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
1第四部分《论语》选读和自选模块专题十五《论语》选读[考纲在线]浙江省自从进入新课标高考开始,就把《〈论语〉选读》列为高考语文卷的必考点。在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古诗文阅读考查的总体要求和考查目标是:“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比原来增加了“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条目。《〈论语〉选读》的考查正是这一条目的体现。对《〈论语〉选读》的考查目标具体规定为“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对《〈论语〉选读》的考查,旨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品德修养,树立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和正确的道德观。《论语》是古老文化根植于现代社会土壤中的一朵奇葩,因此,该课程的开设和高考试卷的考点定位,具有深远的意义。[考情透析]浙江省进入新课标高考以来,对该考点的考查从未间断,并形成了自己的命题特色。从选材来看,考查的热点一般是那些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理据充分的片段,命题者更青睐于那些和现代社会生活关系紧密、对当代人们安身立命仍有指导意义的章节。从命题形式来看,涉及填空题和简答题两种,填空题比较少,只有2011年和2013年各出现了一次。除2010年是1道题之外,其他年份都是2道题。从设题的权重来看,2009年和2010年的分值是4分,2011年—2013年都是5分,总体而言比较稳定。从考查的目标来看,涉及识记、理解、概括分析、赏析、评价等几个方面。其中概括和评价是考查的主流。从命题特点来看,浙江《〈论语〉选读》的考查特别重视联系其他古代典籍或现实生活。只有2009年单独取材于《论语》,后来四年,每一年除从《论语》中选一小段材料之外,还从中国古代其他典籍中选取一段材料,起到内引外联、旁征博引的作用,旨在扩大《论语》的内涵,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学会比较、迁移和拓展,分析或归纳出材料中隐含的观点,或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价,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答题时不能照本宣科。体现了对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的追求。真题指导1.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答案]颜子恶衣恶食[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语〉选读》的熟悉情况,包含了对人物精神的把握和课文文句的记诵。解答此题时,应回想《君子之风》选段中提到的并且要求背诵的有关孔子歌颂弟子颜回的文句。(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答案]答案及解析见本专题“现场指导”。2.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5分)《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2[答案](1)①贵人贱马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解析]这道题目考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论语》片段的理解,它融合了理解、评析等多种能力,做题时既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又要结合孔子的思想,同时,还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3.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答案]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从《论语》选文中,学生很容易判断出孔子的为政观,即“为政以德”;而从《韩非子》选文中,学生可以筛选出“不务德而务法”的信息,可概括为“以法治国”。另外,学生也大多知道韩非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答案]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解析]本题考查对主旨的评析能力。本题并未要求结合具体生活,所以只需要对两种观点进行简要评析即可。孔子认为用“政”“刑”来治国,百姓会缺乏羞耻感;所以应该用德治与礼法来感化他们。韩非子认为教人自我完善只能针对少数人,而大多数人是无法自律的,应该用法治。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也各有不足,若是能将两者结合,德治与法治并举,就更为全面了。当然,此题为开放题型,只需言之有理即可。4.2010·浙江卷《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解析]第一问要求理解题干语段内容,明确这句话阐述的是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调动平日的背诵积累,便可写出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第二问要求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也是考查内容理解。首先明确这里的“它们”应该指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材料中欧阳修的话;然后分别阐述这两句话的内涵,即它们所表达的思想。要点出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明确他们的区别在哪里;还要揭示出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即欧阳修在这句话中阐述的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交友价值观正是《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思想的一种体现。这个题目的第二问,相对于2009年的《论语》探究题,有更大的限制性,第一问其实也是概括成语的变相问法,所以掌握好教学指导意见上规定的10篇必读课的内容是答好这类题的关键。