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城市设计中心区及中部地区城市设计控制在一个新城的实践原貌2000-2001新城2003-2004城市设计引导和控制新城建设的全过程2000-2001产业园创立新城初建阶段新城成长阶段2001.6-82004-2005---2002-20032005.1产业园管委会组建,总体规划方案2001.8-11中心区城市设计投标整体控制框架完成中心区建筑群设计控制开放式工作模式确立居住区设计控制建筑控制暂行规定总部基地设计控制湖滨南路设计总体规划成果研发产业带控规2002.1新城奠基主干道施工2002.10总体城市设计成果2005.32002.6北部科技园城市设计2002.42003.32003.92003.82004.42003.122002.5文化营设计控制东莞理工学院设计控制滨湖地区设计控制松木山水库产业新城2003.72003.62003.2湖滨路设计设计城市系统的各个要素应用和检验各种设计原则和标准开发新的工作方法将技术标准实时转化为环境品质■■■■松山湖新城的建设给了我们一次确实而全面地寻找可能性的机会:中心区及中部地区城市设计范围总用地:15.93KM2湖体:1.53KM2截至2005,城市设计实践范围控制总用地:约70KM2规划总用地:56.80KM2湖体:7.6KM2城市设计的连续跟踪服务从设计目标到设计品质,到设计程序,是对全过程、连续不断修正的设计和咨询过程,并不终止于静态的图纸和文件。城市设计的有效控制公共系统和品质标准被主动地设计和控制实践过程和工作模式被主动地设计和控制城市设计的开放式工作模式适应需求,主动、适时跟进的技术服务策略,与管理之间建立连续的供给关系与建筑师、工程师、景观设计师切实互动的合作模式,使设计条件直接转化为实施手段城市设计的过程思想城市设计的有效性目标城市设计的实效观念中心区中心区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城市设计的连续跟踪服务城市设计的有效控制手段城市设计的开放式工作模式城市设计在新城1.城市设计作用和创新-全过程的实验2.整体技术控制体系和技术要点4.城市设计实施大事记3.城市设计控制的文件成果城市设计作用和创新-全过程的实验1.1.1城市功能选择1.2主题与技术标准1.3决策过程设计1.4有效控制载体1.5具体控制过程城市设计参与发展目标定位:城市设计作用和创新,方面1——城市功能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园新城的转变开发松山湖,由国际制造业基地向国际制造业名城迈进开发松山湖,以新空间发展新产业,促进全市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松山湖,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政府的城市发展策略:低成本经营城市高起点经营松山湖经营城市、经营产业、经营智力、经营文化政府的城市建设方针:■■城市设计参与发展目标定位:高新技术产业园新城的转变“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大广州、“大”东莞和大深圳构成“三位一体”的区域城市发展带■莞城、同沙生态区和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构成“三位一体”的东莞主城市发展轴“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莞城强调核心性,松山湖的开发更应强调外向性和吸引力城市功能:地区产业发展支持中心功能构成:产业创新和服务业、东莞科技中心和东莞的新城示范性新城——以先进的城市文化和高品质城市环境形成地区性的新产业、新生活基地城中园——以一个整体而持续的城市场所支持灵活而变换的产业功能需求■■城市设计与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形态和结构的调整城市设计作用和创新,方面2——城市主题与技术标准城市主题:生态新城技术标准:生态的建设标准环境外表特征和实质内涵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共同技术标准和主题城市设计概念分析总体规划早期方案总体规划最终成果总体规划2001.8■总体规划2002.6■城市设计与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形态和结构的调整总体规划2001.8■总体规划2002.6■城市设计与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形态和结构的调整设计师和政治家的互动:社会、经济意义和目标的共识城市设计作用和创新,方面3——决策过程设计政府:■明确的建设目标,高效的组织机构,政策与策略准备,土地资源准备,开放与精明的决策过程(城市设计参与者的共识,实施的时间周期与远见)■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对技术目标的确定对技术标准的选择对控制程序的建设(跟踪服务方式)对控制实施的参与和组织(开放式的工作模式、实时的设计管理服务)政府:■■城市设计及时跟踪和固化公共系统及其品质城市设计作用和创新,方面4——有效控制载体公共品质公共系统:■迅速建成的滨湖路长43公里,固化岸线资源,引导滨湖开发。