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研究---开题报告(1)
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研究——以成都市为例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教育的发展和平等对个人和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21%--40%的美国国民收入增长应归功于教育投资增加人力资本存量[1],而人力资本的增加成正比的现有股票,和经济的国家或地区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快于较低的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本的股票。如果一个国家的研发人力资本太少,或者人力资本已经稀缺,那么这个国家就很难走出经济低速增长的道路。正如中国西部地区的贫困落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发展落后造成的一样,政府应该努力增加对人力资本或教育的投资,提高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教育部开始实施1999年扩招政策,以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8],与教育部宣布“21世纪振兴行动”。该计划提出到2010年大学毛入学率达到15%(即在校学生与适龄人口的比例),“十五”计划将这一目标提前到2015年。1999年高校扩招后,2010年高校继续扩招,扩招比例应向西部倾斜。从那时起,高校的扩招以每年40多万所的速度增长,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扩招。随着我国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耐力是中国经济社会建设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双向选择”就业系统的实现为大学毕业生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学生的就业流动显示明显的地区差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二、研究的意义及目的(1)明确影响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影响因素和原因学生毕业后去哪里工作,也就是去哪个地区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会受到个人职业偏好、就业价值观、家庭因素、经济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确定这些影响因素,明确这些因素的影响机理,才能指导大学生就业区域的选择,促进大学生就业区域的均衡流动。因此,研究大学生就业区域影响因素及原因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2)提出引导高校就业流动的策略研究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动特征并提出指导策略,可以使本文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在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和原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策略,并为相关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提供参考是本文的另一个研究目的。(3)拓宽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动的研究视角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虽然国外理论界已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国情的差异,很难将国外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中国的实际中去。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趋势、原因和对策方面。这些理论结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基础,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缺失是研究的视角。研究。(4)丰富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动的研究方法现有的研究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研究,对大学生就业流动的研究较少,没有完整的研究思路和研究体系。因此,定量研究大学生就业流动趋势,找出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方向的主要因素,丰富大学生就业流动研究的手段,为研究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提供有效的方法。(5)促进区域人才均衡配置,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人才与教育的协调发展,以及人才的均衡配置。大学生作为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在区域人才和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受到经济发展和制度环境的制约。社会观念等因素在就业过程中的综合影响,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就业流向地域差异的现象。在欠发达地区,吸引大学生就业不仅困难,而且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欠发达地区的落后发展和大学生就业流动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流动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方向的影响因素和机制,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发现大学生的就业方向的指导策略,并实现区域人才平衡分配,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Joes-GiensMora(2010)指出,西班牙经济对高科技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无法为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13]。OsmoKivinen(2010)研究了芬兰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指出公共管理面临规模缩减,因此未来公共部门对毕业生的需求将会减少,毕业生就业人数也会减少。就业领域对毕业生就业也有影响。在芬兰这样一个人口稀少的国家,大学遍布全国,但大部分就业机会都集中在赫尔辛基[14]周边的核心地区。Jean-JacquesPaul和JakeMurdoch(2010)指出,法国高等教育体系更为复杂,尽管学历较高的毕业生与学历较低的毕业生相比。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但就业形势也在不断恶化。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将面临失业。在法国,高失业率一直在稳步上升。这类职业主要包括教师、讲师、高级管理人员和中级管理人员。虽然高等教育是获得这些职位的先决条件,但这类新工作的数量不足以吸收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毕业生的增长。此外,越来越多地使用更复杂的机械和设备导致了对合格和高质量劳动力的需求。对所有劳动力的高水平技术需求的增加导致了就业的减少,其次,机器人的引进和计算机控制生产的生产。而发展灵活的组织结构,使公司内部发生的变化对就业有一定的影响。GeorgeLiagouras(2013)等人研究了希腊的就业情况。他们指出,许多希腊公司的特点是低技术、低工业水平和低服务活动。他们保留了传统的管理模式,不愿意聘用学历高的个人,虽然仍有少数充满活力的公司愿意聘用大学毕业生,但这不足以平衡传统行业对高学历毕业生的削弱。此外,大多数希腊公司不愿意或无法投资培训员工,他们往往寻找有足够经验的年轻毕业生。