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第三讲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马克思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特别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建国以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包括剩余价值理论),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受到冲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遭到怀疑。于是,许多学者接受了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效用论或生产要素价值论。至于剩余价值理论,则干脆避而不谈。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地研究一下经济学说史,就会发现,劳动价值论是资本主义经济理论鼻祖斯密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鼻祖马克思共同的观点。只不过由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缺陷、无法解释现实,导致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反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同时,顺手将劳动价值论也一起抛弃了。自从马歇尔创立均衡价格论之后,许多经济学者基本不提价值,而只谈价格。其实,单就劳动价值论是两大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共同基础这一点,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坚持劳动价值论。今天的现实似乎与劳动价值论背道而驰,需要我们弄清一些基本理论问题:1、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建立过程3、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是什么?4、劳动价值论的论争5、要深化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6、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价值理论的主要区别一、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虽然诞生于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但是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就依然能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的新问题。由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仍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因此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使它在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完善,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建立过程(一)、古典经济学家创立了劳动价值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如果说配第奠定的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中发现的“新大陆”,那么,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则是这块新大陆的开拓者。古典经济学价值论的主要功绩:一切生产部门劳动都创造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缺陷:二元论斯密时而认为劳动时间是价值的尺度,时而认为“劳动价值”是价值的尺度(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1、否定:供求价值论2、继承:劳动创造价值(吸取古典学派的价值理论营养)3、创新:劳动二重性三、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关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有人主张只包括价值实体和价值量,有人主张应该包括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和价值本质四个方面也不完全。其实,从广义讲,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大致应该包括以下十个内容:(1)价值实体即抽象人类劳动;(2)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3)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或价格;(4)价值本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5)价值规律即价值决定、交换和实现的规律;(6)价值和价格的关系;(7)劳动力的价值;(8)价值转形理论即生产价格理论;(9)关于虚假的社会价值的理论;(10)价值构成的理论,即W=c+v+m。我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要是《资本论》第一篇中的内容,我们现在认真阅读这篇:(一)、原著的基本脉络原著第一篇的标题是“商品与货币”。这表明它考察的对象是商品与货币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商品占统治地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所以马克思的分析从商品入手。这一篇考察了商品与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创立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第一篇共有三章,第一章通过对商品的二因素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的分析,阐明了商品价值的质与量的规定性以及它们的表现形式;第二章通过对商品交换过程的分析,阐明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第三章在前面对货币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货币的职能,并指出货币职能的发展实际上反映了商品生产和流通内在矛盾的发展。马克思在阐述商品与货币的同时,也阐明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价值规律问题。这里需要清楚马克思在第一篇中研究商品与货币的目的,那就是为了揭示同商品与货币这些物质结合着的、并被它们的物质外壳所掩盖着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这一篇中,马克思卓越地运用了辨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方法,即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析到综合等方法。这些科学方法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的。以劳动价值论为研究对象的第一篇,为进一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称之为《资本论》全书的“导言”,所以在全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二)、这一篇的研究对象一)、对本篇研究对象的几种不全面的认识1、认为本篇的研究对象是“商品与货币”(就是本篇的标题)马克思研究商品与货币决不是研究它的自然属性,它们的自然属性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就不可能是本篇的研究对象。只有它的社会属性才是本篇的研究对象,它们之所以被研究是因为它们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物质承担者”。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2、认为这一篇的研究对象是简单商品生产的社会关系也不尽然。问题在于:这一篇不是孤立的直接的研究简单商品生产的社会关系,而是把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作为主体,并通过商品与货币的物质形式来研究简单商品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所以离开商品与货币以及它们的交换关系,也不能研究简单商品生产的社会关系。3、认为这一篇是研究商品价值的当然不错。因为商品价值正是在商品、货币这些物质外壳掩盖下的简单商品生产的社会关系。但是问题在于这一篇不只是研究商品价值本身,而且还研究了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价值形态。要知道,离开价值形态的研究,对商品价值的研究就不能是完全的。二)、本篇的研究对象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可以对这一篇的研究对象作如下概述:它是研究被掩盖在商品与货币的物质外壳内的简单商品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表现形式,即价值与价值形态(它的最成熟形态就是货币)。