设计与实施周期:约6个月用最好的资源表现最大的公共性形成最普遍而兼容的控制力城市生态安全空间系统城市公共功能空间系统城市交通系统城市建设管理系统■设计导则与设计条件的产生方式与实施方式城市设计作用和创新,方面5——具体控制过程开放的城市设计工作模式:■表现:控制和形成城市的秩序无边界的合作---共识■与建筑师的合作与景观设计师的合作与工程师的合作同时都有决策者的参与设计导则与设计条件的产生方式与实施方式整体技术控制体系和技术要点2.2.1整体技术控制体系2.2城市设计技术要点整体技术控制体系度-空间尺度相-印象、特征质-品质、标准值-经济、文化价值品质控制的内涵总体城市特征控制-城市的空间秩序-功能场所空间要素设计标准局部系统性控制刚性弹性特定品质的城市场所开发设计控制纲目以水体为核心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生态环境平面空间尺度和建筑环境的设计和控制纲城市公共服务模式城市的多极生长和均衡发展的控制设计城市之“纲”城市功能结构分析图城市大公园系统分析图公共开放性的滨湖空间视觉开放的湖区空间建筑环境尺度与山林环境尺度的关系度城市空间密度分布整体环境的生态和景观安全格局设计城市之“度”城市公共活动密集度分析图城市高度环境分析图城市核心功能网络分析图设计城市之“相”以湖体和集水山谷、湿地为骨架的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不可建设并需维持自然特征的湖体和山谷地区相山地城市特征山地道路设计原则山地簇群建筑设计原则城市出行方式分析图城市设计的技术要点总体城市特征设计——科技与山水一色■新城大公园系统的设计■交通组织和交通方式的设计■可持续性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新城城市特征系统和城市识别性的构成■滨水地区的开发和品质控制■景观作为新城的基础设施来设计和管理■当代中国优秀建筑文化的示范和孵化场所■设计和支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城大公园系统的设计由公共开放空间、绿地系统和集水湿地、山谷,构成连续的大公园系统,在城市生长逻辑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建设上具有重要意义新城主干道路系统虽然按照支持机动车可达性的标准设计,但通过分离式设计和分区政策管理,增强出行系统的人性化,并提倡公交导向的公共设施布局和开发交通组织和交通方式设计■新城主干道路系统虽然按照支持机动车可达性的标准设计,但通过分离式设计和分区政策管理,增强出行系统的人性化,并提倡公交导向的公共设施布局和开发。交通组织和交通方式设计■设计和组织多种方式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利用可持续和亲近自然的观念,促进新城积极的生活方式。交通组织和交通方式设计■应用景观和交通合一的水上交通服务模式交通组织和交通方式设计■可持续性雨水收集系统利用渗透铺装、汇水湿地、自然山谷,收集和排放雨水,是最直接的生态城市建设标准■—以多个与自然水体构成功能和景观对话的核心服务地区,构成新城开放并具生长性的城市结构—道路系统、建筑环境、人文活动与自然的结合以及对丘陵地貌特征的尊重和强化—与山林尺度和谐的建筑环境新城城市特征系统和城市识别性的构成多中心结构山地城市特征山地簇群建筑■松山湖新城大道与地方文脉和历史纪念物结合设计滨水地区的开发和品质控制公共开放性与连续性的滨水体验必须精心控制和设计的公共秩序■设计从整体的景观安全格局出发,形成丘陵、大尺度生态绿地和山地建筑群的景观组织原则,并依托城市意向系统,强化生态城市的整体景观表现力。■景观作为新城的基础设施来设计和管理自然景观结构界面景观特征边缘景观特征城市认知系统新城景观特征的自然化、生态化,有助于弱化道路尺度和培育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活方式。优质的景观系统是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应加以持续地管理和维护。