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lid雨水【篇一:对lid的理解及关于其的应用与改进(胡松华)】一、lid低影响开发技术lid英文的全称是lowimpactdevelopment,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lid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主要包含: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地下蓄渗、透水路面。二、我对校内排水系统的一些认识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内排水系统向来广为诟病,几乎每年都会有水淹紫菘、水淹韵院的消息,更有“爱她就带她来华科看海”的恶搞。就在今年11月底,暴雨过后,从韵院寝室到东九的道路再次被水淹没。收集几张图片见下:由此,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内排水系统可见一斑。而随便在校内一走,问题之多,显而易见。可以引用陈老师上课说的那段话来解释,十分形象贴切:“城市街面和建筑物屋面采用水泥或沥青混凝土等不透水材料,使得降雨形成径流,排入排水系统或进入天然水体,减少在源头被土地吸收的水量。初期雨水径流含有大量垃圾、泥沙和其它污染物;在暴雨时,传统道路排水设施条件下,初期雨水会造成排水管道淤积,同时,污染水体。暴雨径流流速高,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流失,还会引发洪水,冲刷河岸,破坏生境;更不用说,造成城区渍水,影响城市生活和经济活动。”三、我对校内引用lid的想法与建议在网上查阅资料时,我看到了一则消息:我校环境学院副教授任拥政和他的学生曾发明过一种控制面源污染的雨水口。新型雨水口专门设计了一个布满孔洞和小槽的雨水斗。当裹挟着泥沙和各种沉积物的雨水流经这个特殊设计的雨水斗时,体积较大的垃圾会被阻挡,过滤后的雨水则通过雨水斗上的孔或槽,流入雨水管道。雨水口上大小不一的孔洞可以让雨水迅速流过,使雨水斗不存积水,抑制了微生物的繁殖。这个布满孔洞的雨水斗是通过铰链与雨水篦相连接的,拆卸起来非常方便,这使得定期清除垃圾,对雨水斗进行清洗变得非常简单。具体可见下图:看完这个发明,我觉得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改动,但对整个排水系统有着很大的改善,因此我接下来也是从小的方面入手,来谈一谈我个人对引入lid需要做的一些小改动。1、楼顶排水系统现状:我观察了我们寝室楼顶的排水系统,发现有些排水管道直接把高处的水排到屋顶,而且仅有的几个排水口都覆盖着垃圾,在靠近屋面边缘的地方做成了排水沟的形式,但沟内沉淀着大量泥沙。解决措施:可引入屋顶绿化,根据建筑屋顶结构特点、荷载和屋顶上的生态环境条件,选择生长习性与之相适应的植物材料,通过一定技艺,在建筑物顶部及一切特殊空间建造绿色景观的一种形式。优点:改善校园环境,增加校园绿化面积,创造空中景观,缓解雨水屋面溢流,减少排水压力,保持建筑冬暖夏凉,节约能源消耗,还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2、采用下凹式绿地现状:观察从紫菘公寓到东五楼的沿路绿化,发现很多路边绿化都有着严重的黄土裸露现象,常常是有树无草,土体高凸。观察土体土质,土体密实且多砾石,上覆绿化少,水土流失严重。暴雨来临时,一方面难以截流渗水,另一方面会使泥沙被冲刷进入道路排水管道,导致管道淤塞。解决措施:可引入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是一种高程低于周围路面的公共绿地,也称低势绿地。与“花坛”相反,其理念是利用开放空间承接和贮存雨水,达到减少径流外排的作用。对于上图显示的两种现象,可以适当加高路缘石,并在内部种植本土植物,保证土体松软,便于截流渗水。优点:下凹式绿地具有补充地下水、调节径流和滞洪以及削减径流污染物的作用。可以减缓水流速度,延长蓄存时间,下雨时就能形成一个天然的“蓄水池”。这样一来,绿地在帮下游排水减压的同时,也使校内的自然生态循环重新“复活”。我也观察到一些较好的已经采用的下凹式绿地,图如下:3、采用透水路面现状:校内路面多采用水泥或沥青混凝土等不透水材料,使得降雨形成径流,排入排水系统或进入天然水体,减少在源头被土地吸收的水量。而实际上,有许多地方如花园内的小路、停车场的路面以及一些观赏性的道路,是不必采用不透水材料的。