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经济全球化的案例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中国公司国际化进程遭遇的西方反华扼杀概况为什么中国的大型跨国公司在国际上少得可怜?为什么中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如此微弱?除了我们自身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方国家出于反华立场对中国公司走向国际的的政治扼杀!研究了几年国际关系让我心凉不已!这几年来一大批中国大型公司的海外并购项目都被西方人狙击掉了,狙杀中国企业的案例数不胜数,我就简要介绍几个典型案例来展现一下反华商业案的情况。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直被西方国家叫做红色中国或gongchandang中国,对中国至今都采取政治敌视态度,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很不幸成了西方对华政治歧视与敌对的牺牲品。中国石油公司的国际化进程便受此阻碍,成为了国际反华商业案的第一个典型板块!其中最典型、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反华案例是2006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案。2006年中海油与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本已达成了收购共识,收购案即将成功,但在最后时刻该纯商业性质的收购案硬是被美国政府以“中国威胁论”为基调的对华政治敌视政策给否决了,美国政府禁止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公司!另一个与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案具有同样典型性与知名度的的反华案例是2009年中铝收购力拓案。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众多叱咤风云的国际大公司纷纷发生危机,要么倒闭,要么被收购,要么请求政府救济,这其中就包括被称为国际三大矿山之一的澳大利亚力拓矿业公司。国际三大矿山分别是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欧洲必和必拓公司、澳大利亚力拓公司,这三大矿山垄断了全球70%以上的铁矿石供应量,拥有无坚不摧的全球铁矿石价格定价权与全球铁矿石价格谈判话语权,这几年来每年都操控铁矿石价格一直飙升,中国每年和它们谈判但就是谈不下来!!终于天赐良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澳大利亚力拓公司负债累累、资不抵债,面临倒闭的危险。关键时刻中铝公司向力拓发出收购意向,经过为期不长的谈判双方达成收购协议,正式合同等法律效力文件都已签订,中铝收购力拓成功!!中铝向力拓注资195亿美元收购力拓大部分股权,中铝的注资和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拯救了力拓!天哪,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一件国际大事,这预示着未来国际铁矿石板块格局将被彻底洗牌,中国的铁矿石进口价格将被大幅度压下去!!!哎,我们高兴的太早了,谁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欧洲必和必拓公司开始大规模游说力拓公司高管和澳大利亚政府,大肆宣扬鼓吹中国威胁论,要求力拓毁约!终于,力拓背信弃义、忘恩负义、以怨报德,做了咬死农夫的那条毒蛇,力拓毁约,终止中铝收购力拓,然后只向中铝交付了1.95亿美元的违约金,再然后两拓合并,此事结束!!!两拓合并后的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对中国更不利了,尽管全球遭遇经济危机,但这两年国际铁矿石价格还是在大幅度上涨!!!从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案和中铝收购力拓案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在西方世界里是普遍遭遇政治歧视与敌视境遇的,中国企业要在海外拓展是非常艰难的。最近的一个案例是上个月(2011年11月)中坤购地案。中坤集团是一家纯私营的经营酒店、旅游娱乐的公司,该公司总裁是黄怒波。2011年上半年黄怒波看中了冰岛的一块地皮,想买下该地皮打造一个国际级的旅游与娱乐圣地,把中坤集团做成一个真正的国际级餐饮旅游娱乐公司。冰岛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下破产的国家,该国总统看中了经济效益,大力支持中坤的购地计划,然而,中坤在冰岛买地的消息刚一传开,便招来整个西方集团的扼杀。西方媒体、西方政界整天都在大肆鼓吹、捏造中国威胁论,说中坤老总黄怒波是中国政府的官员,是中国间谍,中坤在冰岛买地是要建设军事基地,要打造一个永久驻扎在北大西洋的海军基地,从而在西方的心脏上插了一把刀!!!