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交通工程总论自己整合的考试秘籍~完全无失败的经验
第一章绪论1.交通工程学定义:我国《交通工程手册》给出的定义:交通工程学是研究道路交通中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道路交通的规律,建立交通规划,设计,控制和管理的理论方法,以及有关设施,装备,法律和法规等,是道路交通更加安全,高效,快捷,舒适的一门技术科学2.交通工程学科的内涵:(1)交通特性(2)交通调查(3)城市公共交通系统(4)交通流理论(5)交通规划的理论与方法(6)交通组织管理与监控、诱导的理论、技术与方法(7)交通事故的预测、预防、交通安全的评价、对策与交通违法处理(8)停车需求与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管理(9)交通环境保护、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10)自行车交通的特性,通行能力,使用条件及线路的规划设计(11)道路交通立法、条例等(12)新交通体系及各种交通设施等3.交通工程学的特点:(1)系统性(2)综合性(3)交叉性或复合性(4)社会性(5)前瞻性(6)动态性2、运输工程学包括哪五类?(P6标题前一段)运输工程学包括:道路、铁路、航空、水路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5.交通系统的构成要素(一个安全、畅通、效率、便捷、环保、协同的先进交通系统):1、人/物2、交通工具3.交通设施4、交通环境5、交通规划6、信息。第二章交通特性分析1.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人、车、路、环境2.驾驶人的生理、心理特性:(1)视觉特性:①视力②视野③色感(2)反应特性:反应是由外界因素刺激而产生的知觉行为过程。它包括驾驶人从视觉产生认识后,将信息传到大脑知觉中枢,经判断,再由运动中枢给四肢发出命令。反应时间:2.5s3.道路交通特性:(1)道路网体系(2)道路网布局(3)路网密度(4)道路线形(5)道路结构3.道路网体系:道路网体系一般分为公路网和城市道路网两大体系,并且这两大体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公路网主要服务于区域城际及乡村的交通联系,城市道路网主要服务于城市内部及其与外部的交通联系。4.4.交通量的定义:交通量是指在选定的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数。平均交通量=1/n(求和)Qi(Qi为各规定时间段内的日交通量(辆/d),n为各规定时间段的时间(d)5.影响交通量特性的因素主要有:(1)公路、城市道路的类型和等级(2)道路功能(3)地区特征(4)时间特征6.交通量特征的分析,一般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1)交通量的时间按分布特性(2)交通量的空间分布特性(3)交通量的构成特性7.交通量的时间分布特性:(1)月变化:年平均日交通量与月平均日交通量之比称为交通量的月变化系数K月=AADT/MADT,K月最大时,该月是一年交通量最少的一个月(2)周变化:指一周内各天的交通量变化,也称日变化(3)时变化:①高峰小时交通量(高峰小时内的交通量)②高峰小时系数PHF,PHFt=高峰小时交通量/[(t时段内最高交通量)*60/t]8.交通量的空间分布:(1)城乡分布(2)在路段上的分布(3)交通量的方向分布,方向分布系数KD=主要行车方向交通量/双向交通量*100%(4)交通量在车道上的分布9.设计小时交通量:工程上为了保证道路在规划期内满足绝大多数小时车流能顺利通过,不造成严重阻塞,同时避免建成后车流量很低,投资效益不高,规定要选择适当的小时交通量座位设计小时交通量,第30位最高小时是最合适的.所谓第30位最高小时交通量(30HV)就是将一年中测得的8760个小时交通量,以大到小按序排列,排在第30位的那个小时交通量。10.行车速度特性:设行驶距离l,所需时间为t,则车速可用l/t形式表示,(1)地点车速:车辆通过某一地点时的瞬时速度,用作道路设计,交通管制规划资料(2)行驶车速:从行驶某一区间所需时间及其区间距离求得,用于评价该路段的线形顺适性和通行能力分析,也可用于道路使用者的成本效益分析(3)运行车速:用于评价道路通行能力和车辆运行状况(4)行程车速:又称区间车速,用以评价道理的通畅程度,估计行车延误情况。