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开封双龙巷核心区环境整治工程上海翌德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015.10实例篇豫东地区民居实例豫西地区民居实例豫南地区民居实例豫北地区民居实例河南典型民居实例现存河南传统民居资源比较丰富,既有古村落,也有大型和中小型院落。这些民居分布在全省城乡各地,特点风格有所不同。为叙述方便,本章按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四个大方位区分,分别书写实例。之所以大方位划分豫东、豫西等,并不是地理的经纬划分,而是按大概地理方位结合河南人的习惯认可来划分的。河南习惯上称郑州以东的开封、商丘和东南部的周口等地市所辖区域为豫东地区;郑州之西的洛阳、三门峡所辖区域为豫西地区;郑州之南的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和西南部的平顶山、南阳等地为豫南地区;黄河以北的新乡、安阳、焦作、濮阳等地市所辖区域为豫北地区。豫东地区民居实例一、刘家宅院刘家宅院分为两处,一处在开封市内,一处在尉氏县城内。尉氏刘姓,明洪武年间由山西迁居尉氏县西井刘村。初以农耕为主业,兼做豆腐坊小本生意,生活颇为贫苦。自乾隆三年,刘家第八代孙刘致中考取进士,刘家才开始转机。至十一世刘鸿恩以进士为陕西按察使赏加布政使,为其家族的最高荣耀,从而使刘家进入鼎盛时期。刘家鼎盛时期已经潜伏着衰败的危机。其子孙依仗家势,不学无术,挥霍无度,其代表人物便是清末尉氏首富刘耀德。此人寻欢作乐,炫豪夸富,终因过度奢侈,乐极生悲,而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刘耀德之妻刘青霞,原名马青霞。清朝两广巡抚马丕瑶之女,同盟会成员,辛亥革命女志士,近代著名女活动家、教育家、政治家。18岁时嫁与刘耀德,故人称刘青霞,她是同盟会成员,创办了河南的第一所女校华英女校。在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上,有两位女性声望极高,一位是秋瑾,另一位就是刘青霞。“南秋瑾,北青霞”,曾是当时传遍大江南北的声音。尉氏刘家宅院清末,尉氏县富豪刘耀德之父在开封市内购置土地,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建造大宅院,在开封称为“刘家大院”,文物标志牌上原定名“刘家宅院”。刘家宅院是典型的封闭式四合式院,坐北朝南,东、西宅院布局及建筑形式完全一致,各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900余平方米,东院、西院共有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房间70余间,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整座院落建筑雕饰素雅,门敞窗明,相配益彰,虽无雕梁画栋之华美,却也碧玉素装,雅而不俗,是目前河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原古典建筑风格四合院。2006年5月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前几年,开封刘家大院以“刘青霞故居”之名申报国家级文物单位,获得成功。开封刘家宅院清末,尉氏县富豪刘耀德之父在开封市内购置土地,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建造大宅院,在开封称为“刘家大院”,文物标志牌上原定名“刘家宅院”。刘家宅院是典型的封闭式四合式院,坐北朝南,东、西宅院布局及建筑形式完全一致,各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900余平方米,东院、西院共有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房间70余间,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整座院落建筑雕饰素雅,门敞窗明,相配益彰,虽无雕梁画栋之华美,却也碧玉素装,雅而不俗,是目前河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原古典建筑风格四合院。