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27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7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莆田第十二中学林莉贞一、教学内容分析《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岳麓版)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7课。《课程标准》:(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本课第一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介绍了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代背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应用和历史意义。第二目“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重点是恢复的原因。第三目“历史性的握手”,介绍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改善,重点是背景和意义。第四目“国际交流与合作”,介绍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现外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五目“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课既涵盖了国民党政府屈辱外交的终结,也标志着新中国独立和平外交的开始,因此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不同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及主要的外交活动与成就,同时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过程,因此本课的学习对更好地把握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正确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我校属于三级达标学校,学生历史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对外交历史较为感兴趣,对新中国的外交也有一定的认识,甚至知道不少外交故事,对一些重大问题还时有争论。加上高一学生开始敢于质疑,善发言,学习探究历史问题的热情较高。不过,他们对外交活动的背景、目的、意义往往不太清楚,或者了解不太全面,这些地方有必要作较为详细深入的分析。对学习兴致高的同学,可以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放映一些历史图片,让概念化的事和人变得生动形象,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特别是激发那些对历史学习“不敏感”学生的兴趣。三、设计思想1.本课介绍了建国以来的外交历程,内容复杂,知识容量大,本着有效教学的现代教学理念,我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准备、实施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采取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建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强调师生互动的关系,努力把课堂变成素质教育的主阵地。2.教学环节上,按照中国外交特点鲜明的三个阶段,设计为三个篇章,这是本课设计的一个亮点,使整个课堂显的大气、庄重。第一篇章“日出东方,重整山河”既体现新旧中国截然不同的外交局面,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建国初期外交艰辛的历程。第二篇章“雨后彩虹,光彩夺目”让学生对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通过第三篇章“东方巨人,举足轻重”,认识国家强盛是开展外交斗争的坚实后盾,展望中国未来外交的发展趋势。3.教学方法上,作为学生学习“领航人”的教师,为适用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并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服务教学。我查找并观看了影视资料《世纪百年》和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录》并且有针对性地剪辑了部分片断,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思考。通过分组讨论,学生深刻理解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能够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从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出发,制定成熟的外交政策。四、教学目标1.识记建国初、七十年代、新时期的外交成就;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能分析“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新时期多边外交的原因、目的和意义;通过学习能认识到外交活动的本质、外交活动和外交目的的出发点,就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2.通过材料与历史视频和图片,再现历史场景,师生共同探究历史问题;通过设问,由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总结历史规律的思维能力。3.通过对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能够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出发,制定成熟的外交政策;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说明“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政治、经济、军事直至文化背景的结晶”,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中国“弱国无外交”的屈辱外交史;通过学习,认识外交战略是国家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只有增强综合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外交事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坚强的后盾。五、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和意义,新时期外交成就。(二)难点:对以上历史概念的准确记忆和理解,能史论结合地进行分析,以及构建新中国外交历史的总体框架。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组织学生阅读,并根据要求进行必要的归纳,让学生更加明确目的要求。2.查阅材料、图片及视频等资料,做上必要的记号。(二)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图片: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签订卖国条约的场景。提问:旧中国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对一个泱泱大国如此低下的国际地位,你有何感想?设计意图:通过近代中国的软弱外交,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促发民族自豪感。为区别新旧本质不同的外交做铺垫,也为课堂营造了庄严、凝重的气氛。教师导语:旧中国“跪在地上办外交”引起了同学们的愤慨,但如果仅有愤慨又能改变什么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结束了长期受侵略、被压迫、遭凌辱的历史,从此站起来了。从战场中走出来的新中国的领导人,他们是如何披荆斩棘,为中国开辟出一条平坦大道的?中国又是怎么重新奠定起世界大国地位的?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舞台上,现在我们应该如何定位?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三)讲授新课第27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板书)第一篇章:日出东方,重整山河(板书)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板书)展示美苏两极对峙、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态度和新中国建国初期外交人才缺乏的材料,通过解析材料感受新中国当时所处的恶劣国际环境和寻求有利环境所面临的困难。