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关于中庸的ppt演示
当今社会,一些人打出了不走中庸之道的牌子。中庸,中国五千多年历史文化深厚的积淀,老祖宗们的精神智慧是精华,真的就如他们所言的过时了么?他们了解中庸之道的真谛么?到底什么是中庸之道呢?一、中庸之道iswhat?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这样解释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而我们一些人误解了中庸之道了!中庸不是什么第一,中庸不是老好人。孔子对老好人,是深恶痛绝的。为什么呢?孟子说,是因为孔子痛恨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恶似而非者)。在孔子的眼里,老好人就好比稻田里的稗草。它长得和稻子很相似,但它不是稻子。田里面稗子如果多了,稻子就长不好。这就好比癌细胞。癌细胞也是细胞。它为什么不好?因为它“吃饭不干活”。癌细胞跟正常细胞一样,也要吸收我们人体的营养,却又不承担细胞的功能,生长速度还特快。结果它占了一个地儿,正常细胞就不能生长不能工作了。全身都长满不干活的癌细胞呢?人就死了嘛!如果全社会都是老好人呢?这个社会就死了。所以老好人就是“德之贼”,中庸也不可能是老好人。第二,中庸不是和稀泥。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有两个读音,既读知识的知,也读智慧的智。孔子说,阿由啊,让我来告诉你,什么叫做知识?什么叫做智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这就是知识。所以,他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不会主张和稀泥。第三,中庸不是没原则。孔子这个人,其实是很讲原则的。《论语·为政》记载了他这样一句名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实际上,在儒家这里,中庸不但是讲原则,而且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最高的原则。《论语·雍也》记载孔子的话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是:第一,中庸一定是常人之道。什么叫“常人之道”?就是普通人也能做到的,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有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任何人,所有人,最普通的人,再没有文化的人,都能做到。第二,中庸一定是适中之道。因为中庸不仅是“庸”(不唱高调),更是“中”(不走极端)。这就肯定要“适中”。适中,不但是“中”,而且是“适”。适,可能比“中”还重要。。第三,中庸一定是可行之道。这一点,应该也不成问题。你想嘛,孔子,他为什么要主张一种“常人之道”?他为什么不弄点儿“惊世骇俗”的东西来?就是为了“可行”啊!正所谓“非不能为高言也”,只因为“非人能共行”,这才“不言之矣”。反过来,他讲中庸,包括讲“以直报怨”,就因为它既平常,又适中,可操作。摘自《中国智慧》,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一说起中国人的性格,很多人想起的就是“中庸”二字,可以说,这是被误解最多的两个字。包括鲁迅,也有这种误解,他说“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又说“我们中华民族虽然常常自命为爱‘中庸’,其实是颇不免于过激的。”细察鲁迅言下之意,他反对的其实是被庸俗化的中庸之道。说得多了,中庸在白话中,便成了略带贬义所以《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意思是:真实,是自然的法则;而寻求真实,是做人的法则。实行真实的法则,不必勉强就可以事事合于天下的正道了,不用过多思虑就能寻找到天下的真理了,从容不迫地事事合于天下正道,这就是圣人了。纵观《中庸》全篇,求真其实“中庸”的第一要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中的“率性之谓道”、“自诚明,谓之性”等观点。原来儒家的中庸之道中的“慎独”观、“诚明”观,强调的都是要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只由从这种内在诚性而发的道,才是“不可须臾离也”的“道”。中庸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哲学理念,不是一篇短文所能详述的。简单说来,它就是寻求一种公正、又合乎天地常理的人间正道。它即是最高德性,又是一种美,因为它的追求对天、地、人三者来说,都是公正而适合的普遍行为状态。同时,它期望在人类精神中建立起来的这种不朽法则,也是惯穿于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大道。钱穆对中庸也是这种见解,他认为中庸之道,如果一定要强调两端的话,一端在至远的天,另一端则是内在的自我,只有执其两端而达到中和了,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鲁迅嘲讽的“中庸”之道,其实也是儒家所反对的。《中庸》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把这种“反中庸”的人称为“乡愿”,就是永远抱骑墙态度和走中间道路的老好人。正是有了这样的认知,历代大儒常常强调“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儒家韩愈因谏被贬,范仲淹更是三谏三贬,他们却因此成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维护良知与自己人格尊严的榜样现实里中庸之道的智慧??孔子的中庸之道影响中国几千年。