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中国交响乐团之困境与突破
中国交响乐团之困境与突破我国本土交响乐团的大致现状目前,国内的交响乐团约有六十多个,其生存状态大致可分为几类:一是由政府大力扶植的职业乐团,包括中国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厦门爱乐乐团等,由于这些乐团在经费上有政府拨款,因此他们在艺术管理上和市场开发上有着较为规范的模式,但这仅为全国乐团的六分之一;二是经过文化体制改革后,专职为文化公司所属的地方乐团和部分经费依靠政府资助的乐团,他们仍然面临转企改制后对市场的摸索;三是不依靠政府经费的乐团,他们有的依靠自己的演出自筹经费,有的则由有志于交响乐事业的企业提供资金,其中以珠江交响乐团、贵阳爱乐乐团和湖北黄石市新爱交响乐团最为典型。但是不论是哪一类,这些交响乐团都存在各自的生存困难,特别是第二、三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我认为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从客观上讲,一是中国的交响乐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发展中阶段,管理运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只因循于欧美等交响乐发达国家的经验;二是我国的交响乐发展时间短,观众的认可度不够,没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三是政府不够重视,人才培养明显滞后,财政扶持明显不足。从主观上讲,一是国内乐团的艺术定位问题,存在自身天生不足的缺陷;二是管理模式问题,在借鉴欧美成熟的大乐团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国内的实际情况;三是人才培养,运营策划方面等不足。据我了解,假如柏林爱乐乐团到北京演出,八个月后的演出,现在就已开始售票,北京观众对此并不冷淡,而换成北交一场演出竟然只卖到两百多张票,根究其原因,亦是我们本土乐团自身存在一定的问题。中外交响乐团之差异前面我已叙述了中国交响乐团的现状。据我了解,以于2011年11月访问中国的德国柏林爱乐乐团为例,根据德国联邦参议院的报告,柏林爱乐乐团2010年的财政年度运营预算大概是三千六百八十万欧元,其中约一千万欧元来自乐团的门票收入,另外约六百五十万欧元则通过客座演出、录音等经营销售来实现。此外,乐团还会从其他演出团体租用团属音乐厅所支付的租金、私人捐助,以及乐团主要赞助商那里得到大约五百万欧元。剩余的一千四百多万欧元,则由柏林市政府负责,占整个预算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在英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具有代表性的交响乐团同样依靠政府补贴,一旦文化主管部门随着本国经济放缓而相应地削减补助的话,很多乐团都将面临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比如,近年英国政府开始大规模地削减对本国交响乐团的投入,比例高达百分之十四至百分之三十;荷兰政府则因为财政紧张而不得不裁减合并本国的一些交响乐团。而在美国,交响乐团基本上依靠自主经营和商业开发,政府补贴不超过百分之五,其余大部分预算要靠企业赞助和私人捐款等形式填补。美国的主流交响乐团一般都拥有各大企业主和商业人士组成的董事会,他们负责为乐团的每一财政年度募集足够的资金。同时,在董事会之下,乐团拥有一个能力强大的经营团队,对乐团的票房销售、商业开发、品牌增值倾尽全力,实现乐团创收。以纽约爱乐乐团为例,其2008至2009财政年度预算超过了一亿美元,商业赞助和私人捐款占到百分之五十二,其余全部依靠销售业绩实现。从以上资料可知,中外交响乐团之间的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欧美交响乐团的运作经费组成部分基本和国内是一致的(其实这是国内对欧美交响乐团借鉴的结果);二是欧美乐团走市场化道路,有为乐团出谋划策的经营团队,即乐团与各大企业主和商业人士合作组成对乐团票房销售、商业开发、品牌增值的董事会。这是明显的不同之处,也是欧美交响乐团较为成功之处,是国内乐团亟需借鉴的地方。在现实困境中涅,自我突破交响乐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形成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欧洲。在此之前的十七至十八世纪中叶是欧洲音乐史上的高峰之一――巴洛克音乐时期。按照西方音乐史分期,欧洲交响音乐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历史阶段。而到中国这异国土壤中生根发芽,要比在其本土艰难很多。尽管在中国近代的萌芽发展中,出现了不少经典的作品,但交响乐在国内还不是家喻户晓的事,特别是在过于追求物质的今天,人们似乎更乐于接受文化快餐,所以要让广大群众接受交响乐还需要一段艰难的时期。