[2013·浙江卷]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原文见本专题“真题体验”)教你审题审题要点①要求在理解选文语段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对孔子的思想和观点有较深刻的领悟和准确的把握。②把握核心主旨:孔子的贫富观和礼义观。③题干要求“简析孔子的观点”,即把这种贫富观和礼义观具体化,当3然必须“根据上面的材料”,即建立在对上述材料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思路对《〈论语〉选读》的考查,通常是把两则或几则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几则材料要么内涵截然相反,要么主旨基本相同,当然更多的是有同有异。几则材料往往互相参照,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这样的命题形式,往往要综合所给的几则材料,求同存异,或取差分异。解答时更多的是找出其共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孔子某个方面的观点进行深入挖掘教你答题答题有据“贫”“富”两个字在材料中反复出现。但综观材料来看,并非谈“贫”与“富”的关系,而是要分析孔子对待“贫”“富”与“谄”“骄”关系的不同看法,对处理“贫”“富”与“谄”“骄”,“贫”“富”与“礼”“乐”的关系的正确态度,并渗透了礼与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富有思辨色彩参考答案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不要骄横,更要谦逊好礼考点技法在《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论语》选读”本来是新课程标准诞生之后应运而生的一门选修课,以语文出版社编写的教材《〈论语〉选读》为课程依托。浙江省开设了这门选修课。为提升这门课程的地位,引起师生们的重视,在进入新课标高考之后,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把这门课规定为“必考科目”。所谓“必考科目”,其地位介于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低于必修课而又高于选修课。但从高考卷中必考这一点来说,它和必修课的地位同等重要。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文件,使“《论语》选读”这门课在学习和考试中,形成由外到内、由浅到深、由粗到精的三个层次:第一层,《〈论语〉选读》教材内全部的15篇课文,是这门选修课的基本内容,这是最外、最浅、最粗的一层,也是最宽泛的一层;第二层,在这15篇课文当中,又选取了10篇课文作为教读课文(其余5篇为自读课文)。这10篇教读课文是:《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这是三个层次中的中间一层。第三层,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高考必考的背诵篇章,是从10篇教读课文遴选出来的精华篇章,也是《论语》中的亮点篇章,是最核心、最深入、最精华的一层。浙江高考语文卷中的《〈论语〉选读》题,其选材范围虽然不一定局限于第二个层次,但至少会由第二个层次的材料引申、迁移和生发出来,但所考查的儒家(孔子)的核心思想一般都在第二个层次之内;而名句默写题(规定可以有一句出自《〈论语〉选读》)则必定出自第三个层次——即核心层次。《〈论语〉选读》在浙江高考卷中,有两个题考到它,一是默写题,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默写题当中,可以有一句出自《〈论语〉选读》,但必然在其规定的背诵篇目范围内;二是简答题,一般要求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和评价。《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中对《〈论语〉选读》提出的建议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主要评价学生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把握”。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4层次教学内容价值目标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传承文化、提升思想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论语》选读的复习方法和答题技巧:第一,《论语》选读的复习应从语言文字入手,破解语言障碍。做文言文阅读题,读懂文句是前提,理解文意是关键。《论语》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因而在理解文意这个问题上显得更加突出。由于语言的发展,先秦时期的文言,特别是《论语》中的文言,已经与两汉以后的文言语言有了较大的差别。有人说,《论语》的语言是一种“超文言”,即许多词汇语句按两汉以后的文言语词来翻译是行不通的,必须做出超常规的解释,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比如:在“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一句中,“谅”是信用的意思,这个意思在一般文言文中是没有的。又如:在“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一句中,“摄”作兼职解,这是在一般文言文中找不到的解释。“归”的含义尚存争议,至少有三种解释:一则因古时“归”有嫁娶的意思,有人据此释“归”为“妻妾”,此句译为“管仲娶了三个老婆”;二则用作名词,释为“三归之台”,此句译为“管仲有三归之台,作为游览观光的处所”;三则用作动词,释为“收租”,此句译为“管仲家收取老百姓大量的市租”。而教材中取第一种解释。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是超常规的,按一般文言文义项解释是行不通的。像这种存在争议的地方,我们要以教材为准。再者,《论语》中有许多高度省略的语句,有时需要补充好几个词语甚至半个句子,才能使整个句子意思表达完整。所以,同学们在学习和备考《
本文标题: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913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