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英汉爱情诗对比分析研究
英汉爱情诗对比分析研究——《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与《雅典的少女》为例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学号:201520338姓名:郭甲摘要:爱情是各民族文学永恒的主题,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从来都不乏有关爱情的诗作。本文以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拜伦的《雅典少女》为例,从诗歌创作内容,抒情方式和诗歌意象三个方面来对比探究中西方爱情诗的不同。关键词:爱情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雅典少女》一、引言爱情是人类最本质的情感,伴随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而爱情诗也因此历久弥新,直至永恒!爱情是什么?是情窦初开时的懵懂,是惊鸿一瞥的心动,是失之交臂的怅然,是相依相偎的激情,是长相厮守的满足,是天各一方的思念,是生死永隔的哀伤,是心灵滴血的凄婉……爱情诗由于捕捉这些万花筒似的纷繁复杂的情感而摇曳生姿,风情万种,古今中外的爱情诗概莫能外。因此,爱情被普遍叫做“生命的皇冠”,是人类至圣至上的情感。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爱情诗,这一为中外诗人所垂青的文学体裁,因其独具特色的文字魅力和音乐美感在中外文坛上熠熠生辉。长期以来,人们总持有一种偏见,认为中国爱情诗不能与西方爱情诗相媲美。事实上,中西爱情诗各具特色,各领风骚,都在世界文坛上散发出其独特的魅力和迷人的芳香。本文以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拜伦的《雅典少女》为例,从诗歌创作内容,抒情方式和诗歌意象三个方面来对比探究中西方爱情诗的不同。二、简述中西方爱情诗的不同尽管人类两性之爱情心理是共同的,但是由于中西方在文化、历史、礼义、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及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人们表达爱情的方式也相应地表现出种种差异,即中西爱情诗学是有所不同的。朱光潜先生在其《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中曾这样总结中西诗歌之区别:“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下面我们将从表达方式、审美形态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来简单的分析中西方爱情诗的不同。1.表达方式:“含蓄”对“直接”含蓄是中国文学的本色,是其不同于西方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辜正坤先生在《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一书中对含蓄作了解释:“义象贵含蓄,正是要求诗人不要把话说得太直、太露,而是要把意思隐藏起来,不是字面上的简单言传,而是言外之意须使人心领神会。”具体说来,汉语爱情诗歌的含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重环境描写,这是由古人传统的作诗手法决定的。在汉语爱情诗中,比兴的手法又是其主要的修辞手法之一。第二个方面:委婉表达,含蓄婉约之美是中国诗歌鲜明的特色。中国诗歌忌讳“说破”。中国诗歌的表达常常不是一种一语道破、直露的表达方式,而是一种隐晦曲折的、婉转的、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如果说“含蓄”是中国爱情诗的本色的话,那么“直接”就是西方爱情诗的显著特征了。西方爱情诗的直接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重心理描写;与汉语诗的委婉曲折,通过外在环境或具体、典型的外在形象的描写去激发读者的想象不同的是,西方诗人们注重主观抒情,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讴歌爱情。第二,西方爱情诗的直接还表现在其“纵欲倾向”,这里所说的“纵欲”并非是指对欲望的毫无节制,只是相对于禁欲来说的。不像中国诗人对性采取避讳的态度,西方诗人们对性是持歌颂态度的。2.审美形态:“悲愁”对“激情”以悲愁为美是中国诗歌传统的审美形态。中国诗歌中的感伤情调正是诗人审美心态的外现。陈良运先生在《中国诗学体系论》中曾经说过“人之中,情思深者,莫若女子,高楼思妇,深宫怨女,她们或深宫独守,或婚姻破裂,有着人间最痛苦、最丰富、最缠绵的感情,可以写出最感人的诗篇。”这段话来形容中国的怨情诗最合适不过了。如果说悲愁、感伤是中国爱情诗的审美形态的话,那么内在涌动的激情就是西方爱情诗基本的审美形态了。对于这一点,诗人或是理论家们都有过阐释: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正因为中国爱情诗以悲愁为美,所以诗歌中往往散发出一种悲观、消极的气息。而西方爱情诗由于其内在饱含的激情往往使其带上一种积极、乐观的色彩,爱情在西方诗人心中往往是战胜困难的勇气、逆境中生存下去的动力。三、《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雅典少女》比较分析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一颗宁静而明亮的巨星,和杜牧一起被称为“小李杜”。生于晚唐,一个动荡的年代,李商隐的一生是郁郁不得志。从他的一些诗句便可读出他的无奈与挣扎:“薄宦频移产在,当年久索居。哀同庚开府,瘦极沈尚书。”(《有怀在蒙飞卿》)。恰逢15岁那年,被家人送于阳山道观学习道教,在此期间,李商隐爱上了这里的一个尼姑。但因他们的爱情轶事不能为外人所知,诗人又难以抑制内心深厚感情,便把所有的感情都倾入诗歌之中,这便成就了千古名诗佳作《无题》。拜伦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可以说,拜伦的一生是追求自由与爱情的一生。出身于贵族家庭,天资聪慧极赋才情的拜伦年轻时便沾染了贵族子弟风流多情、放浪不羁的习气。这虽然给他带来了社会流言的诽谤和攻击,但也给他的创作带来感情的慰藉和丰富的灵感。《雅典少女》写于1810年他第一次走访雅典期间。那时,拜伦去东方旅行,行至雅典,并寄宿在一个英国领事遗孀的家中,他爱上了遗孀的女儿特瑞莎。