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2016版新课标高考数学题型全归纳文科PPT.第八章 立体几何第5节
第五节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考纲解读1.以立体几何中的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垂直的有关性质和判定定理.(1)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2)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理解以下性质定理,并能够证明:(1)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2)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与另一平面垂直.2.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关于空间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知识点精讲一、直线与平面垂直1.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相交,并且和这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称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互相垂直.2.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平面,用数学符号表示为:已知,,则3.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二、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从斜线上斜足以外的一点向平面引垂线,过垂足与斜足的直线叫作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垂足与斜足间的线段叫作这点到平面的斜线段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斜线上任意一点在平面上的射影一定在斜线的射影上.,,mnmnB,lmln.l三、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如表所示.图形三垂线定理逆定理文字语言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符号语言PAAaaPOOAaOA于点PAAaaOAOAaPO于点【例8.30】设是两条直线,是两个平面,则的一个充分条件是().A.B.C.D.【解析】举反例排除法.如图所示,在正方体𝐴𝐵𝐶𝐷−𝐴1𝐵1𝐶1𝐷1中,𝐴𝐴1⊥平面𝐴𝐵𝐶𝐷,𝐵𝐵1∥平面𝐴𝐷𝐷1𝐴1,平面𝐴𝐵𝐶𝐷⊥平面𝐴𝐷𝐷1𝐴1,但𝐴𝐴1∥𝐵𝐵1,故选项A错误;𝐴𝐴1⊥平面𝐴𝐵𝐶𝐷,𝐵𝐵1⊥平面𝐴1𝐵1𝐶1𝐷1,平面𝐴𝐵𝐶𝐷∥平面𝐴1𝐵1𝐶1𝐷1,但𝐴𝐴1∥𝐵𝐵1,故选项B错误;𝐴𝐷⊂平面𝐴𝐵𝐶𝐷,𝐵𝐶∥平面𝐴𝐷𝐷1𝐴1,平面𝐴𝐵𝐶𝐷⊥平面𝐴𝐷𝐷1𝐴1,而𝐴𝐷∥𝐵𝐶,故选项D错误.故选C.题型103证明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垂直关系,ab,ab,ab∥,,ab,∥,,ab∥,,ab∥D1DB1A1C1ABC【例8.32】如图所示,在四面体𝑃−𝐴𝐵𝐶中,𝑃𝐴⊥平面𝐴𝐵𝐶,𝐴𝐵⊥𝐵𝐶,过𝐴作𝐴𝐸⊥𝑃𝐵交𝑃𝐵于𝐸,过𝐴作𝐴𝐹⊥𝑃𝐶交𝑃𝐶于𝐹.求证:𝑃𝐶⊥𝐸𝐹.【分析】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相互转化.证明:因为𝑃𝐴⊥平面𝐴𝐵𝐶,所以𝑃𝐴⊥𝐵𝐶,【解析】又𝐴𝐵⊥𝐵𝐶,且𝑃𝐴∩𝐴𝐵=𝐴,所以𝐵𝐶⊥平面𝑃𝐴𝐵,又𝐴𝐸⊂平面𝑃𝐴𝐵,所以𝐵𝐶⊥𝐴𝐸,又𝐴𝐸⊥𝑃𝐵,𝑃𝐵∩𝐵𝐶=𝐵,所以𝐴𝐸⊥平面𝑃𝐵𝐶,所以𝑃𝐶⊥𝐸𝐹.所以𝐴𝐸⊥𝑃𝐶,又𝐴𝐹⊥𝑃𝐶,𝐴𝐸∩𝐴𝐹=𝐴,所以𝑃𝐶⊥平面𝐴𝐸𝐹,FECBAP【例8.35】如图所示,已知四棱锥𝑃−𝐴𝐵𝐶𝐷的底面𝐴𝐵𝐶𝐷是菱形,𝑃𝐵=𝑃𝐷.证明:𝐵𝐷⊥平面𝑃𝐴𝐶.【分析】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等腰三角形中线垂直底边.【解析】因为四边形𝐴𝐵𝐶𝐷为菱形,所以𝐵𝐷⊥𝐴𝐶,又𝑃𝐵=𝑃𝐷,所以𝑃𝑂⊥𝐵𝐷,又𝐴𝐶⋂𝑃𝑂=𝑂,且𝐴𝐶,𝑃𝑂⊂平面𝑃𝐴𝐶,所以𝐵𝐷⊥平面𝑃𝐴𝐶.证明:连接𝐴𝐶,交𝐵𝐷于点𝑂,则𝑂为𝐵𝐷中点,OPABCDDCBAP【例8.36】如左图所示,在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𝐴𝐵𝐶中,𝐹是𝐵𝐶的中点,将△𝐴𝐵𝐹沿𝐴𝐹折起,得到如右图所示的三棱锥𝐴−𝐵𝐶𝐹,其中𝐵𝐶=22.证明:𝐶𝐹⊥平面𝐴𝐵𝐹.【分析】等腰三角形中线垂直底边,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证明:在等边三角形𝐴𝐵𝐶中,因为𝐹是𝐵𝐶的中点,【解析】所以𝐴𝐹⊥𝐵𝐶,即𝐴𝐹⊥𝐶𝐹,因为𝐵𝐶=1,所以𝐵𝐹=𝐶𝐹=12,所以∠𝐵𝐹𝐶=90°,即𝐵𝐹⊥𝐶𝐹,又𝐵𝐹∩𝐴𝐹=𝐹,所以𝐶𝐹⊥平面𝐴𝐵𝐹.