2006年5月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前几年,开封刘家大院以“刘青霞故居”之名申报国家级文物单位,获得成功。豫东地区民居实例开封刘家宅院建筑形制开封刘家宅院建筑群现由东西两座并列的三进院组成,两院的平面格局大体相同。刘家宅院1号、2号院平面图刘家宅院2号院纵剖面图刘家宅院大门为单开间三架、屋宇式金柱大门,与倒座形式上连接,实则为“合抱山墙”,结构是完全独立的。大门平面正方形,通进深4.40米。墀头迎面伸出倒座后檐墙,屋顶较倒座高出将近1米,突出了大门的主体位置。进大门左转便进入前院。南有倒座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六架,前檐廊。客厅三间七架前檐廊,通进深8.7米,通面阔11.1米。开间尺寸之大,民居建筑中少见。厢房与客厅形成三面檐廊,以避雨雪,开封俗曰“出厦风雨廊”。客厅西侧加盖耳房一间,增加了前院的建筑密度。一进院的平面布局引起了我们的特别注意,倒座的前檐墙坐于厢房南山墙以内,这实际是倒座向院内后退的结果。倒座后退,却引起了一系列麻烦,也导致了庭院空间性质发生变化。在北方传统合院式建筑中,通常的平面布局规律是,倒座房外伸,使前檐墙与厢房山墙之间留出一段距离,一般在1.5~3米之间,目的是留出门楼至前院的过度空间。而刘家宅院的前院布局紧凑,大门与东厢房之间没有余地,这部分过渡空间还必须有,只有向内推移,拿出东厢房的南次间用于过渡空间。这样,东厢房实际就变成两件,山墙内移至梁下,并兼做影壁。平面图中所示的倒座西山墙、厢房南山墙与院墙之间形成的合抱天井,成为死天井。为了利用这一小小的天井空间,不得不在倒座之西间另开门洞,形成曲尺形通道,破坏了倒座西间平面的整体性。院落空间性质的变化,可由剖面图看出,厢房与倒座的前坡屋面有相交的联属关系,使庭院的前部分空间变成为天井式空间。刘家前院的平面布局在河南民居中并不多见,有其自身的特点。豫东地区民居实例二进院亦即中院。进入刘家的二进院有两条路径,一是客厅,二是从客厅东侧绕过,经侧门进入中院。位于客厅东侧的这一侧门也起着二门的作用,这样就在前院厅堂的东侧形成两个小偏院,院内种植树木,成为纳凉、娱乐的小场所。中院宽6.4米,进深9.6米,两侧厢房各三间,形制同前,院北看面墙与厢房北山墙平齐,较为简单。三门设在中轴线上,由看面墙门洞进入后院的卷棚顶小过厅即为后院。卷棚过厅为四架小三间,通进深3.6米,通面阔7.6米。明间面阔2.9米,院内侧两楹柱间施木屏影壁,两次间柱间装修考究,额枋下设有挂落。两侧厢房前檐廊与卷棚过厅抄手,形成三面抄手风雨廊。厢房南端各加一间厢耳房,成为厢房的套间。正房五间七架二层,为全院体量之最大,通面阔16.7米,通进深8.5米。未设柱廊,前檐椽加飞椽挑出形成短檐廊,以保护格扇门窗。1号院内的正房为柱廊。正房西端另加耳房一间,为正房的套房。后院作为居住内院,其豪华程度要超出河南其他地方的民居内院,其他地方民居内院多为讲求实用而少装饰。刘家宅院2号院纵剖面图豫东地区民居实例尉氏刘家宅院建筑形制尉氏县城内的刘家宅院,原基址接近正方形,面积12700平方米,是一处豪华、雄伟的大型合院式建筑群,全盛时有房约300多间。随斗转星移,岁月流逝,这座大型古庄园的2/3已经消失。现存仅有西大街至后新街之间的少部分,即“师古堂”和西院。师古堂是刘青霞女士于晚清时期所建,初定名为“四知堂”。四知堂源于一段佳话,相传尉氏县曾有一任县令,因廉洁清正,一贫如洗。一日有人贿银给他,他拒而不收。那人曰:“此事无人知晓,受之无妨。”县令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四知也!”刘青霞将其住宅定名四知堂,自然含有崇尚古人之意。后来她自觉刘氏族人素养远不能与这位古人相提并论,便将“四知堂”易名为“师古堂”,有提示家人效法古人洁身自好,勤奋进取之意。现存仅有师古堂内的一处深宅内院,院内经房屋前檐设披檐,相当于抄手游廊环院一周。今有好事者不知出于何目的,建了黄色琉璃瓦亭子。昔日“画蛇添足”的寓言故事,在今人面前成为现实。西院建筑共12座88间。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房屋已塌陷。从现存房屋还可以看出其整体空间布局状况。尉氏师古堂现状平面及剖面图尉氏县城的刘家宅院,以刘青霞所建的师古堂为最。左为祠堂垸,右为库房院,三进宅院,大门面南,门楼飞椽画栋,下设五级台阶,两尊石雕坐狮分置左右。进大门有一座“方三丈”大厅,前有廊,后有厦,隔屏全为木雕。过大厅有二天井院相连,沿走廊可任意到每个院内的每间房中。现存师古堂的这一部分应为原来的第三进院和二进院的东厢房。此院由门楼、东西厢房和正房围合而成,全部建筑均为二层,平面五间。正房通面阔17.4米,通进深5.95米。