与此同时,年轻毕业生的供过于求,导致雇主对毕业生的资格,尤其是经验,提出了更多的批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的意见,公安部、外交部人员,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深化相关问题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普通高校,并明确指出“部分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明确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本判断。该文件还指出,就业困难是结构性的。2016年,北京大学中央学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北京大学工作小组的调查报告分析了今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报告全面、详尽、客观地描述了发展趋势和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深刻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从的角度来看专业就业率、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为一些特定的职业社会的需求不能保持不变,从而导致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平均就业率和形成“冷”和“热”波动在专业需求[31]。研究表明,在全国范围内,2011年,有一个大的毕业生需求以下专业:计算机、通信、电子、土木工程、机械、自动化、医药、老师,等等,但对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毕业生,法律、农艺、林业、轻工、环保和其他不受欢迎的毕业生要求较低。然而,到2015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而轻工和环保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其次,从不同学历的就业率分析,总体情况是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与他们的学术水平呈正相关:研究生普遍受欢迎,本科生普遍受欢迎,大学生就业难。第三,在就业地点分布上,根据2015年对东部、中部和西部16个省34名高校毕业生的调查,[34]中,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毕业生占70.7%。在全县,农村人口占21.9%,乡镇人口占5.5%,农村人口仅占1.9%。最后,在研究生工作单位分布的研究中,根据何一鸣等人的调查,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是吸收研究生最多的单位,所占比例为24.2%。19.4%、17.8%。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吸纳了15.6%的毕业生。此外,政府机构吸纳了9.1%的毕业生,成为毕业生就业的热点。根据这篇文章,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高校等部门的就业趋势趋于饱和之后,那些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经过长时间的求职,会对劳动力市场有更多的了解。他们将退到下一个层次,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将选择在私营部门工作。四、论文提纲1介绍1.1研究背景1.2国内外文献综述1.3研究目的和意义2.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动特征分析2.1大学生就业区域现状2.2大学生就业区域特点2.3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动方向特征分析3.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3.1基本环境因素3.2雇主因素3.3个人因素3.4家庭因素4.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调查分析——以成都市为例4.1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调查背景4.2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调查内容与方法4.3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调查结果5.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动的引导策略研究5.1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区域就业吸引力的引导5.2加强对欠发达地区人才机会的引导5.3引导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5.4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5.5制定大学生就业最低工资标准结论参考文献五、进度安排2019年3月20日——2019年3月10日,确定论文题目。2019年4月11日——2019年4月11日,撰写开题报告。2019年4月12日——2019年5月12日,完成论文初稿。2019年5月13日——2019年6月13日,修改论文初稿,撰写二稿。2019年6月14日——2019年7月14日,修改论文二稿,撰写三稿。六、参考文献[1]高鹏.武汉市大学生留汉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湖北大学,2018.[2]宋国恺,武天,李冬.家庭地位、人力资本与政策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05):71-78.[3]李荷.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取向研究[D].大理大学,2017.[4]钟秋明.我国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研究[D].湖南大学,2015.[5]于运国.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6]孙永建.高校毕业生非理性就业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7]张抗私,王振波.劳动力供给、地域选择与政策含义——基于大学生行为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3(09):82-89.[8]李增元.分离与融合:转变社会中的农民流动与社区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13.[9]刘西华.“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3.[10]邢繁辉.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11]李善乐.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理论与实证[D].东北财经大学,2011.[12]高耀.人力资本与家庭资本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13]成长群.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14]姜世健.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15]陈新忠.高等教育分流对社会分层流动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16]许祥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行为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17]夏星.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9.[18]薛淑芳.大学生择业观调查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8.[19]马頔.长春市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20]李飞.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职业期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18.
本文标题: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研究---开题报告(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93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