解决措施:如上图的停车场和花园小径,都可以将水泥路面改为卵石路面或者有孔隙的透水路面。优点:下雨时能较快消除道路、广场的积水现象;还能通透“地气”,使地面冬暖夏凉,雨季透水,冬季化雪,可以增加校园居住的舒适度。4、对树坛的改进现状:树的根部附近没有被利用,土体裸露、上凸严重,不利用树根的吸水及最大限度发挥树根保水效果。解决措施:在树坛里种植不对树体造成干扰与影响的花草植被,可砌缘石保水,在不破坏树根的前提下下挖树坛土体。优点:可美化环境的同时,促进树对水分的吸收,对雨水资源是一个很好的利用。同时,保护了树根不被暴雨冲刷,保证了树保持水土的质量。以上是我的一些建议,真心希望学校能从小方面着手,把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不再“年年看海”!交通工程1201班胡松华u201215679【篇二:lid雨洪排水】lid雨洪排水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是从基于微观尺度景观控制的bmps措施发展而来的,lid理念由美国乔治省马里兰州环境资源署于1990年首次提出,主要是以分散式小规模措施对雨水径流进行源头控制。lid也是一项基于综合性措施来管理城市雨水的方法,可以归纳为图1所示的五个方面。图1lid的核心是通过合理的场地开发方式,模拟自然水文条件并通过综合性措施从源头上降低开发导致的水文条件的显著变化和雨水径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lid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场地适用技术(如储存、渗透等)来模拟开发前场地的水文条件,主要目标和原则是:(1)为受纳水体的水环境保护提供改良技术;(2)为促进环境敏感性的项目开发从经济上提供鼓励(即经济上具可行性);(3)发展全方位的环境敏感性的场地规划与设计;(4)促进公共教育和鼓励参与环境保护;(5)有助于建立基于环境管理的社区;(6)减少暴雨基础设施建造和维护成本;(7)引入新的暴雨管理理念(如微观管理、多功能景观),模拟和复制接近自然的水文功能,维护受纳水体的生态/生物的完整性;(8)有助于规章制度的灵活性,鼓励创新工程和因地制宜的场地规划;(9)有助于从经济、环境和技术可行性方面对当前雨洪控制利用措施的适用性与合理选择方法方面展开讨论。lid设计通常需要结合多种控制技术来综合处理场地径流,主要分为保护性设计、渗透技术、径流储存、径流输送技术、过滤技术、低影响景观等六部分,具体情况见表1。表1相较于传统的排水设计,高效的lid和海绵城市设计需要更加广博的知识,并与经验更丰富的规划相配合。这一点不但没有得到重视和推广,反而往往被忽视。人们常常认为通过网络搜索、借助设计手册,或采用通用的计算工具就可以做出lid和海绵城市设计。错!专家已经证明,目前超过70%已付诸实践的lid理念都是错误的,还有25%的实践并非最优设计。规划的主要障碍包括法规不健全、管控不严格;不同法律和法规之间存在矛盾,监管程序和手段与现行法规脱节,无法保障每一个项目的lid设计都能融入海绵城市整体理念之中。虽然lid设计能够带来诸多益处,但目前还没有对其种种优势进行计算的通用方法。尽管在lid设计过程中可持续性经常被提及,但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方法能够验证一项设计的可持续性水平。而对于规划师而言,则需要同时具备景观规划与水文知识,特别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特有的土壤与气候条件,并在其设计中考虑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规划师应有能力对模型进行校准并运用,这样有助于他们测试设计的有效性。任何明智的项目设计方案都应具有弹性。而且在早期规划阶段,一定要对材料的选择、与城市环境相融合的可能性、施工资质、后期维护的需求与成本等方面予以全面考虑。【篇三:雨水综合利用技术】雨水综合利用技术(王景芝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2014220448,张媛媛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2014220449)摘要:现代城市雨水利用是一种新型的多目标综合性技术,可实现节水、水资源涵养与保护、控制城市水土流失和水涝、减少水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功能。