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当今科技革命如何凸显人文关怀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当今科技革命如何凸显人文关怀摘要: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凸显,三次工业及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又一个巅峰时代。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种新科技伴随时代潮流崭露头角,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推动了文明前进的脚步。但与此同时,人文道德的缺失却使科技在很大程度上给人类带来伤害甚至灾难。如何恰当的利用科技造福人类,使其获得终极人文关怀,需构建人文精神。“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人定胜天。”充分说明了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宰者。因此,对人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在寻求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当今科技革命中应该凸显人文关怀,要让科技服务于人类,为人们带来便利、福祉。只有这样才会大大促进人类文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使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关键词:科学革命凸显人文关怀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即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在探索科学真理和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是科学知识和思想教育凝聚的精华与最终作用于人的结果。科学精神的核心是理性精神,包括怀疑意识和批判精神。它的实质:追求最大限度的促进社会的进步,并正向影响人类本身的发展。科学的功能:作用于心灵,是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科学精神的层次:认识论层次,社会关系层次,价值观层次。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可以解释为人性特征,它主要包含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理精神与阅历经验等,是人类对处理人世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现,是人类对人世探求活动及结果在精神上的沉积和升华。最新的时代内涵还包括人的全面感性和创新精神。实质及核心是以人为本,给予人类的终极关怀,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人类情感上、精神文化上的最大满足,尊重精神的价值。它的层次:人性层次,理性层次,超越性层次。时至今日,科技的进步发展已经成为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使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大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近几十年来所产生的社会财富超过了以往所有年代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它在给人们带来惊喜和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害和痛苦。科技的发展正在逼近自然的极限,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如,①污染环境,破坏自然。许多新科技产品如一些化学制剂具有强腐蚀性和毒素,稍不加注意就会污染水域、空气等。②核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人类生存构成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二战中美军向日本投掷的核弹,其辐射现仍存在,影响其国民后代健康。且据统计,现今世界上所有的核弹头都爆炸将足以摧毁地球几十次,难以想象,若真有未来战争的到来,人类又将面临怎样的劫难。生化科技的应用曾在二战中被法西斯分子所利用,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极大身心伤害。臭名昭著的七三一部队,完全忽视了人性中的道德,把生命的陨灭当作试验甚至杀人游戏,这样完全泯灭良知和人文关怀的行径,为人所不耻。而在如今,黑客的攻击使大量的局域网瘫痪,个人用户信息丢失,轻则是侵犯个人合法权益,重则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③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剥夺人的本性和自由。由于社会分工的高度专业化,人们长期从事相同的工作,像机器人一样单调重复同样的劳动,容易逐步丧失多元化拓展技术的能力,并机械的进行简单思考,而忽视更广泛意义上的精神需求。④使人类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人生意义和精神家园。某些个人或团体盲目追逐科技进步而使自身受益,甚至幻想一项发明可以统治地球,丧失了自己最初所追求的精神圣地。⑤带给人紧张感、恐惧感和孤独感。高科技所带来的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强竞争,使人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纯朴的交流减少,虽有锦衣玉食,却难挡心灵上的孤寂,这由此也会产生社会道德问题。科学并非万能,面对人类困境,生态、能源危机,环境人口问题,核威胁及恐怖主义的威胁,科学自身有其局限性,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它推动历史发展的革命力量的发挥和发展要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进行,受经济、社会制度、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的影响制约,不能自动的引起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只有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相结合,才能消除世界性问题根源。科学也不能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不能决定人的价值观,无法改变改造自然的主体-人的思维活动,所以,在其无法穷尽的领域,须给人文精神的想象力留下发挥的余地。人文精神的注入更有利于合理完善的科学伦理体系的构建,科学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自我再生的能力,并会形成一种自我延续,自我繁衍的系统,若不加以适当引导和调节,它往往产生与人类发展的整体利益相冲突的趋向,正如上文所论述的不良效应。相对而言,人文研究直接导源于生活世界本身的问题,敏感折射生活世界的需要,这既是其出发点,也规定其方向,不仅使科学精神难以游离社会的现实发展,而且要求人文的思考为社会的未来走向提供文化层面的范导,有助于抑制科学世界自我衍化可能导致的消极倾向,同时也体现了实证科学与思辨的观念和互渗。人文观念渗入科学领域,通过范导其工作的方向,以抑制科学自我繁衍再生导致的负面效果,并使科学的运作与人文意义的追求及理想的价值目标保持一致。确认科学的价值,理解其世界图景,也有助于化解对科学文明的恐惧与抗拒心态,避免回归自然等浪漫而空泛的追求,以历史、具体的态度面对文明的进步。在哲学范畴中,辩证唯物主义阐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其反作用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另一方面,是积极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而消极错误的则起阻碍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价值观的阐述也表明此点。