而人情是整体的、全局的,如顾全大局(人情大于制度)。→推论:是非、真伪、正确与否不是唯一重要的;合适、恰当、识相很重要;(3)前提:制度与人情往往不是矛盾体,而是一种融合→推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感情用事或一味坚持原则都是对和谐人际关系的破坏;Face→脸:与理想的道德准则相关联→面:心理地位(与日常权威相似);能办成大事,但是可能格调不高7功能分析框架(默顿)——制度和政策的普适性工具定义:功能是指(制度、政策)给人们带来的客观后果(执行后)分类:显功能:政策在制定时,执行前被大多数人预料到的客观后果隐功能:政策在制定时,执行前没有被大多数人预料到的客观后果正功能/负功能显功能与隐功能之间可以发生转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学主要研究隐功能(常被称为有目的行动的非预期后果)显隐与正负的组合功能接受者分析:重要的政策制度不可能对所有人产生同等作用→分类研究→重视少数人的利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少数人)功能的替代与互补分析:替代:否定现有政策合理性互补:承认现有制度合理性基础上,以其他不同制度完善现有制度,使现有政策目标更有效达到现实中的替代与互补都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功能的历史分析:制度政策有起始点当时有多种政策可选的情况下,为何选择了当前的政策婚礼的功能:(1)人情交换(2)集会看表演(3)炫耀消费(4)承诺担保(5)广而告之开会的功能:(1)私底下解决问题的办法公开化(2)私底下解决问题的方法合法化(3)分担责任和风险(4)人情交换(开会领导和我有交情;死对头的会我不去)(5)公款消费游山玩水解决问题的两类方式:用手投票(开会)→一人一票;解决公共问题问题的不同解决会影响公共福利用脚投票(市场)→可用人民币影响选票,可重复投票解决私人欲望问题接上功能分析框架自我实现的预言:事后来看,虚假的预言由于被大多数人信以为真,并依此采取行动。最后,虚假的预言变成了现实。有关政策要么缺失,要么没有起到应有作用。解释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歧视和偏见(其本质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内群体的美德
本文标题:社会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51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