详细介绍雨水收集和利用技术,并结合国内外雨水综合利用技术的现状,分析我国雨水利用的发展方向。关键词:雨水收集;初期雨水控制与弃流;传输;蓄存;处理;1雨水收集技术雨水收集系统包括屋面的雨水收集系统和地面的雨水收集系统。1.1屋面雨水的收集屋面雨水一般占城区雨水资源量65%左右,易于收集,且水质相对较好,是城区雨水利用的主要对象。屋面雨水由于受污染少,水质较好,稍加处理或不经处理即可直接用于冲洗厕所、浇灌绿地或用作水景,也可直接进入渗透管沟或通过土壤经初步渗透后再进入渗透管系。对屋面雨水典型的收集方式为:屋面雨水经雨水立管进入初期弃流装置,通过初期弃流装置将初期较脏的雨水排至小区污水管道,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经过初期弃流的雨水经独立设置的雨水管道流入贮水池,雨水在池中经过过滤、沉淀、再过滤、消毒处理后,出水进入专为冲洗用水、洗涤用水和庭院浇灌用水设置的管网,用于家庭、公共和工业等方面非饮用水。1.2地面雨水的收集由于地面的雨水水质较差,其主要用在系统和地表蓄水池。对于采取合流制排水小区绿化用水和景观用水上。地面雨水收集方式包括绿地蓄水下渗回补地下含水系统的老城区,如果将地面雨水就近收集并回灌地下,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可提高城市污水厂的处理效果,降低处理成本。采取分流制的地区,地面雨水径流从集水口流入雨水管道,直接汇入雨水贮水池,相对比较简单。1.3主要雨水收集系统的具体设计实例拟建于上海市近郊的综合性滨水现代化社区,规划总占地面积为667hm2。社区规划以生态景观湖景为核心,融城市生活与居住生活于一体,具备完善的社区生活服务功能,包括别墅区、社区会所、景观湖、休闲绿地、娱乐广场、户外运动场等。该水景社区的景观湖规模较大,是整个社区水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中转库。景观湖承接降雨和地表径流,为社区提供绿地浇灌用水、道路冲洗用水及其他用水,并与社区外围河道连通,向外排水和泄洪。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包括集蓄池、暴雨塘、碎石沟渠系统、植草浅沟系统以及砂床过滤系统。将各收集措施进行组合构成一个高效率的有机整体。蓄积的雨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水质基本能达到景观水质要求,用于景观湖补水、喷泉及冲洗车辆等对水质要求较高的用水点,集蓄池的溢流直接排放到市政雨水管,景观湖、喷泉水景均预留自来水补水口,以便于调节与管理。整个系统的设计与布置,结合社区内建筑物、道路、绿地和用水点的空间分布特点,并综合考虑各雨水类型的受污染程度及雨水利用点对水质的要求。1.3.1地下集蓄池该社区的集蓄池主要是针对社区别墅、大型会所建筑等面积较大的屋面,面积约为22500m2。地下集雨池可建在社区空地或绿地下面,上面覆土种植植被,既能作为集雨设施,又不妨碍地上功能的实现。地下集雨池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设有过滤池、沉淀池、水泵等装置。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景观湖补水和水景喷泉等。1.3.2植草浅沟植草浅沟是在地表沟渠中种植草本,为一多功能的暴雨控制、雨水收集设施。当雨水径流流经植草浅沟时,经过沉淀、过滤、渗透、植物吸收及生物降解等作用,径流中的污染物被削减,达到雨水收集利用和径流污染控制的目的。综合考虑浅沟的水力计算方法和净化功能,在该社区内设计了长约1km的植草浅沟,浅沟表层种植耐淹的结缕草、狗牙根及其他禾本科草本,用于收集小区内绝大部分的绿地径流和非透水性道路广场的径流,直接汇入暴雨塘内暂时储存。1.3.3下渗碎石沟渠下渗碎石沟渠是一种以多种粒径的碎石(砾石居多)为主要结构的线型集水槽,为周围汇水区域的低势区。当汇水区的地表径流进入碎石沟渠后,通过碎石层逐渐下渗,碎石的物理结构以及生长的生物膜起到过滤雨水和降解污染物的作用。与植草浅沟相比,碎石沟渠削减径流峰流量的能力较差些,主要用于收集该社区内的少数屋面雨水和透水性路面雨水。全区设计了500m长的碎石沟渠,收集的地表径流在输移过程中得到净化,汇入暴雨塘,作为景观湖的补水水源。图1中虚线文本框意味着具有雨水
本文标题:lid雨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744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