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从古典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与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
从古典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与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从古典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与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2016-08-01汪斌董赟学术论衡从古典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与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文|汪斌;董赟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新产业组织形式,引起了产业组织、战略管理和技术创新理论等多个研究领域的关注。随着这些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揭示产业集群的经济特征作出了贡献。然而,对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还远未深入到产业集群机理的层次。探索产业集群演进动因与过程,对于通过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来提高企业乃至区域整体生产效率,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述评专业化分工理论的基础上,从专业化分工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演进路径,并对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理性思索,以期为培育和发展我国产业集群的政策设计提供参考。一、从古典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述评1.专业化分工研究的起点: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在其划时代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国民财富的增长。在斯密看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劳动分工的日益深化和不断演进,而新的劳动分工的深化取决于市场范围的扩大。斯密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凭借持续引进新的分工而自我维持的增长理论。而且更深刻地指出,技术变迁以分工加速知识积累的形式,成为报酬递增永不枯竭的源泉。但是在处理分工与市场扩大的关系时,由于受历史时代所限,对市场范围的讨论只是从地理角度出发,认为运输的发展是限制市场范围扩张的主要原因,同时考察了人口规模对生产规模进而对分工的影响。总之,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是,分工带来的专业化导致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产生报酬递增,而进一步的分工依赖于市场范围的扩大。分工既是经济进步的原因又是其结果,这个因果累积的过程所体现出的就是报酬递增机制。因此,专业化和分工应该成为研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出发点。遗憾的是,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思想没有被以后的经济学家所高度重视。2.专业化分工研究的偏离:关注资源配置问题的新古典经济学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该书主要关注的是资源配置问题中的价格理论,但马歇尔还是继承了斯密对劳动分工的开创性观察,初次描述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马歇尔在书中描述了“地方性工业”的原始形态,他所说的地方性工业就是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并把这些特定地区称作“工业区域”。马歇尔对斯密定理两难困境和报酬递增的处理,是提出了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并将外部规模经济等同为报酬递增。他指出,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是为了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提供的利益,这种利益包括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共享辅助性工作的服务和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平衡劳动需求结构和方便顾客等①,即产业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由此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在这种分析框架下,企业内分工、创新、技术变化都被抽象掉了。马歇尔没有指明外部规模经济的来源是什么,同时以静态均衡分析处理动态的报酬递增是不合适的。3.专业化分工理论的回归:杨格定理杨格的经典论文《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代表了当时研究分工问题和报酬递增的最高成就,也是被当代研究分工问题文献引用最多的文章。他重视分工、交易费用和市场范围的关系,重新阐发了斯密关于分工与市场规模的思想。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被后人概括为“杨格定理”,择其要有以下几点:(1)有保证的收益递增依赖于渐进的劳动分工;(2)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相互作用,彼此增进;(3)需求和供给是劳动分工的两个侧面。针对马歇尔就纯粹生产者和纯粹消费者绝对分离的论点,他强调了分工中所有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对称地位,每个人的需求都是由其供给决定的,杨格称之为倒数需求律。他用三个概念来描述分工,分别是个人专业化水平、间接生产链条的长度、此链条上每个环节中产品种类数。为了全面解读杨格的有关思想,还须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1)动态均衡———静态均衡。杨格认为,产业的运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随着分工的不断演进,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分工链条不断加长,不同专业化分工之间相互协调会带来最终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市场交易的增加,进而促进市场范围的扩大,而市场范围的扩大又进一步推进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上述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并逐渐深入的,是内在的动态均衡,而不是静态均衡。分工的发展会带来经济中的报酬递增正是源于分工水平提高与市场范围扩大之间的正反馈效应,或者说分工的网络效果。因此,专业化经济与劳动分工才是经济进步的最重要的源泉。(2)专业化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按照杨格的观点,规模经济只有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才能出现,不进行专业化分工,仅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单个工厂或产业部门的规模扩张并不会带来生产率的提高。报酬递增是真实经济中的动态经济现象,是由全社会范围内的劳动分工所产生的,应当把大规模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统一起来。杨格提出了社会收益递增概念,以区别于马歇尔的规模收益递增概念,并认为规模经济可能伴随在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之中,却不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根源。(3)迂回生产———直接生产。迂回生产方式作为分工的最大特点,其发展会使原材料与最终产品之间插入越来越多的从事中间产品生产的专业化企业,从而导致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杨格将这种由迂回生产方式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称为“市场规模经济”,以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规模经济”。在这里,分工、迂回生产方式、知识积累、技术进步是同一含义的概念。迂回生产方式的表现形式是人均资本的增加,这不仅是指投入的增加,而且是生产组织方式的演进,劳动分工是形成迂回生产方式的主要原因。