景观作为新城的基础设施来设计和管理■路径景观系统集聚的新城公共建筑空间群(30位建筑师,80万平方米)带来功能以外的文化附加值。■当代中国优秀建筑文化的示范和孵化场所■当代中国优秀建筑文化的示范和孵化场所集聚的新城公共建筑空间群(30位建筑师,80万平方米)带来功能以外的文化附加值。控制城市的秩序---形成有限定的建筑设计条件智慧的叠加过程-不同思考尺度的互动过程评价和选择的标准来自方案与目标之间的趋近度,而不是个人的爱好。评价来自于共识——设计城市,而不只是设计建筑。■设计和支持新的生活方式以先进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制造地区竞争的绝对优势,体现在:各功能区的布局以及与公共空间系统的连接方式,对创新和交易活动的支持。山地住宅、滨湖住宅等多种居住空间模式所构成的新城居住社区城市设计控制的文件成果3.执行标准+渐进程序的原则城市设计控制文件系统控制文件的组织原则执行标准+渐进程序的原则2001-2005过程跟踪技术服务文件集说明书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心区和中部地区城市设计分图图则总图图则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心区和中部地区城市设计■图册和文本只能代表松山湖城市设计动态过程的某个阶段,对整个城市设计过程的记录、评价和及时修正才是城市设计的全部成果。城市设计以执行标准+渐进程序的原则组织控制文件,将决策的有效空间预留在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希望促进新城构建以城市设计控制为核心的开发控制机制和程序,管理后续的建设。■城市设计控制文件系统■■总体——对城市品质的总体描述和设计控制通则局部——具体项目控制导则和过程公共系统品质:开放空间、公共建筑环境、设施基础设施品质:道路环境、景观环境、市政设施滨水区环境品质居住区环境品质■总体—执行标准的系统和设计通则科技、商务区环境品质设计通则结合具体项目,城市设计在提供初步设计导则后继续跟踪服务,组织或参与实时互动的设计研究程序(评议会、讨论会等),在程序进行过程中,共同制定实施的详细规则。局部—具体项目控制导则和过程■城市设计实施大事记2001-20044.社会、生活与城市影响力城市环境社会、生活与城市影响力2002年,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被国家科技部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2年,在柏林举行的以“资源与建筑”为主题的第21届国际建协大会上,松山湖新城城市与建筑设计活动作专题发言社会各界的欣赏和相关地区的政府或管理部门络绎不绝的参观学习,使松山湖管委会为此专门组建了宣传和介绍建设经验的机构。2003年,国际500强企业落户新城已经受到产业标准的门槛限制,新城对投资和产业的选择已经起到了推进东莞产业转型和城市建设示范的作用。虽然城市环境尚未完全形成,但周边城区及深圳、广州的市民已将松山湖新城作为休闲自行车运动基地。两座大学建成开学城市服务区初具规模城市环境松山湖新城已经完成了近150公里的主干道路和市政管线网络的建设工作。与现状地貌特征相生相合的山地道路形态,确立了新城轻松舒缓、亲近自然的环境心理尺度。雨水收集湿地构成可持续的新城生态系统。城市环境管理办公区、商务办公区、松山湖酒店、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生产力促进中心、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等近66万平方米建筑项目已接近完工,其中东莞理工学院新校区已迎来了第二届新生。松山湖公寓、居住区、总部办公基地等一批配套城市功能区也已通过了设计评审,启动在即。城市环境总长约43公里的环湖多功能休闲道已贯通。滨湖的公共休闲功能完全开放,一批代表中国青年建筑师成就的建筑小品不久将为欣赏松山湖的提供更丰富的空间体验。城市环境总长约43公里的环湖多功能休闲道已贯通。滨湖的公共休闲功能完全开放,一批代表中国青年建筑师成就的建筑小品不久将为欣赏松山湖的提供更丰富的空间体验。已完成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已完成道路总长度:150公里已建设用地:约10平方公里(不含滨湖地区)已完成投资:100亿截至2004
本文标题:松山湖城市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117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