要提高运输效率就是要提高车辆的行程车速(5)临界车速:道路达到理论通行能力时的车速,对于选择道路等级具有重要作用(6)设计车速:指在道路交通与气候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仅受道路物理条件限制时所能保持的最大安全车速,用作道路线形几何设计的标准11.行车速度的统计分布特性:(1)中位车速(2)85%位车速,以此速度作为某些路段的限制车速(3)15%位车速,规定低速限制,减少阻塞排队现象12.交通密度:指某一瞬间内单位道路长度上的车辆数目,k=N/L(辆/km)12、交通流三参数:交通量Q、行车速度V、车流密度K。Q=KV交通流:行人流、自行车流、机动车流。交通流具有约束(控制与管理)与自由(交通参与者选择行为)的双重性,车辆道路及其他交通影响的局限性,时空变化性。14、平均车头时距ht及平均车头间距hd分别为流量及密度的倒数4、车辆的交通特性(P24-25)a、设计车辆尺寸b、动力性能c、制动性能(公式2-1)d、快速公交车辆特性5、路网布局的形式及特点(P28-29)典型的公路网布局有三角形、并列形、放射形、树叉形等。特点见P28表2-9典型的城市道路网布局有棋盘形、带形、放射形、放射环行等。特点见P29表2-108、设计小时交通量的定义及应用(P37-38)定义:设计小时交通量是以小时为计算时段的交通量,是确定车道数、车道宽度和评价服务水平的依据。应用:对于多车道公路,运用设计小时交通量可确定其车道数和路幅宽度,通过准确计算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于双车道公路,主要用语计算各不同时期的高峰小时和交通量,并据以评价道路服务水平、使用品质等。第三章交通调查与分析1.交通调查的主要内容:(1)交通流要素的调查(2)交通出行调查(3)交通事故调查(4)交通环境调查2.交通量调查的目的:(1)在某一地点作周期调查,了解交通的组成,分布,掌握交通量随时间推移的变化的规律,据此可预测交通量及其发展趋势(2)为道路规划,建设及交通运营管理与控制提供交通流量,流向,车速延误,停车等数据(3)通过事前事后的交通量调查,评价道路服务水平与交通管理措施的效果(4)在交通研究中通过交通量调查掌握交通实态与变化规律(5)用于推算道路通行能力,预测与计算事故率及道路运输成本和效益等(6)为制定交通政策法规与科学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3.交通量调查的种类:(1)区域交通量调查(2)小区边界线交通量调查(3)核查线调查(4)特项地点或专项交通量调查。4.交通量调查的方法:(1)人工观测法(2)试验车移动调查法(3)车辆感应器测定法(4)仪器自动记测法(5)摄影法5.速度调查的主要方法:(1)人工观测法(2)使用测速器测定速度(3)驶入驶出测量法6.密度调查方法:(1)出入量法(2)摄影法。2、交通量调查的基本要求。(P46对四段话进行总结也可自行总结)基本要求:a、调查中必须对对应于某些条件下进行的予以注明。b、交通检查与调查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应视实测目的予以选择,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c、要求调查人员要有较好的素质,广泛的协作和良好的组织。d、调查开始就要进行总体设计,使调查成果既能满足要求,但又无不必要的多余数据。3、交通量调查的时间、地点和方法。(P47-50)时间:(1)常年观测(2)抽样观测(3)当以每天部分时间的实测交通量换算全天交通量:a、作16h观测6:00-22:00b、作12h观测7:00-19:00(4)进行高峰小时交通量调查时应选择包括高峰小时在内的连续3个小时。地点:(1)不受平面交叉口交通影响的路段。(2)交叉口各入口停车线处。(3)交通设施的出入口处(4)特定地点,如分界线与道路交叉口等处。方法:(1)人工观测法。(2)试验车移动调查法。(3)车辆感应器测定法。(4)仪器自动计测法(5)摄影法。7.行车时间:汽车沿一定路线,在实际交通条件下,从一处到另一处行车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和延误)8.延误:(1)基本延误:(固定延误)由于交通控制装置所引起的延误,与道路交通量多少及其它车辆干扰无关的延误(2)运行延误:由于各种交通组成间相互干扰而产生的延误(3)行车时间延误;车辆在实际交通流条件下,由于该车本身加速,减速或停车而引起的时间延误,即与外部干扰无关的延误(4)停车延误;由于某些原因使车辆实际停止不动而引起的时间延误。