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学习高等教育法规,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对教师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等法规,就是反应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发展最权威的诠释。依照高等法规,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硬性条件”,还要不断加强“软性条件”的建设,软硬兼施,全面发展,才能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积极奉献。关键词:高等教育法规;教师资格;硬性条件;软性条件国家的兴衰成败,在于教育的成功与否。而教育的成功,又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做保证。放眼整个世界,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有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才有辉煌的教育成就。虽然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在政策发展上,还面临诸多问题,①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与日俱增,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师队伍建设必然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努力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过硬、积极向上、激情四射且老、中、青结构合理的高校教师队伍,是高校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为此,国家各部门,经过多年的摸索和论证,不断建立和健全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师管理制度。要切实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完善和执行教师资格的管理制度。因为文革十年浩劫,我国的教师资格管理制度起步较晚。直到改革开放后,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才首次从法律上把教师资格制度作为我国教师职业的从业许可制度。在其后不久,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又以教育基本法的形式,再一次对教师资格制度进①刘立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理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第110-115页。2行了确认和强调。但这些都是以基本法的形式,使教师资格制度有法可依,真正实行还要等到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才从具体操作上,对教师资格制度的管理细节,进行了说明。也正因此,2001年,全国范围内,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从1993年《教师法》的颁布,到2001年的全面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从无到有,从有法可依,到全面执行,将近十年的时间,我国基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师资格制度体系,总算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打下了牢靠的根基。根据教师资格的管理制度,高校教师必须在身份上是中国公民,思想品德良好,热爱党,拥护党,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毫不动摇地履行《教师法》中所规定的义务,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学历条件上,《教师法》规定,从事高校教学任务的,要求是国民教育系列的研究生或者再不济也要求大学本科毕业。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因我国东西部的差距所致,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极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高校教师已要求博士学历,或者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毕业。而某些西部地区,待遇低,条件差,不仅原有的教师纷纷“孔雀东南飞”,①在青年的教师的引进方面,也颇不占据优势。虽然我国目前已是研究生培养大国,每年培养的博士数量也已超过美国,②但是西部地区依然限于自身条件,难以引进高学历的人才。所以,目前而言,尽管东部沿海地区,高校教师学历构成已以博士研究生为主,①赵翔、冯文全、郑浩:《西部高校教师流失问题的实证研究——影响因素及其“软治理”效果》,《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0期,第56页。②李霞:《中美博士规模之比较》,《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3期,第38页。3但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还是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甚至有些稀缺专业,还有本科毕业生在担纲上课。但总体而言,就全国范围来说,高校教师学历构成,已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博士研究生正日益成为主力军。在教育教学能力条件方面,规定较细,可分为几个大类。其一,是身体条件。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教育行业的必须,且不能有传染病和精神病史,能保证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具体实行上,要按照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格检查标准,经指定或者三甲医院体检合格。其二,是普通话水平。要求申请教师资格者,必须持有《普通话水平测试证书》,一般标准为二级乙等以上(含),个别学科,像语文,要求具有二级甲等以上(含)。且《普通话水平测试证书》是申请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其三,是与教师教育息息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要求。规定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本科毕业人员在申请教师资格时,必须提交《教育学》、《心理学》两门课程的考试合格成绩或者课程成绩合格证书(高师培训中心发)。其四,就是要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和能力。随着研究生队伍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除具有教授、副教授专业技术资格的申请人以外,包括博士学位的申请人在内,都要按照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测试办法和标准接受测试,并要达到合格标准。以上就是根据教师管理制度,所列举的从事教师教育,所必须具备的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具体客观,也可以称之为“硬性条件”。4当然,要具备教师资格,在高校里,对大学生言传身教,还应该具备一些“软性条件”,也就是所谓的文化修养。既然要把塑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软性条件”建设提上日程。那么广大高校教师,就要不断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努力培养创造能力。高校教师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①而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又是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最直接的因素。对此,前苏联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可见,要想成为学生眼里的好教师,必须专业素质过硬,也就是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以适应学生不断迸发的求知欲。所以,高校教师,除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学习外,更要不断深化本学科、本专业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确立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密切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变化、新进展,不断将新知识、新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以拓宽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教育的艺术与方法,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人生品位和职业素养。除此之外,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还应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促进他们积极向上,培养健康有为的人格心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到国家兴旺、民族振兴的时代需求中,不断磨练,不断成长,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①孙淑珍:《高校教师良好的文化素养对培养大学生思想素质的作用》,《科教文汇》,2006年08月上半月,第18页。5同时,高校教师还要具有修身意识。俗话说,欲正人者必先正己。只有教师处处严格律己,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学生才向善如流,以老师为榜样,不断提高个人修为。当然,作为高校教师,虽然是科研任务和科研压力较中学教师为重,但高校教师不能以此为由,忽视跟学生的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术的精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师生的互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讲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这其中,就要求老师放下架子,悉心和学生交流,在互动互助中,共同提高。新时期,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现如今,新一代的大学生们,已经不再满足老师的照本宣科,或者慢条斯理的讲解。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大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切实提高教学水平。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老师当成传授知识的工具,教师只要按照大纲要求,有板有眼的备课、上课就万事大吉。甚至有的老师上完课,没有互动,直接拿起教材就走人。新一代大学生的要求,老师必须每堂课都有新理论、新教法,从而使学生发自内心的乐学、爱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接近或已经成年的大学生而言,高校教师更是他们灵魂的引路人。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在日常教学中,能够从容应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甚至突发事件,高校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深信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只①林德发:《论高校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年11月,第25卷第6期,第50页。6要沉着冷静,敢于面对,细致谨慎,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每一个从事教育的老师都心知肚明,教育是人对人的工作,工作的复杂性和可变性,都是超乎寻常的。但也正因为教育是人对人的工作,人和人之间的感化力和感染力,也是不可忽视的,甚至是值得重视的。“感化教育是辐射于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育方法。”①高校教师每一言每一语,都对心智成熟的大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这就需要高校教师要具备成熟的理智感,百折不挠的挫折观,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优良的情绪调控能力,以及恰当时机合理正确的情绪排遣方式。很难想象,一个情绪七上八下的老师,能够给学生以积极正面的影响。而教师的情绪不稳定,不仅给学生带来不可估计的负面影响,也极大地破坏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形象。因此,高校教师要善于掌控自我的情感,要善于运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感化学生,使师生一体,成为营造健康教育环境的主体。总之,作为高校教师,不仅个人的修为和专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修养,要与时俱进,乐观向上的心态要注意调节,时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还要走在学生前面,以身作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教育事业积极奉献。而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则要“软性条件”和“硬性条件”齐把关,软硬兼施,全面考察,全面发展。①余国政:《感化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3期,第106页。
本文标题:高等教育法规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51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