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恩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书信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毕生理论创作中,不仅有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这样的不朽巨著,还有很多他们之间,和他们与其他理论家进行思想交流的书信。这些书信探讨了一系列深刻的理论问题,这些思想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讨论的,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脉络。在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中,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新经验,概括了与错误思想进行斗争的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唯物史观发展的不同阶段。一、书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commerce]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相应的政治国家。这就是蒲鲁东先生永远不会了解的东西,因为,当他从诉诸国家转而诉诸社会,即从诉诸社会的正式表现转而诉诸正式社会的时候,他竟认为他是在完成一桩伟业。”(《马克思致安年科夫》)(二)生产力具有客观性、历史性,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生产力的客观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既得力量;二是它是由客观的物质的要素构成的,而且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每一代人都在继承前一代人的创造的生产力的基础上连续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之根据,在于劳动过程的连续性。“这里不必再补充说,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1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越益发展而越益成为人类的历史。由此就必然得出一个结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种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马克思致安年科夫》)(三)生产关系的特点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对社会进步的作用生产关系式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生产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样处于历史的变化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具有客观性,各种生产关系本质上不是按人们的意志任意构成的,也不是按照人们的意愿选择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首先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关系就能为生产力迅速发展提供广阔的场所;当生产关系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并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对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可分析为:第一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的适合是具体的、历史的、落后或超过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都是不适合的表现。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在国际性发展背景下以具有民族性特点的方式表现出来。第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表现,具有整体的统一性和具体的多样性的形式。第四生产关系同生产力是否适合的标志,是看它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以及能否提高经济效益、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蒲鲁东先生混淆了思想和事物。人们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已经获得的东西,然而这并不是说,他们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在其中获得一定生产力的那种社会形式。恰恰相反。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我在这里使用“commerce”一词是就它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就像在德文中使用“Verkehr”一词那样。例如:各种特权、行会和公会的制度、中世纪的全部规则,曾是唯一适应于既得的生产力和2产生这些制度的先前存在的社会状况的社会关系。在行会制度及各种规则的保护下积累了资本,发展了海上贸易,建立了殖民地,而人们如果想把这些果实赖以成熟起来的那些形式保存下去,他们就会失去这一切果实。于是就爆发了两次霹雳般的震动,即1640年和1688年的革命。一切旧的经济形式、一切和这些形式相适应的社会关系、曾经是旧社会的正式表现的政治国家,当时在英国都被破坏了。可见,人们借以进行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形式是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马克思致安年科夫》)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马克思致安年科夫》)(四)关于阶级斗争理论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是永恒存在的社会现象,而是随着生产的出现、发展和消灭的。何谓阶级呢?列宁给出了科学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斗争就是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斗争,无权的、被压迫的和劳动的群众反对特权的压迫者和寄生虫的斗争,雇佣工人或无产者反对私有主或资产阶级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对立统一观点和矛盾分析法在阶级社会的具体运用,是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和研究阶级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科学方法。在1852年3月5日马克思给约瑟夫魏德迈的书信中写到他在阶级斗争理论中的一点贡献:(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点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表面了同资产阶级在阶级斗争理论上的根本区别,揭示了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生产发展的历史,阶级存在具有历史性和暂时性,为我们把握阶级、国家和政治革命发展的规律性提供了总得指导思想。“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之前,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的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点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像海因岑这类不仅否认阶级斗争,3甚至否认阶级存在的无知蠢材只不过证明:尽管他们发出一阵阵带有血腥气得和自以为十分人道的叫嚣,他们还是认为资产阶级赖以进行统治的社会条件是历史的最后产物,是历史的极限;他们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奴才。这些蠢材越不懂资产阶级制度本身的伟大和暂时存在的必然性,他们的那副奴才相就越令人作呕。”(《马克思致魏德迈》)(五)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最根本的和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生活最一般的本质活动,又是规定和制约人类生活全部领域的基本实践活动;既是社会物质生活本身,又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社会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首要的、决定性的意义。“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马克思致库格曼》)(六)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社会意识首要和基本的功能是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有维护和批判现实的功能,社会意识的实践功能主要表现为它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对人的活动起发动和指导的作用。“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恩格斯致康施米特》)(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在迄今为止的文字记载的社会历史中,它主要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上层建筑具有反作用,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在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反作用,因而是第二位的,不能超过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的决定性和上层建筑的能动性的统一,体现了历史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包含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的全部关系,它强调说明:第一在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是决定性的东西,第二这个规律是客观的,必然的,是人们不能违反的。“……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和事变,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忘掉这种联系)向前发展。”(《恩格斯致约布洛赫》)“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恩格斯致约布洛赫》)(八)合力论思想合力广义上讲,指的是把作用于社会历史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这个系统形成一种合力,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前进;狭义指的是在考察个人意志作用时,把许多单个人的意志融合成一个总的平均数叫做合力。“但是第二,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恩格斯致约布洛赫》)“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致约布5洛赫》)“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
本文标题:马恩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书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747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