厢房通面阔16.4米,通进深5.8米。抬梁式屋架,墙体承重。硬山屋顶,前后封檐。底层柱廊环绕四周,形成下层风雨廊,上层走廊。廊柱间下施坐凳,上施雀替。豫东地区民居实例尉氏刘家宅院建筑形制尉氏县城内的刘家宅院,原基址接近正方形,面积12700平方米,是一处豪华、雄伟的大型合院式建筑群,全盛时有房约300多间。随斗转星移,岁月流逝,这座大型古庄园的2/3已经消失。现存仅有西大街至后新街之间的少部分,即“师古堂”和西院。师古堂是刘青霞女士于晚清时期所建,初定名为“四知堂”。四知堂源于一段佳话,相传尉氏县曾有一任县令,因廉洁清正,一贫如洗。一日有人贿银给他,他拒而不收。那人曰:“此事无人知晓,受之无妨。”县令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四知也!”刘青霞将其住宅定名四知堂,自然含有崇尚古人之意。后来她自觉刘氏族人素养远不能与这位古人相提并论,便将“四知堂”易名为“师古堂”,有提示家人效法古人洁身自好,勤奋进取之意。现存仅有师古堂内的一处深宅内院,院内经房屋前檐设披檐,相当于抄手游廊环院一周。今有好事者不知出于何目的,建了黄色琉璃瓦亭子。昔日“画蛇添足”的寓言故事,在今人面前成为现实。西院建筑共12座88间。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房屋已塌陷。从现存房屋还可以看出其整体空间布局状况。尉氏师古堂现状平面及剖面图尉氏县城的刘家宅院,以刘青霞所建的师古堂为最。左为祠堂垸,右为库房院,三进宅院,大门面南,门楼飞椽画栋,下设五级台阶,两尊石雕坐狮分置左右。进大门有一座“方三丈”大厅,前有廊,后有厦,隔屏全为木雕。过大厅有二天井院相连,沿走廊可任意到每个院内的每间房中。现存师古堂的这一部分应为原来的第三进院和二进院的东厢房。此院由门楼、东西厢房和正房围合而成,全部建筑均为二层,平面五间。正房通面阔17.4米,通进深5.95米。厢房通面阔16.4米,通进深5.8米。抬梁式屋架,墙体承重。硬山屋顶,前后封檐。底层柱廊环绕四周,形成下层风雨廊,上层走廊。廊柱间下施坐凳,上施雀替。豫东地区民居实例刘家宅院建筑特点明清以来,开封一直是河南省会,达官贵族、名士、商贾在此建设民居很多。明清时期的开封民居,因处在开封特定的环境中,如历史传统、官方政令、地理条件。受此三大方面的影响与制约,形成了开封民居的特点。刘家宅院是开封民居保留最好的一处,其建筑特点具有开封民居的代表性。1.平面布局纵深方向紧凑,庭院相对宽敞。开封城市从唐代之汴州州城扩展为北宋帝都起,城市用地紧张首开我们城市之先河。刘家宅院从大门外皮到后院正房后檐外皮尺寸才53.8米,而豫东南周口叶氏宅院的三进院纵深为67米,虞城任家大院的三进院纵深将近70米,豫南临沣寨朱紫贵与刘家宅院格局相近,纵深56米,安阳官宅马丕瑶府第的三进院深度55.6米。以上四者比较,开封刘家宅院通进深尺度最小。客厅前后与厢房的净间距为1.25米,也很紧凑。为充分利用地面,提高建筑密度,另建有耳房,说明了平面布局的紧凑性。庭院相对宽敞是指厢房与正房之间的退让闪躲关系,即正房露脸的多寡。刘家宅院的正房露脸为两间半,比较宽,接近或等于北京四合院的露脸宽度。四合院露脸的讲究很多,但是在开封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有一则民间传言:正房窗户为眼镜,遮挡了正房窗户对小孩眼睛不好,易患眼疾。在此信念作用下,豫东地区厢房的前檐墙是一定要退出窗户之外的,以避遮眼之讳。这一客观效果就起到了院落宽敞、对正房采光有利的作用。2.单体建筑体量适度。位于中轴线上的正房及两边的厢房,以三间为多。尤其是厅堂间数,受官方政令的制约,一般不明显越制。刘家宅院的后院正房为五间,属于少数。另外,开封相邻的民宅很讲究房屋高度的控制,即前不压后,西不压东。因此刘家宅院在尉氏以二层为主,在开封则以单层为主,其后院正房虽为两层,上层高度人站立头可及柁梁,只能做储物之用。总高度(屋脊)7.5米左右,并不很突出。尉氏师古堂正、厢房全部二层,厢房高度10米左右。两者相比,高差很大。在尉氏,刘家相当于土皇帝,房子再高无人敢惹。在开封,刘家再有钱还是商人,有钱有势者大有人在,因此,大家的房屋都不过分突出成为社会公德,这也是汴梁古城民居的普遍特点,与北京四合院单层建筑占主导地位是一样的道理。3.木构架规范化程度高。刘家宅院的全部房屋都是抬梁式构架,并且是比较标准的大木小式做法。开封刘家宅院建于清末,这
本文标题:开封民居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050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