关于中国交响乐目前急需要做的事,我有以下几点看法:重新作自我的艺术定位本土作品交响化。从区域上看,以本土文化民俗为创作题材,凸显本地文化元素,即要接地气,这是国内交响乐发展的可行之路。参考欧洲交响乐作品,其所表达亦是西方审美观。故而,在“舶来”交响乐的同时,可以融合中国传统乐器、文化特征(包括传统审美、本土特有元素),即作曲家从本地人的生活、情感、精神、文化方面着手,这些都可以成为曲作者写作表达的对象。比如,2000年11月在福建永定举办的第十六届客家恳亲大会闭幕式上演的交响音诗《土楼回响》,当然这只是一种尝试,在尝试中自我完善。又如,2015年6月27日内蒙古作曲家交响作品音乐会在乌兰恰特举行,其演出的《万马奔腾》气势宏伟,人心激荡,富有感染力,寓意着草原文化发展的万马奔腾之势,正是体现了内蒙古浓郁的草原文化特色。乐评人蒋力建议:“地方交响乐团应从演奏中国作品入手,在艺术上走出自己的道路,以得到社会各方的支持,中国的交响乐团应该有自己的艺术目标,在这个目标下建立自己的艺术特色。”我认为本土作品交响化具有可行性,因为其有一定的本土文化土壤,必定会得到更多观众的青睐,但必须强调的是本土作品交响化并非是交响乐作品的世俗化,而是植入本土文化基因,满足受众需求,让观众理解交响乐,听得懂交响乐,比如采用生活风俗性题材、注重标题性、形象鲜明生动、民族风格浓厚,切合当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引起观众共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交响乐文化,为乐团发展打下群众基础。交响乐发展民族性。从整个民族文化上看,以汉文化为主流,中国交响乐的创作结合中国古诗和神话故事,进行交响再创作,使中国的文学作品通过一种新的与传统方式不同的表现出来。在交响乐来到中国之初,的确是如此的,首先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了,然后《抗日战争交响曲》、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罗忠?F的《第二交响曲》相继出现在观众面前。欧洲交响乐发展经历五个时期,每个时期必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有关。如今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交响曲也应该与时俱进,所以从《怀旧》《台湾夜曲》到《江夜》,我国交响乐的发展也逐渐显示出其民族性。此外,中国作曲家也在不断借鉴西方的演奏技法,探索在交响乐演奏中如何更好地体现民族性:一、旋律的民族性。二、和声的民族性。三、标题和主题思想的民族性。比如《水调歌头》,来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蜀道难》,来自李白的同名诗。尤其是《蜀道难》,在题目上直接运用李白诗词的标题,在作品的立意上对李白的诗有全新的理解,整首作品饱含激荡的情怀,说明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还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听众能从中感受到中国优秀文化的魅力。但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中国文化如此深邃、博大,可以提取的素材很多,更伟大的作品还没有被创作出来,这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西方交响乐作品的创作技巧、演奏技巧及乐器与中国的相融合,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交响乐的形成与发展。由于西方交响乐需要应用多种西方乐器,将其融入到中国交响乐中,不仅能推动交响乐的发展,同时也能提高中国传统乐器的应用,推动中国各类型音乐的发展。总之,无论是区域上的本土化,还是整体上的民族性,作曲家起码要对本区域、本国家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不然作品不可能被很好地创作出来,更谈不上融合民族、地方元素。然而,在这方面的积累却是当前交响乐作曲家们的软肋。所以,交响乐本土化,必须要求作曲家对本土文化有深刻的领会和深厚的感情,直接向所生长的土地摄取营养。商业理念的转变除了政府资金扶持以外,交响乐团必须做好自身的有前瞻性的规划,而商演正是乐团的生命线,做好商演,乐团才有活力,才能生存和发展。乐团可以参考欧美乐团走市场化的道路,寻找能与其合作的各大企业主和商业人士,成立能对乐团票房销售、商业开发、品牌增值做出决定和负责的董事会。另外,乐季演出是衡量一个专业交响乐团的重要尺度,是一个乐团保持专业竞技状态的方式,是乐团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更是一座城市音乐生活常态化的重要举措。尽管交响乐作为一种外来艺术形式的“舶来品”,传入中国还不到百年时间,要想开拓演出市场是存在一定难度的。