在这种大肆的反华舆论支配下,冰岛政府这没有头脑的货最终决定禁止中坤集团购地!西方此举气得黄怒波直骂娘,无奈、哀叹呀。。。大力支持黄怒波的冰岛总统也是直骂冰岛政治家不是个好货,自己坚持认为黄怒波不是中国间谍,中坤集团不是中国政府的前哨,中国不会在冰岛建设军事基地!2011年类似的典型反华商业案是华为收购美国一家公司。这几年华为也在积极拓展国际化进程。但是华为的国际化进程同样遇到了反华阻碍,尤其是在美国和印度。在印度的情况我就不说了。上半年,华为要收购美国三叶系统公司,但是刚一表明意向就遭到了美国强大的反华宣传阻力,又是舆论界和政界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美国政府对华为进行严格的审查。华为曾多次表态自己是有信心的,自己能够赢得美国老百姓的信任。可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呀,美国政府一直在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力阻华为收购美国公司,向华为施加强大压力,接二连三逼宫!!无奈之下,华为只好宣布放弃收购计划!!!2009年,“中国西色国际”收购美国金矿等,也有相似的经历。即使是现在已经在美国坐稳江山的鼎鼎大名的海尔集团,当年进军美国的时候也是异常艰难的!当年海尔要进军美国,不用问,同样遭遇了强大的反华攻势,海尔差一点就没能进军美国了。为了削减美国的反华气焰,为了打消美国百姓的顾虑,海尔总裁只身前往美国,先拿反华最凶、恶劣影响最大的美国媒体开刀。他主动要求美国《华盛顿邮报》专访,详细阐明了海尔的性质、进军美国的计划等,澄清了所谓的海尔是中国侵略的前哨之类荒唐的反华舆论。第二天《华盛顿邮报》基本客观地讲此次专访刊登报纸,接下来经过海尔的不懈努力终于扭转了海尔在美国的形象,海尔得意进军美国!本文所讲的反华商业案只是冰山一角。光“中国威胁论”就有一大堆,什么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间谍威胁论、中国科技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文化威胁论、中国黑客威胁论、中国粮食威胁论、中国能源威胁论、中国水威胁论、中国人口威胁论。。。可怜我们中国人老实本分地在踏实过日子,国门外面净是对我们一片狙杀与遏制!!!在国际上,反华势力主要是西方集团,中国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名声还是很不错的。在反华集团中,北美、西欧、澳洲、东南亚、印度、日本、韩国、台湾等都各有特色各有侧重点,等以后有机会再向大家介绍。中国汽车合资模式有未来吗?作者:《汽车公社》杂志总编辑卫金桥市场没有换来技术,这堪称中国汽车30年合资路之隐痛。那么,如何改变当下合资公司的咄咄逼人和本土品牌的被动局面?近年来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形势节节走低。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611.22万辆,销量同比下降2.56%,市场占有率同比下降3.37%。2011年,全国自主品牌车企中14家销量负增长,超过总数的50%。根据乘联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自主品牌狭义乘用车销量57.3万辆,同比下降14%,市场占有率降至28.9%,下降幅度创十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虽然自主品牌产品与形象不断提升,但外资公司强化了对中低端市场的产品投放,导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被持续增长的欧美系合资品牌蚕食。3月20日、28日,东风日产启辰D50和东风风神A60分别在郑州和北京发布。悬挂着不同品牌标识的D50和A60同时代表了东风集团发展自主乘用车的不同路线——启辰D50为合资自主车型,品牌、产品均隶属于合资公司;风神A60原型车为东风日产轩逸,系当下较为普遍的合资反哺自主技术路线。如果放在更大的环境里考察,东风公司当前的行为则是自主品牌整体性遭遇危机、外资对中国市场掌控进一步强化后,国有车企对突围路径的另一种选择。从起步以来,东风风神从S30到A60,东风的自主模式就是整合合资公司资源的吸收式自主模式,这和上汽的直接技术和设备购买吸收、一汽采取的合资伙伴存量替代两种模式稍有不同。但是,无论是三大集团还是吉利、奇瑞汽车,本土汽车工业的起步,都是从模仿到正向开发的路径,两者之间并无本质差异,三大集团只是凭借资源博弈获得合法的“自主”基础。目前,无论是上汽荣威、一汽奔腾和东风风神都面临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共性都在于消化吸收式自主可以实现速度上的优势,但是无法绕开关键零部件总成的开发能力不足、市场解读能力匮乏的通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和合资自主品牌数量已经多达数十个,并且还有后来者陆续加入,其数量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主要汽车品牌,没有人相信它们都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但跨国公司仍争先恐后地加入这股潮流。