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人教版
1广东省丰顺县黄金中学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教学难点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课时安排2个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在同学们心中,孔子是怎样一个形象?引出“孔子三怒”(示孔子三怒)出示投影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一怒)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二怒)老夫子第三次发火,还是冉有惹的祸,也就是这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二:孔子生平(幻灯片展示)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主张实施“仁义,”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下层人民,开办讲学之风,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冉有、曾参,2.关于《论语》《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三背景介绍(幻灯片展示)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四、朗读1.老师范读注意倾听人物对话的语气,并扫清字音(幻灯片展示)2请两个学生分演角色表演五、进入文本,学生结合文本注释,进行翻译、理解1..结合课前预习练习理解课文(课前预习,附件一)通过此预习,掌握重点诗词、虚词(1)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2)辩析句式,注意语气;(3)积累“是、疾、见、过、止”和“无乃……与”,“何以……为”。句读:是社稷之臣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实词:季路见于孔子无乃尔是过与陈力就列、不能者句式: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何以伐为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成语:分崩离析祸起萧墙2五:布置作业课后作业:翻译下列短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3)背诵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背课文教学内容和过程一:检查上节课的内容,并解答练习二:分析文章大意1、文章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几次对话?明确:三次2.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明确: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说成“有事”,借此来试探老师孔子的态度。第三段又振振有词地提出讨伐的理由,可见他是赞同这场战争的。3孔子是否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理由是什么?明确:反对,“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有三:(1)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2)鲁国境内不必伐(3)社稷之臣不当伐。4.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是怎么回答的?明确: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推卸责任(开脱自己)5.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并非真的“不欲”。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说明冉有口是心非6、针对冉有的辩解,孔子是如何反驳的?(1)1先引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2).再作类比——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3).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中,谁辞其咎?(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7、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政治主张: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8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明确: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三:中心概括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3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四:归纳总结思想内容方面1.表现孔子的文德治国的仁政思想;2.表现孔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写作技巧方面1、对话体2、以理服人、层层深入、先破后立的辩驳艺术。知识点回顾两个固定句式①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②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状语后置:有事于颛臾古今异义词: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把(他)封为]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名作动,过错——责备]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反问句式:何以……为何辞为?(《鸿门宴》)谋动干戈于邦内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词类活用“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而不能来(之)”动词的使动用法“既来之,则安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有国有家者(古今异义词)古义:奴隶社会中诸侯统治的地方叫“国”,大夫统治的地方叫“家”。今义:“国”指国家,“家”指家庭。3、①后世必为子孙忧②吾恐季孙之忧五:小结、学生齐读课文六:布置作业《学记玉不琢不成器(节选)》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省,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发愤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学记玉不琢不成器(节选)》4
本文标题: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798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