具体地说,这里研究商品,不是研究它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而是研究它的社会关系属性——价值;同样,这里研究货币,也不是研究它的自然属性——物质成分,而是研究它的社会关系属性——价值形态。所以,这里所研究的是通过商品与货币的全面交换关系,也就是价值关系所反映出来的简单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恩格斯指出:“加入交换范围的生产品就是商品。但它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和这个物品,和这个生产品联结着的是两个人或两个公社之间的关系,即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关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品,而是人与人之间,归根到底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但这些关系始终与物品联结在一起,并且是作为物品来表现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一卷第352页)换句话说,这一篇研究的是“和物品联结在一起”,并且“作为来表现的”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这就是简单商品生产的社会生产关系。正是这种社会生产关系,才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并通过价值形态表现出来。三)、既然这一篇所研究的商品与货币是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与货币。又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这里所研究的是商品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细胞”形态?我们知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分析,是运用抽象法,或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所以,他不是把商品作为特殊的、个别的、偶然的产品形式来研究的,而是作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基本特征之一的普遍形式来研究的。正如列宁指出的:“根据马克思的学说看来,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特征有两个:㈠商品生产是生产的普遍形式。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生产机体中,产品都具有商品形式,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产品的这种形式才是普遍的,而不是特殊的、个别的和偶然的。㈡不仅劳动产品具有商品形式,而且劳动本身即劳动力也具有商品形式。劳动力的商品形式的发展程度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列宁全集》第一卷第414页)这就是说,马克思在这一篇分析的商品,不仅把劳动力商品舍掉,而且也把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的资本主义规定性舍掉。只抽出商品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定性来分析。所以,这里分析的商品是当作资本主义社会最抽象范畴的商品。一方面,它是资本主义商品,但是抽掉了资本主义规定性的商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这里分析的商品是简单商品;另一方面,由于它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抽象范畴的商品,正是从这点来说,它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细胞。所以,我们说,这一篇所研究的商品是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时,只是从理论的或逻辑的意义上理解才是正确的。在理论或逻辑分析的阶段,的确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商品,即使如此,也必须资本主义社会当作研究的主体,才能正确理解。(三)、这一篇的主要内容(1-3章)第一章商品这一章是在最抽象的形式上分析作为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细胞”的商品。通过这种分析,不仅揭示出包含在商品内部的矛盾以及这种内部矛盾如何转化为外部矛盾,而且也揭示出掩盖在商品价值背后的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对商品的分析又分为四节。在第一节里分析了商品的内部矛盾。指出商品是一个二重物,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物。强调地阐明了价值是商品的一种属性,是它的社会属性。正是商品的这种属性,才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而它的自然属性,即使用价值,只有作为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情形下,才被研究。在第二节中,分析了构成商品两重性的基础的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阐明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作为私人的、个人的、具体的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一般的、抽象的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强调指出只有商品生产者的抽象劳动,才形成价值的实体,才创造价值。第三节,分析了商品的内部矛盾如何转化为外部矛盾,进而研究了交换价值或价值形态。揭明了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必然表现形式。阐述了价值形态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第四节完成了对商品价值的分析,揭示出商品价值的实质,阐明了价值是被物质外壳掩盖着的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从对商品的分析中,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于是,马克思就研究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特性,初次确定了究竟是何种劳动并且是为什么以及怎样创造价值,同时又确定了价值一般不外就是这种劳动的结晶,而这一点是洛贝尔图斯始终没有理解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一卷第451页)。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对李嘉图的价值学说批判的改造的结果。(洛贝尔图斯:德国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者。要求上网查洛贝尔图斯的劳动价值理论)第一节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分析了五个问题:①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性质和特点;②商品的价值实体是抽象的人类劳动;③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④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力成反比例变化;⑤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物,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第二节在商品中表现的劳动二重性分析了三个问题:①当作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的性质和特点;②当作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性质和特点;③在商品中表现的劳动的二重性的矛盾。第三节价值形态或交换价值分析了价值形态发展的四个阶段:简单的、个别的、偶然的价值形态;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态;一般的价值形态和货币形态。第四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分析了五个问题:①商品拜物教是从商品形态本身发生的;②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意识;③商品拜物教不存在于商品生产社会以外的社会形态中;④商品生产社会形态中的宗教意识;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古典派在价值理论上的根本缺陷。第二章交换过程这一章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通过交换过程的分析,阐明货币的形成和它的本质。这一章是第一章的直接继续。在第一章分析了商品及其矛盾。不过那是在孤立的、静止的状态上进行分析的。这一章则是在联系的运动的状态中,分析诸商品的矛盾的展开和矛盾的解决。矛盾的解决是通过货币的形成实现的。所以,交换发展的过程,同时就是货币形成的过程。注意,这一章研究的对象和第一章研究的对象,不是同一个东西。第一章直接的分析对象是商品及其矛盾,虽然在那里分析的商品,也是处于交换关系中的商品,但那是在静止状态上分析商品,任务
本文标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16066 .html