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张少康本)
1张少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一、孔子的文艺思想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兴于诗”。“兴”是兴起之意。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成于乐”。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这个“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他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就是一种“中和”之美。(三)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孔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四)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1、文质彬彬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文质彬彬”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还提出“辞达而已矣”。(《卫灵公》)孔子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2、尽善尽美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韶》乐的内容和形式是完善的,《武》乐歌诵武王伐纣,内容不够完善。孔子主张内容和形式并重。(五)论雅乐与郑声:孔子提倡雅乐,反对郑声。提出“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雅乐比较中正,郑声不合中正平和之意,不利于道德品质的培养。二、孟子的文艺思想(一)知言养气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所说的“气”,是指作者所应具有的内在的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结果。他认为只要作者具有这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就会写出富有充沛文气的作品。善于养浩然之气,就能知辞之正邪虚实,接下来便引申出知言的问题。知言是指能正确地使用语言文辞,能分辨文辞的优劣好坏。而这又是建立在养气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知言养气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2、以意逆志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万章》2上)指不能以个别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它是一种对文本的解读方法,在阅读鉴赏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3、知人论世说:“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指通过颂读古人的作品以获得帮助,吸取教益,就象和古人交朋友一样;而要正确颂诗读书,和古人交朋友,还须知人论世,联系古人的生平思想及时代环境。“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的一对范畴。三、庄子的文艺思想庄子思想中最重要是崇尚自然,反对人力;主张无为,反对刻意。这种思想对他的文艺观产生重要影响。(一)崇尚自然,反对人力的文艺观:1、音乐上主张“天乐之乐”:庄子把音乐分为三类:人籁、地籁、天籁。其中“天籁”是最高层次的音乐,是“天乐之乐”。2、绘画上欣赏“解衣般礴”:庄子要求人在主体精神上实现与道合一,这样画出的画没有人工痕迹,而与自然一致。(二)虚静与物化的创作论:在创作上,庄子强调虚静和物化的境界。作者要达到与自然合一,在创作心态上首先必须保持虚静的状态,使心理调整到空灵,宁静,无知无欲,达到“物化”的境界。虚静就指心灵的空明宁静,不受外物干挠。庄子论述了一系列技艺创造故事,说明虚静的重要意义。如梓庆削木为鐻,工倕指与物化,吕梁大夫蹈水,疱丁解牛游刃有余,佝偻者承蜩等。(三)“得意忘言”的批评论:庄子《天道》篇中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他认为意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世人重视语言并联带着重视书是不对的。他主张把语言文字当作是一种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用过了就可以丢掉。《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言虽然并非意,但它可以像筌蹄帮助人们获得鱼兔一样,帮助人们“得意”。“得意忘言”说影响了后世的“意境”论。四、《诗大序》基本理论《诗大序》是《诗经·关雎》前面的一段文字,可视为一篇相对独立的诗歌理论专论。其中所论及的诗歌创作、诗的功用、诗的风格等问题,对后世正统的诗歌理论产生过深远影响。(一)情志统一说。《毛诗序》明确地指出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一方面肯定:“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它还引用了《乐记》中的一段话,说明诗歌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结果。情志统一说对魏晋时期的“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因此在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二)关于诗的社会作用──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际,伤人伦之废,3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诗大序》鲜明地提出了诗的讽谏说,所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这是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讽谏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诗大序》还引用了《乐记》中的一段话,也涉及了诗的社会作用。“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增加了“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都说明了诗的巨大功能。《诗大序》还解释了变风、变雅的产生:“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认为变风、变雅是衰败的现实在文艺上的反映。(三)诗六义《毛诗序》提出了“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是指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对于赋比兴的表现特点,《毛诗序》没有作具体分析,对风雅颂作了具体解释:“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指出是按《诗经》作品内容地域等的特点来区别风雅颂的。(四)“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继承了“温柔敦厚”的诗教说,突出强调文艺必须为巩固政权服务。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以十分委婉的方式提出意见。这种要求情感必须受“礼义”的规范和约束的观点,束缚了诗歌的发展。五、《典论·论文》(一)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和原则曹丕批评了当时文学批评中存在的“贵远贱今,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二)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之关系。曹丕以七子为代表,指出作家的才能各有所偏,而通才是极少的。“文非一体,鲜能备善”。王粲长于辞赋,徐干风格舒缓。陈琳、阮瑀擅长章表书记。(三)文体论曹丕论述了文体有四科八种,“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铭诔两体,自汉以来溢美之辞非常普遍,提出“实”字加以规范;书论之体重在说理,不能逞以华丽之辞,故提出“理”字加以规范。诗赋的特点是“丽”,说明曹丕看到了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此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四)文气说曹丕的《论文》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的“气”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曹丕的“文气”说不同于孟子4的“养气说”,因为孟子的养气主要指的是道德内容,曹丕的“文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禀性。(五)文学价值论曹丕对文章价值给予了从未有过的崇高评价。“盖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把文章提到了比立德、立言更重要的地位,认为只有文章才是真正不朽的事业,可以使作者扬名后世。六、陆机《文赋》的文学思想(一)小序对《文赋》的写作目的及其主要解决的问题作了明确的叙述。论述了“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其中意是构思中的“意”,说明全篇是讲构思的问题。其研究的模式为:物──意──文,其要解决的问题是:“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也就是如何从实践中解决问题。(二)陆机提出创作前的准备,指出要保持虚静的精神状态,学习前人的文章著作和酝酿感情。“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学习古人是为了陶冶性情,增加知识,解决“文不逮意”的问题;此外还要解决感情的问题,感情是由感物而来。(三)艺术想象和灵感问题当作家开始进行艺术构思活动时,即“收视反听,耽思旁讯”,就要进行丰富的艺术想象,它具有超越时空局限的无限丰富性和广阔性,能“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在想象的过程中,感情和艺术形象越来越鲜明,“情瞳眬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由此形成了意象,接下来要用语言文字将意象表达出来,“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它应当具有独特的创造性,“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在论艺术构思的过程中,陆机十分强调灵感的作用,他称之为“应感之会”。灵感来临的时候,文思泉涌,文字丰富,声音悦耳。但它“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不是作家所能控制的,“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勠”。(四)安排意与辞及意与辞的关系。陆机强调要恰如其分地安排好意和辞,“选义按部,考辞就班”,务必使意与辞都充分发挥意与辞都能充分发挥作用。结构应按照表达内容的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在部署意与辞的过程中,陆机十分重视意的主导作用,“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以内容为主干,以文辞为枝叶。在艺术技巧方面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这主要指诗歌创作构思要巧妙、辞藻要华美、要有音乐美。(五)审美标准:应、和、悲、雅、怨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以音乐作比喻,提出了五答标准:应、和、悲、雅、艳。应指音乐上相同的声音、曲调之间相互呼应构成的音乐美,比喻文学的丰赡之美。和指音乐不同的声音、曲调之间相互配合而构成的和谐音乐美,借此比喻文学创作上丰赡之美要和刚健的骨气相配合。悲是以音乐上的悲音来比喻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强烈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雅指和新声、郑声相对立的音乐,指格调纯正。艳是和提倡诗要艳丽,具有很高的艺术美。(六)文体风格论5陆机将文体分为十体,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他对这十种风格特征的论述,有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他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主张,具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他只讲缘情而不讲言志,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张少康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506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