可以说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道。日本“企业之神”松下幸之助曾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有此等信念下,松下的发展循序渐进,最终创造了一个企业王国。再看我们当今社会之状况,由于缺乏中庸之道,所以社会的发展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也由此常常朝令夕改;由于缺乏中庸之道,给了左派和右派极大的空间,这种空间超越了宽容的尺度;由于缺乏中庸之道,我们的社会就缺乏宽容。由此这个社会也总是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到头来倒霉的总是我们这些平头百姓。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第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所以,现在的公司行号大都制定八小时上班制,每天工作时间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有一个时间性;甚至每个星期不但有休假日,现在还实施‘周休二日’,这就是要我们不要太辛苦。第二、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有的人享用过度,过份的放纵五欲之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高楼大厦,出门要开高级轿车等。过份的追求物欲之乐,甚至浪费无度,则如银行里的存款,用得太多,总有一天会负债,所以福德因缘还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第三、待人不要太苛: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尤其身为主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如果待人严苛,或者是过份放任,都不是处人之道。第四、用物不要太荣:对于日常用物,有的人好买,平常没事就喜欢逛街购物,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人则非名牌不用。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中庸并非像数学的中项恰恰是精确可计的两端的平均数;它随着环境中左右各种情况的变更而变更,并且只对成熟而有灵活性的理性才显露自身。卓越是靠训练有素而得来的一种艺术修养,我们并不是因为有了道德或卓越才行为举止正确合理我们才拥有这些的;“人形成这些美德是由于人采取了这样的行动”(《伦理学》,第2卷,第4节。——原文注);我们反复而行,就形成目前这个样子。因此,卓越并非一种行动举止,而是一种习惯:“人的善行是灵魂在实现圆满生命中卓越方面的一种作用;……正如一只飞燕或晴朗的一天就能形成春天一样,一朝一夕或昙花一现的一瞬间也是不能便人幸运得福的。”(《伦理学》,第1卷,第7节。——原文注)老校长刘道玉,他说:“大学还是需要理想主义教育,大学生还是需要接受理想主义教育。”为什么?里面还是有个中庸之道。理想主义的大学生进入社会一定碰钉子,结果是什么?碰钉子的结果,一定是各退一步,社会不可能消灭我们这些大学生,社会一定会为大学生让一步,那社会能不进步么?当然大学生也会让一步,有人说,这不是妥协了么,妥协不就是投降么?我们不能妥协!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妥协的前提,正是独立、自由、平等。服从不是妥协,找到我们共同能接受的底线,这才叫妥协,我们的传统中缺乏这一环。农业民族不会妥协,商业民族才会妥协。我们开口闭口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恰恰是法家的思维方式。真正的市场经济,一定是买卖双方各有所得。此外,年轻人要敢作敢为,千万不要怕犯错误,只要愿意承担责任。一句话,青年人就是要犯错的,也是要生病的。一个人如果从来不犯错误,犯一次就会要了他的命。一个从来不生病的人,最后攒下来的一定会是大病——我一年不感冒都着急。小病不断,小错不断,是最佳状态,这是中庸。老校长刘道玉曾说:同学们,你们多年奋斗,考入名校不容易,四年不要虚度,四年没谈过恋爱也属于虚度之一种。你们可以上网,但别老泡着,读点书,尤其是经典的书,因为书是读不完的。我觉得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人死了,书没读完。我不是让你们读专业书,我觉得新生的专业教育,基本都可以取消。难道我们毕业以后都是从事本专业的吗?某个地方的书记曾问过我,你要么讲历史,要么就是哲学,你怎么是中文专业的呢?我反问,你怎么会是书记专业的呢?我们到这个学校来干什么?我们为什么都要考名校呢?所谓名校和其他学校的区别在哪儿?学生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一个老校有学风,学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是熏陶出来的。那些树,那些房子,都是中国人很讲究的“气场”。此外,我建议,学校多办各种类型的讲座,我读书的时候,但凡数学,物理,化学的讲座都没有错过,听得懂么?听不懂。干什么?熏!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绝不是一个螺丝钉和法条。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人的自由发展。而自由,甚于发展。每个人自由发展,更是一切充分发展的前提。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
本文标题:关于中庸的ppt演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53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