而且制约一个地区交响乐演出市场的因素仍有诸多方面,包括受众文化消费能力不足、演出市场尚不成熟、票价过高、观众欣赏水平有限等等,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交响乐的发展时间过短,观众的认可度不够。此外需要强调的是,交响乐团走市场化道路并不应该单纯地像流行歌曲演唱会那样运营。正如中国爱乐乐团团长李南所说:“欧洲乐团的运作模式已经几百年了,他们的经验在于乐团靠政府和企业投资保障艺术发展的持续性。而这些国际通行的职业化乐团运作模式,恐怕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并不真正了解,有的地方以为把乐团放到市场上就能自己发展,有的地方更认为乐团的运作可以靠类似流行演唱会的运作方式、靠演出票房就能解决资金问题,结果乐团演一场赔一场,乐团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我们,特别是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和一些大企业,必须了解欧美交响乐团的具体运作方式,否则便有可能弄巧成拙了。多数乐团由于政府或一些企业的补贴和赞助才能生存下去,即便是走市场路线,多数乐团也只是替政府或企业制定音乐会才能维持开销,否则就维持不下去,但这样乐团就没有了自己的艺术发展目标。作为职业乐团,其正常发展、演出是要走市场售票才有可能发展起来的,这便是乐团发展的尴尬局面。乐团要有自己的艺术发展目标,形成品牌效应,商业理念的转变是乐团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毋庸置疑的。培养交响乐人才首先,从娃娃抓起,培养交响乐人才,让交响乐团的发展后继有人,同时也可以普及交响乐知识,为增加交响乐受众打好基础。任何一支文艺院团都离不开“两只手”:一只手抓艺术水准,另一只手抓观众培养,只有双手合力,才能击掌喝彩。所以各大、中、小学需要增添这方面的内容,这要求我们政府有关部门有足够的重视才能落实。正如上文提到的,不能盲目“靠政府和企业投资保障艺术发展”。廖原说:“乐团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必须从娃娃抓起,经历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的过程,才能保持良好的演出状态,才能有所作为,擦亮自身品牌。”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其次,重视指挥的培养。一个好的指挥对乐团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赢得市场不惜重金特意请大牌的指挥家来指挥一场两场,这并不利于一个乐团的发展。我们目前的乐团真正需要的是把握住乐团的风格,提高乐团的演奏能力,使乐团保持稳定的水准,而这些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常任指挥和乐团进行长时间的磨合才能做到。指挥作为一个乐团的灵魂人物,能在总体上把握乐团的演奏能力和风格,偶尔邀请来的大牌指挥也许能在某部作品或某种风格的演奏上提出见解,但对乐团的长久发展做不出任何有建设意义的帮助。最后,为何我国交响乐团都存在质量不高的通病呢?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中国的交响乐团缺少“整体”观念。我们都知道,中国根本不缺乏世界级的音乐家,但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知名的音乐家大多是独奏家、独唱家,他们用其高超的独奏能力征服了世界的观众,可是为什么在中国却没有一个音乐组合或团体能够享誉世界呢?最主要的原因在“整体”两个字上。在音乐的教育上也是一样,我们培养的都是独奏能力强的演奏家,却忽视了重奏和乐团的培养。乐团中的每一位演奏者都是乐团的细胞,不能抱有“个人出彩”的想法,要让个人的演奏效果融入到乐团当中,而不是让乐团去适应某个人的演奏。而欧美不但强调个性的发展,也重视乐团整体所发挥的独有效果,这是我们在教育上所忽略的。需要政府足够重视交响乐团的发展是一个地区软实力的表现之一。从国内外乐团的发展可知,它要求政府有足够的重视,才有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不管如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比GDP更值得一座城市骄傲的,是一座城市的内涵和气质,以及这座城市人们越来越文明和优雅的生活方式。作为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关键的竞争力,文化不仅是公众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也是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撑。所以,我认为,政府的扶持是非常有
本文标题:中国交响乐团之困境与突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510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