在△𝐵𝐶𝐹中,又𝐵𝐶=22,即𝐵𝐹2+𝐶𝐹2=𝐵𝐶2,FCBAABFC【例8.37】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𝐴𝐵𝐶−𝐴1𝐵1𝐶1中,𝐴𝐵=𝐴𝐶,𝐷,𝐸分别为𝐵𝐶,𝐵𝐵1的中点,四边形𝐵1𝐵𝐶𝐶1是正方形.求证:𝐶𝐸⊥平面𝐴𝐶1𝐷.【分析】等腰三角形中线垂直底边,正方形中相似得垂直.证明:因为三棱柱𝐴𝐵𝐶−𝐴1𝐵1𝐶1为直棱柱,【解析】所以𝐶𝐶1⊥平面𝐴𝐵𝐶,所以𝐶𝐶1⊥𝐴𝐷,又𝐴𝐵=𝐴𝐶,𝐷为𝐵𝐶的中点,所以𝐴𝐷⊥𝐵𝐶,又𝐶𝐶1∩𝐶𝐵=𝐶,所以𝐴𝐷⊥平面𝐵1𝐵𝐶𝐶1,所以𝐴𝐷⊥𝐶𝐸.在正方形𝐵1𝐵𝐶𝐶1中,设𝐶𝐸∩𝐶1𝐷=𝑂,C1B1A1EDCBAOABCDEA1B1C1又𝐶1𝐷∩𝐴𝐷=𝐷,所以𝐶𝐸⊥平面𝐴𝐶1𝐷.因为𝐷,𝐸分别为𝐵𝐶,𝐵𝐵1的中点,所以Rt∆𝐸𝐵𝐶≅Rt∆𝐷𝐶𝐶1,所以∠𝐷𝐶1𝐶=∠𝐸𝐶𝐵,则∠𝐶1𝐷𝐶+∠𝐸𝐶𝐷=∠𝐶1𝐷𝐶+∠𝐷𝐶1𝐶=90°.所以∠𝐷𝑂𝐶=90°,即𝐶1𝐷⊥𝐶𝐸,【例8.38】如图所示,在正方体𝐴𝐵𝐶𝐷−𝐴1𝐵1𝐶1𝐷1中.求证:𝐵𝐷1⊥面𝐴𝐵1C.【分析】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相互转化,三垂线定理的应用.所以𝐷𝐷1⊥平面𝐴𝐵𝐶𝐷,所以𝐷𝐷1⊥𝐴𝐶,在正方形𝐴𝐵𝐶𝐷中,有𝐴𝐶⊥𝐵𝐷,又𝐵𝐷∩𝐷𝐷1=𝐷,所以𝐴𝐶⊥平面𝐵𝐷1𝐷,所以𝐴𝐶⊥𝐵𝐷1,所以𝐵𝐷1⊥面𝐴𝐵1𝐶.所以𝐵1𝐶⊥𝐵𝐷1,又𝐴𝐶∩𝐵1𝐶=𝐶,同理𝐵1𝐶⊥平面𝐵𝐷1𝐶1,证明:连接𝐵𝐷,𝐵𝐶1.因为正方体𝐴𝐵𝐶𝐷−𝐴1𝐵1𝐶1𝐷1,【解析】D1C1B1A1DCBAABCDA1B1C1D1【例8.39】如图所示,在四棱锥𝑃−𝐴𝐵𝐶𝐷中,𝐴𝐵⊥平面𝑃𝐴𝐷,𝐴𝐵∕∕𝐶𝐷,𝑃𝐷=𝐴𝐷,𝐸是𝑃𝐵的中点,𝐹是𝐷𝐶上的点,且𝐷𝐹=12𝐴𝐵,𝑃𝐻为△𝑃𝐴𝐷中𝐴𝐷边上的高.(1)证明:𝑃𝐻⊥平面𝐴𝐵𝐶𝐷;(2)若𝑃𝐻=1,𝐴𝐷=2,𝐹𝐶=1,求三棱锥𝐸−𝐵𝐶𝐹的体积;(3)证明:𝐸𝐹⊥平面𝑃𝐴𝐵.HPFEDCBA(1)因为𝐴𝐵⊥平面𝑃𝐴𝐷,𝑃𝐻⊂平面𝑃𝐴𝐷,所以𝐴𝐵⊥𝑃𝐻.【解析】又因为𝑃𝐻为△𝑃𝐴𝐷中𝐴𝐷边上的高,所以𝑃𝐻⊥𝐴𝐷.又𝐴𝐵∩𝐴𝐷=𝐴,所以𝑃𝐻⊥平面𝐴𝐵𝐶𝐷.(2)𝐴𝐵⊥平面𝑃𝐴𝐷,𝐴𝐷⊂平面𝑃𝐴𝐷,故𝐴𝐵⊥𝐴𝐷,又𝐴𝐵∕∕𝐶𝐷,则𝐴𝐷是△𝐵𝐶𝐹的高.𝑆△𝐵𝐶𝐹=12𝐹𝐶⋅𝐴𝐷=12×1×2=22,因为𝐸是𝑃𝐵的中点,𝑃𝐻⊥平面𝐴𝐵𝐶𝐷,所以点𝐸到平面𝐴𝐵𝐶𝐷的距离等于12𝑃𝐻=12,于是𝑉𝐸−𝐵𝐶𝐹=13𝑆△𝐵𝐶𝐹⋅ℎ=13×22×12=212.(3)如图所示,取𝑃𝐴中点𝐺,连接𝐺𝐷,𝐺𝐸.即三棱锥𝐸−𝐵𝐶𝐹的高ℎ=12,因为𝐸是𝑃𝐵的中点,所以𝐺𝐸=12𝐴𝐵,且𝐺𝐸∕∕𝐴𝐵.