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杨大新
第5节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姓名:杨大新专业:人文地理学学号:2014110802001指导教师:吴利华2014-12-12一.新构造运动(一)新构造运动的概念新构造运动是发生在新近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就其构造运动的性质而言,和老构造运动并无本质上的差别。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火山、地震、断裂、褶皱。目前对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限认识不一致,主要有:1.第四纪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2.从新第三纪开始至现代的构造运动为新构造运动;3.新第三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前半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4.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只要是造成现代地形基本特点的构造运动都应叫新构造运动。一.新构造运动(二)新构造运动的方向与速度从运动方向来看,新构造运动既有垂直升降运动也有水平运动。而且水平运动的幅度和速度甚至比垂直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度还要大得多。新构造运动中的垂直升降运动和老构造运动一样,具有明显的振荡和节奏性。一个大的地壳上升或下降运动是由次一级的振幅较小、周期较短的振动所组成。而这些次一级的振幅又有振幅较小、周期较短的振动所组成。升降运动的速度也是变化的,有时很快,有时缓慢。这种速度上快慢的交替,也是新构造运动的基本性质。一.新构造运动(三)新构造运动的类别从运动的类别来说,新构造运动既有断裂变动也有褶皱变动,但是,新断裂变动非常普遍,不仅在褶皱地带,而且在新老地台上也十分发育。断裂变动与地块升降的结合表现为普遍的断块,这是新构造运动的特点之一。一.新构造运动(四)新构造运动的继承性和新生性从新、老构造运动的关系来看,新构造运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新生性。地壳无时不在运动,但地壳运动具有阶段性。新构造运动是在老构造运动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因构造运动一方面继承了老构造运动的特点,使之具有继承性;同时又对老构造进行改造,或形成新的构造,具有新的特点,称为新生性。一.新构造运动(五)新构造运动的特点1.新构造运动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2.新构造运动有一套特定的研究方法,如地貌学、考古学、大地测量学、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遥测技术等。一.新构造运动(六)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1.地质构造法2.地貌方法3.考古法4.地球物理探测5.地球化学测量6.形变测量7.地震学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喷发(位于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巽他海峡)火山活动是板块-亚板块边界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冰岛以南由1963年火山活动造成的Surtsey岛热点和板块边界处活火山分布图天山南部山前巴楚地区的走滑断层错断山脊的现象(卫星影像)路面沉降导致的比萨斜塔倾斜1920年海原地震1927年古浪地震1932年昌马地震1933年叠溪地震1950年察隅地震1966年邢台地震1970年通海地震1975年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20世纪中国十大地震时间永远定格在这一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天佑中华、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守护汶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我们永远在一起震后汶川多难兴邦震后国宝震区新貌震区新貌震区新貌震区新貌震区新貌二、关于地震的一些概念(一)概念地震:大地发生突然的震动。震源: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震中距: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陆震:地震发生在大陆上。海震:发生于大洋底部。同样级别的地震,海震要比陆震的破坏性小,因为陆震横渡和纵波都能传到地面,而海震只能把纵波传播上来(由于海水不能传播横波)。地震结构示意图地震结构示意图二、关于地震的一些概念(二)地震按震源深度可以分为:浅源地震——深度0—70km;中源地震——深度70—100km;深源地震——深度超过300km;由此可见,震源所在不仅限于地壳和岩石圈的范围,而且有些是位于地幔的范围内。不过,大多数地震属于浅源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2.5%,所释放的能量占地震总能量的85%;破坏性最大的地震震源深度多在10—20km,一般不超过10km。中源地震发震次数较少,占地震总数的23.5%,释放能量约占总能量的12%;深源地震仅占地震总数的4%,释放能量只占总能量的3%左右。中深源地震有的尽管震级很大,但危害较小。三、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引起地震的原因很多,据此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水库地震三、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一)构造地震1.概念构造地震是由构造变动特别是断裂活动所产生的地震。全球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其中大多数又属于浅源地震,影响范围广,对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坏非常强烈,常引起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由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断所引起的地壳强烈振动。世界上90%的地震属于构造地震。三、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2.构造地震的特征(1)任何一次地震的发生都经过长期的孕育过程即应力积累过程,这一过程可以长达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但在一定时间内(几天,几周,几年),在同一地质构造带上或同一震源体内,却可发生一系列大大小小具有成因联系的地震,这样的一系列地震叫做地震序列。主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一次地震。前震:在主震之前往往发生一系列微弱或较小的地震。余震:在主震之后也常常发生一系列小于主震的地震。三、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2)地震序列类型虽说构造地震常呈一定序列,但其能量释放规律、大小地震的活动时间和比例等又常各不相同。根据1949年10月以来的我国所发生强震的分析研究,地震序列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①单发型地震②主震型地震③震群型地震断裂震中•地震波•震源地震结构示意图地震发生的原因─断层弹性反弹理论构造地震造成的地裂断裂带上的房屋地震的破坏作用(二)火山地震指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可以是直接由火山爆发引起地震;也可能是因火山活动引起构造变动,从而发生地震;或者是因构造变动引起火山喷发,从而导致地震。因此,火山地震与构造地震常有密切关系。火山地震为数不多,约占总数的7%。震源深度不大,一般不超过10km。三、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三)冲击地震这种地震,因山崩、滑坡等原因引起,或因碳酸盐岩地区岩层受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许多地下溶洞,洞顶塌落引起。