反之,企业家也必须在不同的迂回生产方式中作出选择。4.专业化分工理论的复兴: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兴起杨格的《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在当时仍然没能引起经济学家们的足够重视,并重新唤起对专业化分工问题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数学家发展了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等方法,给处理分工与专业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定量实证分析工具。80年代以来,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超边际分析法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高深经济思想形式化,发展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给定经济组织结构下的最优资源配置问题,转向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是以斯密、杨格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其分析工具比新古典经济学更新,而思想渊源则比新古典经济学更古。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专业化分工和报酬递增的核心思想是:制度变迁和组织创新对分工深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能否实现高水平分工则与交易效率有关;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决定着专业知识的积累速度和人类获得技术性知识的能力,决定报酬递增。分工的深化取决于交易费用与分工收入的相对比较,呈现出一个自发演进的过程。因此,通过大量的关于分工组织的试错实验,人们可以获得更多关于分工组织的制度性知识,从而选择更有效的分工结构,改进交易效率,提高分工水平,使他们获得技术性知识的能力提高,形成内生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上述这种自发演进过程可以描述如下: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生产效率很低,人们只能选择自给自足。随着劳动经验的逐渐积累,生产效率有所提高,经济开始逐步增长,人们相对可以承担起一定的交易费用,通过互相交换产品,开始产生初步的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由于专业化生产加速了经验积累和技能改进,“知识沿空间的互补性”的“溢出效应”,使生产效率进一步上升,经济发展逐步加速,使人们在权衡专业化将带来的报酬和将要增加的交易费用后,认为可以支付更多的交易费用,实验新的分工组织,因而进一步提高了分工的水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使分工演进越来越快。杨小凯等学者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关于经济聚集的阐述,是自马歇尔以后把空间因素纳入经济学理论框架的一次重大尝试。他们将分工、交易费用、交易效率的概念和一般均衡的分析工具,以及制度分析引入经济聚集的研究中,不仅给人们一种方法论上的启迪,而且使得该问题的研究对于现实经济更具有解释力。二、专业化分工视角下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1.分工深化促使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机理通过以上理论回顾,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专业化分工的视角来考察当代产业集群,笔者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是人们为降低专业化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和获取由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累积和自我增强的系统演化过程,其自增强动力机制源于由专业化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首先,交易费用与每对交易伙伴之间的距离相关,如果把交易伙伴间距离的缩短看成是一种聚集,则交易伙伴间距离的缩短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导致产业集群的产生。假如最初交易费用过高,人们就会选择自给自足,此时没有分工,当然也不会有集群;当交易效率得到些许提高,制造业内部开始出现半专业化的企业。为了减少运输成本、共享公共设施、减少信息失真和不确定性风险等,企业的自利决策行为有本能地聚集在一起的偏好,以降低分工带来的交易费用;随着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交易效率继续提高,交易行为的种类和频率大大增加,各个分工单位之间的依赖性加强,从而产生更强的节约交易费用的欲望,由此进一步促使向同一区位的聚集;当专业化程度(指消费者-生产者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时间份额)发展到足够高时,不同的制造业产品生产者之间以及和其他厂商与机构间出现高水平分工时,则所有交易集中在同一地点进行要比在多个地点进行多个双边交易更有效率,此时就出现了产业集群。伴随分工的不断深化则会推动集群的发展。由上可见,分工促进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机理大致如下:分工发展要求分工网络、交易网络都必须扩大,如果与分工有关的交易都集中在一个区域,则分工的正网络效应就会变成某种大交易网络集中在一个小区域,从而提高交易效率。交易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解决由于空间扩大而产生的分工经济和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促进分工的演进,带来更大的分工正网络效应和递增的聚集收益,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到该区域聚集,从而引起集群的形成和扩张。也就是说,交易的地理集中是分工网络所要求的,分工网络大小取决于交易效率,而交易效率又取决于产业的地理布局。因此,交易效率、交易集中程度和分工水平相互影响,在市场竞争中同时被确定。分工的正网络效应和集中交易提高交易效率之间的交互作用和正反馈机制,使得集群与分工深化相互推进,最终在资源约束下,达到分工和区位分布的最佳均衡状态。其次,从厂商所属产业门类的角度考察,集群主要可分为产业互补型和产业共生型两类。前者是指集群内部的企业从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业,通常以某个产业为中心产业,其余均为辅助产业,彼此之间存在互补合作关系。分工深化拉长了产业链,使中间产品剧增,从而增加了企业供应链的交易费用,互补型产业集群正是企业垂直一体化组织形式的替代。即,为了保证分工之后的经济效率,就必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以维持专业化企业的存在,而不出现垂直一体化组织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间产品企业围绕着最终产品企业在地理上集中,是分工协作的专业化生产体系得以降低交易费用的一个最佳选择。后者指集群内部企业基本上从属于同一产业,并以竞争、合作的形态共存;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差异。分工深化导致消费多样化,产品种类也将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①,从而进一步细分了市场,使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上升而替代性下降。此时,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商在地理上的聚集就将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外部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了企业生产率,这为共生型产业集群的存在奠定了利益基础。总之,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系统,其演化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不断上升,平均交易费用水平的不断下降,交易产品种类的增多,迂回市场链条的加长,会促使市场范围逐渐扩大,使集群扩张。进而,由于集群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有可能出现或是从原产业分工中分化出部分厂商,到异地复制集群;或是其伸向市场的触角越出国界,嵌入全球价值链。2.产
本文标题:从古典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与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68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