而𝐹是𝐷𝐶上的点且𝐷𝐹=12𝐴𝐵,𝐷𝐹∕∕𝐴𝐵,所以𝐺𝐸=𝐷𝐹且𝐺𝐸∕∕𝐷𝐹.故四边形𝐺𝐷𝐹𝐸是平行四边形,所以𝐸𝐹∕∕𝐺𝐷.而𝑃𝐷=𝐴𝐷,所以𝐺𝐷⊥𝑃𝐴.又因为𝐴𝐵⊥平面𝑃𝐴𝐷,𝐺𝐷⊂平面𝑃𝐴𝐷,所以𝐴𝐵⊥𝐺𝐷.而𝐴𝐵∩𝑃𝐴=𝐴,所以𝐺𝐷⊥平面𝑃𝐴𝐵,又𝐸𝐹∕∕𝐺𝐷,所以𝐸𝐹⊥平面𝑃𝐴𝐵.GABCDEFPH【例8.41】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𝐴𝐵𝐶−𝐴1𝐵1𝐶1中,𝐴1𝐵1=𝐴1𝐶1,𝐷,𝐸分别是棱𝐵𝐶,𝐶𝐶1上的点(点𝐷不同于点𝐶),且𝐴𝐷⊥𝐷𝐸.求证:平面𝐴𝐷𝐸⊥平面𝐵𝐶𝐶1𝐵1.【分析】找到最合适的线面垂直.证明:在直三棱柱𝐴𝐵𝐶−𝐴1𝐵1𝐶1中,有𝐶𝐶1⊥平面𝐴𝐵𝐶,【解析】所以𝐴𝐷⊥𝐶𝐶1,又𝐴𝐷⊥𝐷𝐸,𝐷𝐸∩𝐶𝐶1=𝐸,且𝐷𝐸,𝐶𝐶1⊂平面𝐵𝐶𝐶1𝐵1,所以𝐴𝐷⊥平面𝐵𝐶𝐶1𝐵1.又𝐴𝐷⊂平面𝐴𝐷𝐸,所以平面𝐴𝐷𝐸⊥平面𝐵𝐶𝐶1𝐵1.C1B1A1EDCBA【例8.42】如图(a)所示,在Rt△𝐴𝐵𝐶中,∠𝐶=90°,𝐷,𝐸分别为𝐴𝐶,𝐴𝐵的中点,点𝐹为线段𝐶𝐷上的一点.将△𝐴𝐷𝐸沿𝐷𝐸折起到△𝐴1𝐷𝐸的位置,使𝐴1𝐹⊥𝐶𝐷,如图(b)所示.本题是立体几何的折叠问题,突破的关键在于抓住折叠前后的不变量(长度或角度).【分析】(1)求证:𝐷𝐸∕∕平面𝐴1𝐶𝐵;(2)求证:𝐴1𝐹⊥𝐵𝐸;(3)线段𝐴1𝐵上是否存在点𝑄,使𝐴1𝐶⊥平面𝐷𝐸𝑄?说明理由.(1)因为𝐷,𝐸分别为𝐴𝐶,𝐴𝐵的中点,所以𝐷𝐸∕∕𝐵𝐶,【解析】所以𝐷𝐸∕∕平面𝐴1𝐶𝐵.题型104与垂直有关的探究开放性问题a()FEDCBAb()A1FDECB(2)由已知∠𝐶=90°,即𝐴𝐶⊥𝐵𝐶,又𝐷𝐸∕∕𝐵𝐶,所以𝐷𝐸⊥𝐴𝐶,即𝐷𝐸⊥𝐴1𝐷,又𝐷𝐸⊥𝐶𝐷,又𝐴1𝐷∩𝐶𝐷=𝐷,所以𝐷𝐸⊥平面𝐴1𝐷𝐶,又𝐴1𝐹⊂平面𝐴1𝐷𝐶,所以𝐷𝐸⊥𝐴1𝐹.又𝐴1𝐹⊥𝐶𝐷,且𝐷𝐸∩𝐶𝐷=𝐷,所以𝐴1𝐹⊥平面𝐵𝐶𝐷𝐸,又𝐵𝐸⊂平面𝐵𝐶𝐷𝐸,所以𝐴1𝐹⊥𝐵𝐸.(3)线段𝐴1𝐵上存在点𝑄,使𝐴1𝐶⊥平面𝐷𝐸𝑄.证明如下:如图所示,分别取𝐴1𝐶,𝐴1𝐵的中点𝑃,𝑄,则𝑃𝑄∕∕𝐵𝐶,因为𝐷𝐸∕∕𝐵𝐶,所以𝐷𝐸∕∕𝑃𝑄,所以平面𝐷𝐸𝑄即为平面𝐷𝐸𝑃.由(2)知𝐷𝐸⊥平面𝐴1𝐷𝐶,所以𝐷𝐸⊥𝐴1𝐶.又因为𝑃是等腰三角形𝐷𝐴1𝐶底边𝐴1𝐶的中点,所以𝐷𝑃⊥𝐴1𝐶,又𝐷𝐸∩𝐷𝑃=𝐷,所以𝐴1𝐶⊥平面𝐷𝐸𝑃,从而𝐴1𝐶⊥平面𝐷𝐸𝑄.故线段𝐴1𝐵上存在𝐴1𝐵的中点𝑄,使𝐴1𝐶⊥平面𝐷𝐸𝑄.QPBCEDFA1
本文标题:2016版新课标高考数学题型全归纳文科PPT.第八章 立体几何第5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119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