问题引导: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为此,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哪三大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三大政策的背景、内涵和目的,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二、开拓外交新局面(板书)问题探究:为了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新中国开展了那些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设计意图:为了节省时间,利用幻灯片动画链接,让学生把展示的相关图片、材料和外交活动对号入座,既掌握了内容,又活泼了课堂气氛,学生不会感觉枯燥。1.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结合课文材料,重点把握《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设问:作为新时代的公民,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外交关系?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展示一组美国违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材料,逆向思维来理解原则的内容和意义。重点突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其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含义是什么?(含义直接展示),(进一步设疑)开放性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时俱进的精神,当前我国的外交政策是如何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3.参加日内瓦会议:利用会议的图片,介绍“红色外交家”的出色表现,感受周恩来的外交魅力,强调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会议。4.参加亚非国际会议:展示材料:会议发言中,大多数代表都谴责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但由于受到美国的挑拨,有一个代表诬蔑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还有一个代表团团长也声称,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面对这种变化,当时周恩来总理采取了哪些对策?引导学生理解“求同存异”的方针所包含的内容及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为世界所做的贡献。(有助于学生更好领略周总理的个人外交魅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学生并不陌生,因此主要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能享受到发现性学习的快感。展示: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和谐世界”主张的两幅图片和讲话内容,(提出问题)“和谐世界”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者之间有何关系?教师总结:“和谐世界”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代的体现。设计意图:因为“五项原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把“五项原则”与“和谐世界”结合起来理解,会加深学生印象,也能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发展变化、感悟历史发展真谛的能力。过渡:50年代的外交成就让我们引以为豪,但最使我们感到自豪的是70年代的外交成就。第二篇章:雨后彩虹,光彩夺目(板书)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板书)70年代是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尤其鼓舞人心。我们都知道,今天,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拥有着重要的一票,然而,这一权利来之不易,让我们把历史镜头拉回到那个时候,去感受一下当时复杂的背景,了解这一外交成就取得的过程和原因。尤其注意强调中国是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这一权利长期被台湾占据。(教师分析并结合《提案通过后沸腾的联大会场》和《乔冠华开怀大笑》两幅图片,配以文字说明,渲染气氛。)过渡:总结刚才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交往中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美国。这种关系是否一成不变呢,我们知道这样的说法: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到了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从敌对走向合作。二、中美关系的改善(板书)展示尼克松访华图片后设问:美国为什么会把手伸过最广阔的海洋?中国为什么愿意接纳这个过去一直痛恨的敌人?这一新型局面是如何打开的?双方是在什么基础上改善关系的?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外交有什么影响?现在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分析,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展示一组图片),理清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几个重要步骤,尤其是注意1972年和1979年这两个时间。关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态度的变化和美国在国际上的表现,学生比较熟悉,让学生自主归纳。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让学生理解国家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而把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联系起来看,既是教学的要求,也是学生乐于思考的地方。探究这样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中日关系的改善(板书)有了前面分析中美关系的借鉴,对引导学生分析中日关系就不困难了,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掌握: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和进程;困扰中日关系的问题;日本政府对侵华罪行的态度问题。设计意图: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比较激烈,日本政府不愿深刻反省侵华罪行,不能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做出书面道歉,甚至近年来日本的领导人还接二连三地参拜靖国神社,对这些,学生必有极大的、正当的愤慨。这样的问题,最能体现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中日友好的大局,坚持中日友好的正确道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第三篇章:东方巨人,举足轻重(板书)一、国际交流与合作(板书)显示材料(邓小平的一段话):“建国以来,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设问:70年代以后,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在哪里?为了与之相适应,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提出了什么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外交有哪些成就?试举出一些例子来。(展示一些图片帮助学生掌握)设计意图:学生可通过课文查找到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显示材料: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言论设问:中国是如
本文标题:第27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908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