后者又称塌陷地震。本类地震为数很少,约占地震总数的3%。震源很浅,影响范围小,震级也不大。1935年广西百寿县曾发生塌陷地震,崩塌面积约40000m2,地面崩落成深潭,声闻数十里,附近屋瓦震动。又如,1972年3月在山西大同西部煤矿采空区,大面积顶板塌落引起了地震,其最大震级为3.4级,震中区建筑物有轻微破坏。三、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四)水库地震有些地方原来没有或很少发生地震,后来由于修了水库,经常发生地震,称为水库地震。说明这种地震与水的作用有关,当然也与一定的构造和地层条件有关,而水的作用只是一种诱发因素。四、地震强度地震强度用震级和烈度来表示,但二者的概念并不相同。(一)震级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它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相关。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经过计算求出的,它是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由于每次地震所积蓄的能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地震的震级也不会无限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世界上目前统一采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的强弱程度。已知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发生的8.9级地震。最小的地震已可用高倍率的微震仪测到-3级。四、地震强度按照震级大小,可以把地震划分为超微震、微震、弱震、强震和大地震。1.超微震震级小于1的地震,人们不能感觉,只能用仪器测出。2.微震震级大于1小于3的地震,人们也不能感觉,只有靠仪器测出。3.弱震又称小震,震级大于3小于5的地震,人们可以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4.强震又称中震,震级大于5小于7的地震,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5.大地震指7级及其以上的地震,常造成极大的破坏。四、地震强度(二)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区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一样。地震烈度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和地面的破坏现象等进行划分的。1980年在此表基础上重新修订,制成“中国地震烈度表”地震烈度可分为12级。地震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这样的线叫等震线。它的特点在等震线各点的烈度相等,一般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离震中越远烈度越小。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地震等级(震级),其次依次为震源深度、震中距、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等。五、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一)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在全世界、一个地区或一个地震带,在一段时间内表现为多震的活跃期,在另外一段时间内则表现为少震的平静期。这种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现象,叫地震的周期性或地震的间歇性。在一个地震带内,又往往表现为自己特有的周期性。这种地震活动的周期性现象,是一个地震带的应变积累和释放的全过程的表现。五、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地震震中分布集中的地带,称为地震带。从世界范围看,有些地区没有或很少有地震,有些地区则地震频繁而强烈。地震带往往与活动性很强的地质构造带一致。1.世界地震带世界震中分布规律,大体可以划分以下几个地震⑴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⑶大洋中脊地震带(4)大陆断裂谷地震带⑴环太平洋地震带全世界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世界能量的80%,但其面积仅占世界地震总面积的一半。⑵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是一条横跨欧亚大陆,并包括非洲北部,大致呈东西方向的地震带,总长约15000km,宽度各地不一,在大陆部分常有较大的宽度,并有分支现象。太平洋地震带外几乎其余的较大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释放能量占全世界地震释放总能量的15%。五、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3)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①大西洋中脊(海岭)②印度洋海岭地震带③东太平洋中隆地震带(4)大陆断裂谷地震带分布于一些区域性断裂带或地堑构造带,主要有东非大断裂带,红海地堑,亚丁湾及死海,贝加尔湖以及太平洋夏威夷群岛等。主要为浅源地震。五、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2.中国地震带的划分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二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划分为23个地震带。(1)华北地区(含东北南部)(2)东南沿海地区(3)西北地区(4)西南地区除去上述,还有东北深震带(主要在吉林、黑龙江的东部)。六、地震预报(一)地震预报是对未来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及地震影响的预测,是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手段的研究与前兆信息监测所进行的现代减灾科学。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指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到目前为止,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二)地震烈度区划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通常指百年左右)、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地震的最大烈度,称为地震基本烈度。通常对大区域的地震基本烈度进行鉴定,称为地震烈度区划。1.地震地质构造分析(1)强震多发生于活动性断裂构造上,搞清地质构造,特别是断裂构造是进行地震烈度区划的重要基础。(2)强震常发生在新生代形成的或有继承性活动的断陷盆地内:这种盆地的一侧或两侧常为活动性断裂所控制,在盆地深、陡的一侧活动性断裂的断距最大的部位,特别容易发生地震。2.历史地震分析利用历史地震资料并结合具体地质构造进行分析,可以推断震中的分布地点、总结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预测未来地震的震级等。(1)地震带内强震的重复性:中国大陆上有记载的6级以上的地震共400多次。其中有些地震是在同一地震带内重复发生的,但相隔年数有长有短。地震带内强震的重复经常与一定的构造条件有关。(2)强震的填空与填满:在活动性构造带内,有时在一段时间内发生许多小震,并围绕成一个地震相对平静的地区——空白区,后来就在这空白区内某一部位上发生大震,这种现象叫填空。六、地震预报(三)地震启示为了避免或尽量减少地震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害,必须做好地震预防工作。首先是要编制
本文标题: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杨大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059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