8、延误的概念(P65)概念:指车辆在行驶中,由于受到驾驶人无法控制的或意外的其他车辆的干扰或交通控制设施等的阻碍所损失的时间。9.延误产生的原因:(1)基本延误主要产生在车辆过交叉口时这种延误与交通流动的特性无关,是由信号,停车标志,让路标志及平交道口等原因造成(2)运行延误是因其他车辆或行人干扰而产生的10、交叉口延误调查的内容和方法(P65-66)内容:延误调查实际上是对不同条件下的行车时间调查方法:(1)行车时间调查:与区间行车时间调查方法相信,通过行车时间的调查即可求得延误(2)停车延误调查:a、由调查人员用秒表和计数器测定车辆通过交叉口时的停车数量及累积停车时间。b、定时段测定。第四章交通流理论1.交通流理论在20C30S最早采用概率论方法,1933年金泽论述了泊松分布应用于交通分析的可能性,到20C50S相继出现了跟驰理论,交通波理论和车辆排队理论2.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离散型分布和连续型分布3.离散型分布中:(1)泊松分布:使用条件:车流密度不大,其他外界干扰因素基本上不存在,即车流是随机的,分布的均值和方差都等于λt(2)二项分布,适用条件:车辆比较拥挤,自由行驶机会不多的车流,分布的均值M和方差D分别为M=nP,N=nP(1-P)4.排队论的基本原理:“排队”单指等待服务的,不包括正在服务的,而“排队系统”既包括了等待服务的,,又包括了正在被服务的车辆5.“排队系统”3个组成部分:(1)输入过程(2)排队规则(3)服务方式6.排队系统最重要的数量指标:(1)等待时间(2)忙期(3)队长7.跟驰理论:是运用动力学的方法,探究在无法超车的单一车道上车辆队列行驶时,后车跟随前车的行驶状态,并且借数学模式表达并加以分析阐明的一种理论8.非自由行驶状态:在道路上行驶的一队高密度汽车,车间距离不大,车队中的任一辆车的速度都受前车速度的制约,行驶人只能按前车所提供的信息,采用相应的车速,这种状态称为~9.非自由行驶状态的3个特征:制约性,延迟性,传递性10.跟驰模型是一种刺激-反应的表达式,驾驶人所接受的刺激是指其前方引导车的加速或减速以及随之而发生的这两车之间的速度差和车间距离的变化。驾驶人对刺激的反应是指其未来紧密而安全的跟驰前车所做的加速或减速动作及其实际效果第五章道路通行能力分析1.道路通行能力是道路规划设计及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参数2.道路通行能力我国常定义:道路通行能力是指道路上某一点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最大交通实体数,亦称道路通行能量3.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道路条件,交通条件,管制条件,其他条件4.道路通行能力的类别:(1)较长路段畅通无阻的连续行驶车流的通行能力,一般称为路段通行能力(2)在有横向干扰条件下,时通时断,不连续车流的通行能力(3)在合流分流或交叉运行状态下的通行能力(4)交织运行状态下的通行能力5.服务水平是指道路用使者从道路状况,交通与管制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如可以提供的行车速度、舒适、方便、驾驶人的视野;6.不同的服务水平允许通过的交通量称为服务流率或服务交通量6.道路服务水平分级:我国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主要以密度作为主要指标,其相应的服务水平和运行状态为:一级为自由流,二级为稳定流上线,三级为稳定流下限,四级为饱和流7.按交通流运行特征性的变化,可将快速路和高速公路分为基本路段、交织区和匝道及通道连接单个部分。基本路段系指道路不受匝道立交及其附近合流。分流。交织。交叉影响的路段,他是道路的主干和重要组成部分。8.基本通行能力:道路与交通处于理想情况下,每一条车道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最大交通量N最大=1000v/l0(辆/h)l0车头最小间距7、理想通行能力的定义及理想条件是什么?(
本文标题:交通工程总论自己整合的考试秘籍~完全无失败的经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70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