他们的爱情故事成就了名作《雅典少女》。1.诗歌创作内容无论在何时代,在哪个国度,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和精神都是相似的。李商隐和拜伦这两位伟大的诗人也毫不例外。在他们的爱情诗中,两位诗人对待爱情都忠贞不渝,渴求与爱人长相厮守。然而在爱情主题下,两位诗人诗歌的具体内容却大相径庭。首先,《无题》中,首联便告知读者整首诗的中心内涵,特别是“别亦难”三字,相见时难,离别更难。“东风”二字奠定了整首诗的季节,并暗含相思之意。因为离别相思之苦,人如花一样日渐凋零。其中“春蚕”二句,比喻中寓象征,表达出一息尚存,念情不断的离恨与挚爱。颈联诗人不说自己牵挂之苦,转而想对方思念之痛,情深如此,扣人心弦。尾联写绝望中透出希望,借用青鸟寄托自己对未来的美好遐想,细细品来,却又无限悲凉。整首诗道尽了恋人之间的相思之苦,离别之痛,似乎在向读者讲述一段撕心裂肺的爱情悲剧。在《雅典少女》中,拜伦斟酌词句,运用大胆又充满活力的词汇刻画出一位美丽的雅典少女形象。诗中,诗人引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词汇来描绘雅典少女的美貌,如“墨玉镶边的眼睛”、“无拘无束的鬈发”等,诗人所用意象生动活泼,清晰明了,大胆而又准确地刻画出他心目中的女神———魅力四射的雅典少女形象,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并通过反复吟唱“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这些热情奔放的诗句直抒胸臆地创达出他对雅典少女的深切陶醉和迷恋。2.诗歌抒情方式在抒情方式的选择上,这两首诗也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无题》中,诗人采用了以言情抒情、寄情于物、寄情于景委婉含蓄的诗歌表达形式。诗人试图通过情感领域委婉含蓄的抒情方式营造出动人肺腑发人深思的意境,渲染出悲剧气氛,再通过各种可感的意象:春蚕、东风、蜡炬、月光、青鸟等,渲染出飘忽朦胧的悲剧色彩,使诗歌整体的感情色彩更加浓郁,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切。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结合,把诗境虚化,大大扩展了诗歌内容所承载的容量。然而,《雅典少女》读罢即能令人感到诗人熊熊似火的热情。不同于《无题》,拜伦不再用环境来渲染氛围,而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雅典的少女啊,在我们分别前,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紧接着拜伦又向特瑞沙和读者吐露自己的心声:“虽然我向着伊斯坦堡飞奔,雅典却抓住我的心和灵魂。”由此可见诗人对特瑞莎的爱已经和他的生命与灵魂融为一体。整首诗中露骨的体态描摹、直白的仰慕之情的倾吐不似《无题》以景言情的含蓄委婉,却也彰显出西方情诗的独特魅力。3.诗歌意象中西爱情诗抒情方式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其意象选择也是大相径庭。中国爱情诗情感表达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因此其意象的选择也更为复杂,时常令读者难以捉摸。《无题》中,诗人选择了丰富的意象,如:东风、百花、春蚕、蜡炬、冷月、青鸟等等。相反,西方诗歌表达更加直白明了,不再借用隐晦的意象来传达自己的情感而通常。选用茫茫大海、盛开的玫瑰、炽热的火焰等鲜明大胆而又充满激情的意象来形容爱情,因此爱情的喜怒哀乐也就生动地跃然纸上,清晰明了。在《雅典的少女》中,拜伦引用了众多鲜明的意象,如:“柔软的脸颊”、“定情的鲜花”、“墨玉镶边的眼睛”等等。这些大胆而又充满激情和幻想的意象很好地刻画出雅典少女之美,同时诗人对雅典少女的爱慕之意也随之跃然纸上,生动感人。这种对美人直接大胆的刻画与追求与《无题》的风格截然不同。四、结语莎士比亚在著名的爱情哲理诗《真正的爱》里精辟地讲道:“爱不随光阴荏苒改变,它将延续到生命的终点。”因此,爱情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不会随着时间而淡去。爱情诗也会吸引越来越多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和青睐。纵观中西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西爱情诗在书写形式、内容体裁、抒情方式、意象选择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晚唐文豪李商隐笔下的千古名诗《无题》正是中国古典爱情诗的绝佳代表;而英语浪漫主义大师拜伦笔下的《雅典少女》则很好地彰显了西方爱情诗的独特魅力。以这两首典型的中西古典爱情诗为例,进行比较和分析其异同,是为了更好地吸收中国古老诗歌精华,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鉴赏西方爱情诗,对于我们日后诗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西方爱情诗的特点,并将中国文学乃至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着眼世界文学,进而更好地促进本民族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参考文献[1]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李尚信.欧美文学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4]厄尔·迈纳.比较诗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董希平.中晚唐诗美学与词的特质[J].中国韵文学刊,2005.[7]黄杲炘.英语爱情诗一百首[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8]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庄严,章铸.中国诗歌美学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本文标题:英汉爱情诗对比分析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143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