科学伦理所研究的是在科学领域中的道德问题,人文关怀的注入,使科学活动主体加强对科学成果合理应用的关切,增强对人-社会-自然系统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契合,将促进科技领域向更正确方向发展,减少负效应。人文精神上的关切,还能加强对作为科学技术主体-人的内心素养的关注和培养。同时,作为社会意识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其融合也必将对社会存在产生影响,促进社会进步,是社会及个人发展必须,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科学伦理的建立、发展、合理化,不仅会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而且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人文精神的注入,表现在现时的人文关切(人文趋向和人文问题)和终极的人文关怀(人文理想和人文预警)。其感性体现即人性的自然流露,也是科学伦理构建的重要一步,是高科技在以其神奇力量创世时,突显的最可贵的东西。人文所体现的以人为本,以及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精神情感的满足,也有助于构建科学价值体系,即人道的,对人大有裨益的,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及生命个体的幸福自由,与科学伦理的原则相契合,使科学具有丰满的人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深刻关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无论就其历史起源抑或现实形态,科学与人文都密不可分。虽然关于二者关系的观点存在水火不容的话语导向,但从分离走向统一是必然趋势。一方面,人文是许多科学发生的母体,从方法论、价值观等方面对科学提供支持,予以帮助。正如哲学同具体学科的关系一样。另一方面,科学向人文的渗透,使人文科学有了自然化倾向,形成新的分支。科学的重大变革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人文的思维方式。相对于科学着重于对事实的认知、对实体本身的规定,即实然的设定,人文的解释通常关联应然的设定,不仅关注世界实际怎样,而是更关心应当怎样,即不仅满足人的求真需求,而且在更宽泛意义上寻求真善美以及终极关怀。科学与人文有各自的话语体系,也各有独特的意义标准,但科学的理论知识总以不同的方式包含着人文的内涵,特别是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以其视野为人类解释提供背景,而人文观念往往为科学活动提供规范性原则。科学精神以严格的规律为前提,考察事物的客观自然面,有着永恒的不可改变性;人文精神研究的是事物的社会性,社会性不是一尘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体现为不同的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注重人文关怀这一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理解人、关心人、又鼓舞人。总之,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高度该是充满科技与人文一个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科学人文一个也不能少。这样才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科学精神是求真的精神,人文精神是求是的精神,二者融合与统一的基础还在于教育。人们的思维观念、精神气质、价值观、道德等大多数都由受教育得来,因此,在人的价值体系开始构建时,便注入科学与人文素养,有利于其共同作用思想观念,达到融合内化。要变革以往立竿见影式的功利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思想;要变革以往过重因袭的传统教育观,树立创新思想;要变革以往单一规格的大一统教育观,树立个性化教育的思想;要变革以往重理轻文的科学主义教育观,树立二者并重的思想;要注重家庭教育和终身教育这两个最为基本的途径;要进行学校组织机构创新,并建立起学术的质量保障体系与评价机制;要正确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而不是使人全面发展后导致全面平庸。在社会文化越来越复杂的趋势下,知识需求日益增多,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教育制度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中心结构,而高等教育则在整个系统中日渐占有决定性的地位,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基础教育教给人认识世界的能力,而改造世界的能力则需接受高等教育来获得。因此,为了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更好的融合,高校教育应发挥其巨大作用。首先应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理念,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应树立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即促进社会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理念,并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其次应构建有利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创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找准切入点,并汇总好的教育思路方法,转变学科专业建设目标,使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进行深度融合转变设置,发展交叉综合性学科,并使人文教育尊重、继承和回归中华人文的优秀传统,发挥思维的教育智慧,走出片面强调概念思维的泥潭。再次,还应努力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积极倡导其开展科研与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进教育者的素质结构,重塑教师的人文精神都至关重要。教学活动要达到真正有效的互动,使施教者由原来的教育权威向教育平等关系中的首席执行者的角色转换,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形成促进二者融合的学术文化氛围。通过营造浓烈的学术氛围,潜移默化的打造学生良好精神风貌,净化学术风气,以更好的使高校学子具备现代化人才素质的核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寻求更多形式以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社会教化是重要途径,而家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实施是重要的一环。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家庭教育是人接受教育的开始,是以后更为具体的人文科学教育得以实现的基础,人的习惯由此开始养成。良好的启蒙教育可以受益终身。终身教育是当今世界的一种重要的国际化教育思潮,其实质是教育社会,即学习化社会的建立,达到一种较高的社会理想。活到老,学到老,更有助于补充个人及社会某一方面的精神缺失,从而达到知识的不断更新,人格的净化和升华,打造两种精神完美融合的路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同物质建设同等重要。加强社会环境的建设,创造有利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社会导向,也是有效路径。在全社会培养良好风气,使之形成一种科学领域渗透人文关怀,人文范畴不
本文标题:当今科技革命如何凸显人文关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72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