中国汽车市场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主要细分市场基本已经被跨国巨头们瓜分完毕,但在差异化细分市场中,仍然存在巨大空间。2011年,大众在中国市场销售了226万辆汽车,以803万辆位居大众之后的雷诺-日产比其少卖近100万辆。这加剧了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争夺。不过,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道路拥堵、空气污染、石油消耗等正成为困扰中国汽车消费者的问题。巴西汽车产业政策是与非?巴西的汽车工业发展比较成功,是韩国以前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汽车工业的一个典范,但是中国人好像对巴西经验不屑一顾,因为巴西汽车工业已经以外资为主导。但是,巴西向中国提供了桑塔纳2000、赛欧、GOL等车型,中国拿出过什么呢?外资之所以表面上看还没有成为主导,因为其股比没有超过50%,但这是中国政府的政策保护,如果这种保护没有了,中国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巴西呢?巴西汽车产业政策的演变1.进口阶段50年代,巴西对汽车的需要逐渐增加,1951年进口达到10万辆。进口汽车花去大量宝贵的外汇,外汇储备枯竭巴西政府不得不限制进口汽车,1953年以后禁止进口整车,只允许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零部件,可以以CKD方式进口。此后,跨国公司纷纷到巴西设厂,如大众公司、奔驰公司、萨伯公司、丰田公司等。2.进口替代阶段1956年,奉行发展主义路线的巴西政府将在国内生产汽车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当时的政府制定《汽车工业逐步实现民族化计划》。工业化生产计划主要内容是:――生产汽车的类型必须经政府批准;――根据车型的不同,起步国产化水平必须达到35%-50%,3年内必须达到90%-95%;――发动机必须实现大批量生产;――尽量利用国内零部件生产能力,对汽车厂的垂直化加以限制;――根据投入的资本数量,为进口设备提供优惠汇率;――必须进口的辅助材料和设备可免缴海关税和内部税;――政府银行只向参与工业化生产计划的企业提供贷款;――外资进口的设备可作为投资,免交外汇保证金;――汽车厂商如不能履行计划,将取消一切优惠,并予以法律制裁。工业化生产计划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外资的进入,实现了国产化指标。3.出口导向阶段到1972年,经过15年的努力,巴西汽车工业已初具规模,产量达到62万辆,并有少量出口。巴西有13家较大的汽车生产厂家(其中外资企业9个),2000多个汽车零部件生产厂。规模比较大的汽车厂包括巴西大众、巴西通用、巴西菲亚特、巴西福特、巴西奔驰等。70年代初石油危机导致巴西国内市场上原油价格上涨3倍,引起严重的贸易收支逆差,巴西政府不得不限制国内轿车销售数量,同时开始实施扩大出口政策,颁布了对出口的税收优惠制度,汽车企业必须达到规定的出口数量和创汇额;对内销汽车课以200%的重税,对外销汽车免税,同时政府补贴15%。到1985年,巴西出口汽车达到20万辆。但是并没有达到政府所期望的目标,主要原因是:――产品缺乏竞争力;――对进口的限制妨碍了出口;――对国产化率要求过高,无法形成进入全球生产体系的能力;――对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反应速度过慢。4.自由竞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巴西政府允许外资企业同国内企业自由竞争,实施扩大汽车零部件出口计划。由于巴西整车企业大多为外资企业,为其配套的零部件厂也大多属于外资企业,实力强,而且有母公司的各方面支持,占有压倒的市场优势。由于自由竞争,民族企业失去特殊保护,巴西民族资本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被排挤到维修配件市场上。另一方面,竞争也促使企业努力增强竞争力,一些本国企业如MetalLeve、cofap、Braseliros等公司逐渐发展成为巴西民族汽车工业中的优秀代表。巴西希望汽车工业走上本土路巴西《圣保罗日报》发布消息指出,鉴于巴西有意终止与墨西哥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巴西政府希望加大本土汽车零配件的生产,以带动本土汽车工业的发展。巴西政府不希望本土汽车工业由于外资占比过大,而成为一种单一的组装业务。事实上,
本文标题: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经济全球化的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107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