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新媒体文化现象批判摘要:如今的人们显然都已经习惯于长时间头也不抬地面对手机屏幕,习惯于享受网络所带来的一切便利性,新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其惊人的扩展速度和规模令每一个人都措手不及,几乎就在不知不觉间人类的活动已经无法离开这些新媒体了。本文就试图从批判层面对新媒体所带来的文化现象展开论述。关键词:新媒体文化现象批判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近年来我国新媒体的发展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传播方式以及形态,短短几年便拥有了庞大的忠实用户群。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其实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所面对的新媒体也在不断地发展扩大以及相互融合,所以很难对新媒体的概念达成统一的认识。一般而言,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是指除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所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形态。1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之上的媒介形态,融合了声音、文字、图形、影响等多种媒体的呈现形式,实现跨媒体、跨时空的信息传播,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这也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得以区分开来的重要参考因素。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正显现出强大的发展力,在传媒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增加,而传统媒体的比重则逐渐减少。有学者认为,相比于美国只是将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工具,新媒体在中国则形成一种高度的热潮。新媒体成为民众发声的重要平台,打破了“媒介接近权”的原有格局,几乎成为每一个公民最有效便捷的话语表达渠道,大众一改以往被动的局面,开始通过网络参与舆论的形成、扩大乃至聚合成极具轰动性的媒介事件,并将形成的公众合意直接作用于政府意志,改变事件的走向并推动事件发展。新媒体带来一种新的人群建构,打破传统的组织关系,这种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所带来的冲击力不容小觑,尤其在近几年这样的事件已经屡见不鲜,所带来的穿透性的传播效果是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可以说,新媒体的侵入已经形成一种新媒体文化,其归根结底就是新媒体的发展所带来的人们阅读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如果不进行认真的反思,似乎很容易一边倒地将新媒体认为是一种先进的变革,而其所带来的影响已经不仅仅是“媒介的影响”了,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出发考察对新媒体使用的结果,可以做出更多批判性的思考。1、新媒体和纸质媒介的置换,从精品阅读到数量阅读看大众阅读方式的转变。近年对于纸质媒介的走向和是否即将消逝的讨论已经不绝于耳,从人们把焦点集中于纸媒的未来命运这一点,就可探出新兴的阅读方式已经深入大众的生活习惯,甚至有取代传统阅读方式的趋势。从手捧墨香到滑动新媒介屏幕的转变仅仅几年而已,纸媒的命运已然急转直下,虽然众多学者和大众仍然认为只有阅读书籍和报纸才能获取深度的知识,才能得到阅读的享受,也只有传统媒介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行为,并且呼吁对报纸阅读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但从各方面的数据来看,尤其在青年群体和成长于新媒体环境中的少年儿童一代中,电子书籍成为他们的首选,携带的便捷性,下载的快捷性,选择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等都是传统纸质媒介无法替代的巨大优势。传统纸媒面对的冷清场面和电子书籍阅读方式所营造出的浮躁气质形成鲜明的对比,拜新兴的阅读方式所赐,人们已经不习惯平心静气地面对一本真正的书籍,阅读方式追求唾手可得的便利性。在这样的便利条件下,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能成为阅读的地点和时机,表面上看来促进了全民的阅读进步,但实际上限于环境的吵杂和时间的限制,人们在当下的阅读只是带有消遣时间的性质,可能是在公车上,马路边或等待时所做的简单阅读行为,这样的阅读方式已经演变成一种习惯,即便是真正空闲的时候,拿起来的读物也不再是纸质媒介,而是电子读物,快速扫描的阅读方式成为惯性,面对读物的思维都呈现跳跃性,而不是安然娴静的态势。新媒体的出现消解了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使我们所接触的文化成为没有经过理性加工的“下游化”文化,是没有质量和逻辑支持的文化。这种阅读方式使全民的阅读水平朝向一个更表层更肤浅的方向转变,阅读居然变成了一件浮躁的事2、信息噪音和信息的恶俗化倾向以及“丛林搜索式”的信息接收模式。网络给人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信息海洋,爆炸式的信息量中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内容,浏览网络成为大众无法拒绝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表面上来看,大众想要了解什么样的资讯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似乎形成无漏洞的信息网络,然而海量信息的轰炸反而造成一无所获的疲劳感,信息堆积成令人厌恶的信息噪音,于是关键字成为搜寻信息的主要方式,人类的大脑逐渐形成扫描式的阅读思维,信息不再每条都认真关注,而成为关键字在脑中滑过,只有看到感兴趣的关键字时才会停下认真阅读。微薄无疑就是这一形式的典型代表,“刷微薄”成为形象的动词,微薄的使用是同时伴随着不断滑动的手指——滑动手机屏幕或者鼠标键,关键字在微薄的内容中成了主导。正是基于这样的信息对待方式,信息以哗众取宠的字眼和内容博取眼球的媚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大众在网络的使用中带有越来越强烈的猎奇心理,关注的信息内容也越来越畸形化。在传统媒体中,人们更关注信息源头的可信度,关注的是信息的质量和媒体的深度解析,而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刺激性,源源不绝的谣言传播和畸变才能触动人们麻木的内心,这又进一步催化了信息的媚俗趋势,形成恶性循环。3、新媒体互动性背后隐藏的逻辑缺失。新媒体最为大众津津乐道并且赞不绝口的一大优势就是其所推动的媒体——公民——政府三者之间的互动,在传统媒体掌控的时代,大众只能接受单线的传播模式,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无法参与到社会事件当中,而新媒体甚至直接使大众实现了公民的凝聚力量,使其对政府的治理模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力。这种在我们看似热血沸腾的民主化媒介功能是否在背后隐藏了一种不稳定的媒介逻辑?新媒体的一个特点是它彰显了碎片化的人际传播力量,这种力量的聚集足以改变世界,然而对这种力量的评价却是多方面及复杂的,因为在这样一种强大力量的背后存在着被滥用的可能。桑斯坦在他的著作《网络共和国》中就为我们清晰地阐述了网络的民主问题,正是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化使人们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加以了解,这就导致了信息接受的窄化和思维的固化,越是只面对自己认同的观念就越无法认同那些相反或是对立的观念,长此以往形成的群体极化极有可能会使社会趋向于分裂,大众在这样一种极化的群体环境中很容易产生极端的仇恨情绪和急躁的脾气,激化的行为很可能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危害。近年有许多典型的例子,从2008年的“抵制家乐福事件”到“郭美美事件”以及“甄子丹和赵文卓骂战”等,都凸显了网络暴力,公众以网络为隐藏自己的发声渠道,在寻找到同样的支持群体后更加肆无忌惮地发起破坏事件,还有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在虚拟空间中极尽搅乱之能事,使事件更加扑朔迷离,越来越往混乱的方向发展。新媒体的发展和扩张融合无疑是契合了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是符合大众需求的,但在面对新媒体的诸多优势席卷而来的同时,我们更不能产生放松的心态,既要学习去接受和利用新媒体,也要更深层次地去反思和大胆质疑新媒体文化现象,促使整个社会朝更加常规合理的健康方向发展。参考文献:[1]严三九.《新媒体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2]丘林川、陈韬文.《新媒体事件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潘知常、林玮.《传媒批判理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4]桑斯坦.《网络共和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本文标题:新媒体文化现象批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817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